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课程体系要求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增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4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
【关键词】卓越人才实验班教学改革实践
一、“卓越计划”与卓越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为国家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卓越计划”启动后,全国高校纷纷响应,目前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分批次加入到“卓越计划”中。许多高校根据自身定位与特色,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清华大学确立了建设“研究型、管理型、创新型、国际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济大学开展了“卓越生源行动计划”、“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和“卓越实践行动计划”等卓越系列计划。天津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为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0年,学校提出实施“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便是组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
二、卓越人才实验班
在教育部“卓越计划”和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背景下,我校于2011年9月实施了《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计划》,组建了“机械电子工程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实验班”、“食品与生物工程实验班”、“工商管理实验班”四个卓越人才实验班。
实验班采取2+2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照大类培养,进入三年级由学生自主确定专业。学生选拨由最初的新生报道后申请报名、经初试和面试合格后录取拓展为在部分省份采用高考直招方式按大类录取一定比例选拔与新生入校后选拔相结合的方式。为激励学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实验班实行滚动机制,根据平均学分绩点对学生进行预警、分流与增补。
为加强建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学校给予了政策上的多方面支持。学校集中优秀师资,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行资源优化配置,为卓越人才实验班提供优越条件,通过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方案、组建优秀的基础教学团队和专业导师团队、建设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卓越人才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因材施教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一套计划,学生依据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内容逐步完成学业从而达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要求,确定“卓越”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建构合理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方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卓越人才实验班追求卓越的基础。下面就以天津科技大学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分析。
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按照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校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大三开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分为“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和“自动化”方向,分别在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学习专业领域课程。机械电子工程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培养方案由机械工程学院和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不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与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对卓越人才的要求,因材施教地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
实验班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标,其培养方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通过表一的对比可以发现,非实验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实验班无论是在知识学习的范围上还是在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上,其目标都区别于非实验班的学生,更强调扎实的基础,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2.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对学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9个方面的知识能力:①具有较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和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独立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②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设计机电系统、部件的能力。③具有对机械及电气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④具有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研发的初步能力。⑤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⑥较好地掌握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运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⑦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⑧具备一定的科研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⑨知识面宽广,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课程体系
根据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实验班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强实践。①基础课程围绕机械电子工程和自动化两个方向开设,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旨在夯实学生基础,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部分课程是专门为实验班学生开设的,其他专业不开设,例如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导论》是实验班两个方向学生的必修课,这在2013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是没有的。②实验班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数量较多,是为了给学生多一些选择,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课程,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条件。《工程伦理学》是实验班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选修课,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③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每学期都有实践环节,各种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理论课相得益彰,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
1.基础教学团队
优秀的师资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条件。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为卓越人才实验班优先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名师授课,并组建了《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的教学团队,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
两个教学团队为实验班专门开设了《数学分析》、《数学建模与实验》和《英语口语》等通识选修课,并引导实验班学生优先选择专设的这些课程。在日常授课时,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十分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验班学生在优秀教学团队的带领下,还积极参加全国或天津市的数学、英语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专业导师团队
(三)专业核心课与双语课建设
目前已有理论力学、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自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自动控制原理、电路(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生物反应工程、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管理学等几十门核心课程,其中自动控制原理、化学反应工程、食品工艺学等多门课程既是专业核心课程又是双语课程。
在双语课建设方面,鼓励教师选用国外高质量原版教材开展教学。这对实验班学生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实验班学生努力学习外语。利于让学生养成翻阅外文文献资料的习惯,及时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也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卓越人才实验班的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结合天津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对目前主要实施的改革实践进行了梳理,如何进一步加强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等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总之,根据学校的定位与专业的特色,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逐步地完善政策制度,将有利于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建设,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4]林华东,张惠典.创新培养模式造就卓越人才――以泉州师范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
[5]孙健.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2.
(一)加强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注重毕业设计课题实践性和多样化
(三)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
一、招收专业
数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直博生名额占用2016年各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二、招收条件
1、从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选拔,招收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3、本科学习期间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4、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为所在专业(年级)前20%。
三、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凡欲报考我校的学生,请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主页(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填写和打印《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并提交所需材料,于2013年10月5日前(邮件以邮戳为准)通过EMS(中国邮政特快)寄(送)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进行资格审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
a.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一);
b.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各一份;
c.在学证明一份(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
d.本科阶段正式成绩单一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e.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刊物或代表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复印件。
2、考核
资格审查合格者,招生办公室将及时通知考生到所报考的学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笔试或面试的形式,具体办法由负责考核的学院制定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请学生及时与所报考学院联系。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经报考学院审核盖章后报学校审定。
四、网上报名
五、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学体系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实践教学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煤矿机电专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思路,构建了多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计划;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学校开设的工程类专业实施专门认证。我国早在2006年就启动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根据2015年编制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我国已经在机械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等15类专业领域开展了认证工作[1,2]。工程教育认证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是一种契机,更是一种导向。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煤矿机电这个工程应用极强的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更是举足轻重。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此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3],截至目前,共有三批209所高校成为试点高校。我校2012年煤矿机电专业获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我院针对煤矿机电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了细致的教学改革工作。在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基础上,突出工程实践的特点,重修修订了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方面都突出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思路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整合企业和学校资源,根据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4]。我校煤矿机电专业是第二批获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在借鉴首批试点单位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面向煤炭工业需求的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掌握本专业系统的技术知识,具有将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卓越培养计划”的指导,遵循工程教育的思想,推行“敦实基础、强化实践、着重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拓宽产学研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多层面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校煤矿机电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2012年获批“卓越计划”实施。在近7年的培养过程中,煤矿机电专业本着工程教育的理念,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培养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方案不断改进、调整、完善,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多层面实践教学体系,如图所示。
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工程教育理念,抓住通识能力和专业技能两要素的培养,针对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三个不同培养层面,安排不同的课程理论学习及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体系由三个模块组成:基础实践能力模块、综合实践能力模块、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三个模块。
1.基础实践能力模块:由通识教育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实习等环节组成。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采掘机械、流体机械、矿井运输与提升、矿山供电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术课的课程实验,以及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等。该模块主要是通过演示性、验证性的专业实验加深对课程专业课的理解,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加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作风。
3.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工程项目实训、专业实习、创新设计大赛等环节。煤矿机电专业实践环节中设置了工程实践环节共12周,学生随机分配到各家煤矿单位进行定岗专业实习,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其职业养成,得到工程师的初步训练。此外,学校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工程项目,在项目实训中到企业单位见习与实习,将所学知识充分利用到工程项目建设中,逐步增加工程师基本素养的培育。
四、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不断推进,基于煤矿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在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本文在结合山东科技大学煤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认证要求,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还停留在培养体系的探索上,对于质量评价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并未涉及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Z].2015.03.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教育教学
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支,它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它偏就知识体系,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础,不仅代表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1][2][3]只有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教学的辩证关系,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把学科建设搞好,才能在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4]通过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进一步健全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多层次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招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
一、农业工程学科与本科教育教学的关系
农业工程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及其原理。它以土壤、肥料、农业气象、育种、栽培、饲养、农业经济等学科为依据,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工具、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5]其特点是工程技术新成就的广泛应用,其结果是农业工程向大型化、密集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工程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的更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各种工程技术的综合利用,促使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动植物生产的环境以及饲养、栽培、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和管理等工艺都要综合应用建筑、机械、水利、电气、电子、化工等科学技术。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包括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两级教育在内的研究生学科建设,本科教育是专业建设,是本、硕、博三级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人才质量上,只有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教学,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水平学科建设是高质量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二、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促进了本科教育专业建设
三、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改善了本科教育教学条件
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平台,条件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在满足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863项目、948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专项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共计投入600余万元完成了“现代农业装备综合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精密仪器与精密测量实验室”“现代制造与特种加工实验室”“农副产品加工实验室”的重新规划与整合任务,新增“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综合实验室”“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研究室面积约7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不仅大幅度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及学术水平,也为本科教育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使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了更多的场所。学科建设加大了科研梯队建设力度,教学科研人员的学院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84%,为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四、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五、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学科建设不仅为本科生提供了一流的师资,还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环境,让本科生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对他们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充分利用实验室、实验中心,让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养成研讨式学习的好习惯,使他们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注释]
[1]陈金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9(1):111-112,123.
[2]汪珩,舒红霞.非优势学科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2):17-18.
[3]马建.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1(7):20-21.
[4]耿令新,张利娟,貌建华,李玉柱,高吭,贺志涛.论农业工程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0(1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