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采集—传输—反馈—控制”流程,以简易物联系统为抓手,从微观层面呈现大部分技术性内容。
1.本模块共30课,分6个单元。教师可以结合学情,适当调整各课内容。第五单元的实践案例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
2.本模块既有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也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建议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在信息科技实验室展开,这样会有更好的教学效
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
3.本模块内容涉及一些程序代码,不必对特定程序设计语言展开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主要代码即可。
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
在网络世界中,各种物联设备随处可见,“自主可控”“虚拟身份”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更具体、更现实的存在。在这种真实、复杂的环境中带领
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理性思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信息意识
(1)通过体验物联网的数据交互方式,了解万物互联和智能感知对信息社会发展的作用,感受物联网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的改变。
(2)增强主动学习物联网知识、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加强虚拟身份识别和数据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
计算思维
(1)在实践应用中,熟悉数字平台中技术工具、软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知道数字设备获取数据的方法,理解网络中数据编码、传输和呈现的原理。
(2)能够根据需求,设计和搭建简单的物联系统原型,结合项目活动采集、分析和呈现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物联网“大场景”“小应用”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数字设备和数字平台支持学习,搭建系统原型探究信息科技支持数字化
学习的新方法、新模式,具备利用信息科技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1
物联网实践与探索1
(2)能够主动利用数字设备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并在创新活动中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责任
(1)在物联网应用中,了解网络空间中物品标识和虚拟身份的意义,知道数据安全防护的常用方法和策略,保护个人隐私,尊重他人隐私。
(2)了解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及物联网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3)遵循信息科技领域的伦理道德规范,明确科技活动中应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
内容要求
1.通过实例感受万物互联的场景,知道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异同,认识到物联网的普及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身边真实应用场景中物联网的分析,认识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的基本原理。
3.自觉遵守物联网实验的操作规程,会使用实验设备搭建物联系统原型,并能通过实验平台读取、发送、接收、汇集和使用数据。
4.通过简易物联系统的设计与搭建,探索物联网中数据采集、处理、反馈控制等基本功能,体验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关系。
5.了解身边的物联设备及其对塑造网络虚拟身份的作用,有意识地保护个人隐私,进行安全防护。
6.了解物联网中发展自主可控技术的意义,了解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对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2.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和可用的实验设备,设计并搭建具有数据采集、实时传输和简单控制功能的简易物联系统。
3.能通过智能终端或编写程序,读取并处理含有物联功能设备中的数据,并进行适当反馈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