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的降雨过后,又迎来了冷空气降温,广州今天的最低温度已跌至15°C,仿佛一下又回到了初春。
天气突变,对于一些抵抗力稍弱或没有及时增添衣物的孩子,很容易就会着凉受寒,从而引起感冒,应该如何预防、处理呢?下面就来详细讲讲。
1
孩子是不是受寒了?
怎么正确驱寒?
孩子是否着凉受寒了?可以从几方面判断:
①打喷嚏、流清涕、流鼻水、甚至咳嗽。
②腹痛腹泻,甚至呕吐;大便呈泡沫状、水样或蛋花样;
③舌质偏淡,舌苔薄白甚至湿润;或舌苔白厚腻,铺满整个舌头。
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上症状,说明孩子已经受寒了,最好马上为孩子进行驱寒处理,将外感遏制在初步阶段。
为孩子正确驱寒,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①食疗方驱寒:可以适当喝一些葱白红糖姜水或葱白豆豉汤。
②泡脚驱寒:3岁以上的孩子,每周使用2~3次感利通草本泡澡液(可连用3天)泡脚,每次1包(每包可使用1次),每次10~15分钟。
③许暖儿脐贴驱寒: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使用1次,饭后1小时使用,每次1贴,贴敷肚脐(神阙穴),贴2~4小时,连续使用2~3天。
2
孩子感冒了?
风寒or风热?
孩子还是发展成感冒了,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家长要先判断孩子是属于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喜温、不怎么出汗、鼻塞、流清涕、咽喉痒、咳嗽稀白痰、伴有头痛、全身关节疼痛、舌质淡、苔薄白的症状。
②风热感冒:恶寒轻、多发热、喜凉、出汗、鼻塞、流黄涕、嘴唇红、喉咙红肿疼痛、口干喜饮、咳嗽黄稠痰、舌质较红、薄黄苔。
如果孩子属于风寒感冒,则调理的重点应该放在驱风散寒上,可以喝一些葱白豆豉汤,或者用藿香正气口服液、荆防颗粒等。
许尤佳育儿堂·食疗方
葱白豆豉汤
材料:大葱葱白3根,淡豆豉5g,生姜5g,陈皮1g,红糖适量。
做法:葱白、豆豉、生姜、陈皮放入沸水中,小火煲15分钟,再加入红糖适量调味即可。可视情况连服3天。
功效:散寒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
适用年龄:3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蚕豆病可服。
如果孩子属于风热感冒,则调理的重点要放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上,可用桑菊饮,或服用小儿感冒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等治疗风热感冒的药物。
桑菊饮
材料:桑叶6g,菊花10g,蝉衣1g,芦根8g,川贝3g。
做法:所有材料下锅,加约2碗水(没过药面2~3cm),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20分钟左右即可。可加适量黄糖调味。
功效:疏风清热,止咳化痰。
3
预防感冒
每周喝2次这碗汤
比起孩子受寒感冒了再处理,家长更应该学会为孩子预防感冒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做呢?
①顾护脾胃:孩子积食时,也是最容易外感的时候,所以预防感冒的第一步就是要顾护好孩子的脾胃。
家长最好每天用10秒消化判断法检查孩子的舌苔、口气、大便、睡眠是否正常,如果有1~2项不正常,说明孩子存在积食的情况,需要及时用新三星汤消食导滞,期间配合素食。
孩子没有积食,也可以每周服用1次新三星汤作为日常保健,预防积食。
②避免着凉:天气转凉时,要及时增添衣物和被子,做到“三暖二凉”,即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注意:这里的“凉”指的是舒适、温凉,不是冰凉)。孩子活动出汗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换上干爽的衣物。
③食疗方防感:每周用2次苏柏方,连续用两周为孩子预防感冒。
苏柏方
材料:苏叶6g,藿香6g,芦根10g,布渣叶6g,侧柏叶10g,杷叶6g,蝉衣3g,扁豆花10g,谷芽10g,荆芥3g(后下)。
做法:材料(除荆芥外)用3碗水浸泡15分钟;开火将药煮开后,小火煮至100~150ml(约半碗);关火前15分钟,放入荆芥。可加适量黄糖调味。
用量:每天煲1次,不用翻煎;每周喝2次,连续喝两周。
功效:预防感冒(包括流感)。在宝宝有感冒迹象时可服用。
适用年龄:3岁以上辨证服用。蚕豆病宝宝可以服用。3岁以下药材不变,药汁减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