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巳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影响生命规律的主要因素
生命一般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盛、衰老和死亡5个时期。但生命历程有长短寿夭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性别、体质和后天养生。
性别影响生命规律
性别对生命过程的影响,因为男女的性成熟期不同,男性与女性的生命过程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女性衰老较男性早。
体质和素廣影响生命规律
在《黄帝内经》中,对黄帝传奇一生“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描述,就是一个完美生命过程的写照。黄帝一生下来即神灵,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灵异神奇。他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幼小的时候做事情就非常迅速、果断,“徇齐”就是“迅疾”的意思,长大了之后,非常敦实、敏捷,这样的体质和素质使黄帝登上了天子之位,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必去做天子,不管做什么,能够达到行事的一个最佳境界,登上人生的最高顶峰,就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目标。
后天养生影响生命规律
生命规律的决定因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因为它全面地反映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界侵袭。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独到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律,《灵枢·天年篇》以10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第四,对衰老的认识是正确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诸方面若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在生理常态下,人体气机有规律地运行不息,循环无端,周而复始,保持人体健康平衡,人无病,为平人。如阴升阳降的上下调节,居于高位的内脏,其气之运动有趋下性,反之亦然。又如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以维持动态平衡。但是一旦受到病因的干扰破坏,调节作用失常,则气机紊乱,失其常态,则气机异常,百病由生。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先天禀赋等,气机失常有气机郁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状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生了病不传变、瘥后少复发,重视养生,疏调好气机,达到保健强身,抗病延年之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理气机达到养生目的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风、寒、暑、湿、燥、火本为六气,若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过度,或自身正气不足,不能适应六气,则六气为六淫病邪,使人气机异常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及风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邪气藏府病形》曰:“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等,故应避之有时,人即安和。
清心寡欲,调畅气机。内伤七情是引发气机失常的重要因素,医学研究表明70%的疾病与情绪情志有关。《素问·举痛论》曰:“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灵枢·寿夭刚柔》曰:“忧恐忿怒则伤神。”俗话说:“笑一笑,百年少”,生活工作中清心寡欲,积极进取,心向阳光,充满正能量,气机疏畅,则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所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劳逸结合,升降相因。劳逸过度对人体气机也有影响,《素问·举痛论》指出“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说明过度劳动和过度安逸均可导致气机异常而致病。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云:“而世但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安逸所生之病……凡人闲暇则病,小劳转健,有事则病反却,即病亦若可忘者。又有食后反倦,卧起反倦者,皆逸病也……享上寿者,正有小劳,以治其逸。”劳逸结合,气机升降相因则无病。
谨和五味,长有天命。五味不调和,五味偏嗜伤及五脏,还可破坏五脏间的平衡协调,导致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饮食五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气机调畅而无病。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可使气血流畅,关节滑利、情志畅达、耳聪目明。汉代医家华佗创建了“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方法,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生。《吕氏春秋》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现代研究证明适当的运动可以活动肌肉、关节、筋骨,能振奋阳气,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
总之,顺天之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调畅情志,消除影响气机异常的各种因素,积极疏调气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