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微时代:移动互联下的生存与制胜指南》是一本手把手教您在移动互联时代挖掘各类“微机遇”的实战手册。移动互联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市场环境,而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是其典型标签,谁能深刻理解这个微时代,谁就能赢得商机。
本书分五个章节,前四个章节分别为:微变革——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微营销——让用户主动帮你传播、微电商——最接地气的电子商务、微组织——和用户零距离接触,而第五章浓缩了二十余位移动互联时代先行者的经验总结和成功秘籍。内容涵盖战略策划、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产品定位等,深入浅出讲述企业如何借力移动互联时代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本书没有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丰富的案例、易学易用的技巧,帮助读者全面把握移动互联时代商业环境的本质特征,突破现有的增长乏力的瓶颈!
本书适合渴望在移动互联时代有所作为的管理者、营销和销售人员、个人创业者等,得到了包括姜晖、尹晨、姜汝祥、傅志勇、孙曙光、缪恒生、杨杰、林军等众多学术界和企业界知名人士的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肖震,我国知名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实战专家,复旦大学移动互联网特邀讲师,拥有十余年的行业经验。自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领域的创业和运营,积累了丰富的接地气的实战经验。
近年来专注于移动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和培训,先后应邀为海尔集团、万科地产、中国移动等众多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做移动互联的演讲培训,以“深入浅出、易学易用、实操性强”而受到了广泛好评。
【编辑推荐】
移动互联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市场环境,而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是其典型标签,这意味着“微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谁能深刻理解这个“微时代”,谁就能赢得商机。
实战性+通俗性、可读性是本书最大亮点。
★在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的全新商业环境中快速掘金的实战指南。
★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丰富的案例、易学易用的技巧让阅读更轻松。
★姜晖、尹晨、姜汝祥、傅志勇、孙曙光、缪恒生、杨杰、林军等众多学术界和企业界知名人士的联袂推荐。
★管理者、营销者、创业者在移动互联时代改变命运的必读制胜宝典。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专家推荐语
【第一章】微变革:把选择权交给用户
第一节怎样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机会
1.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时代需要怎样的变革?
2.让身体与感知成为科技的延伸——该怎样接近你的用户?
3.不进是淘汰,进得太深是陷阱——如何进入移动化?
第二节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调整企业的战略定位
1.太多“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呐喊——怎样重新定位?
2.你能把握这35厘米的距离吗——怎样抓住逆袭的新机会?
3.成功学是企业互联网化的死敌——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第三节怎样做个用互联网思想管理的企业
1.这是我的私人厕所,谁让您进来的——该怎样重塑价值观?
2.千万人不满、千万人参与、千万人传播——怎样进行流程再造?
3.把决策权交给能听见枪炮声的士兵——怎样改变组织形态?
第四节怎样让创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太多自以为完美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怎样重新定义创新?
3.互联网正加速淘汰传统产业——怎样借助移动互联网变革?
第五节怎样做最能打动用户的心
1.不是研究产品的逻辑,而是使用者的人性——怎样让创新更接地气?
2.给予消费者充分的话语权——怎样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法则?
3.苹果、ZARA是微变革的典范——怎样让创新变成市场优势?
第六节怎样通过大数据更了解你的客户
1.未来你可以选择逃亡,但将无处藏身——怎样面对大数据年代?
2.你能比父亲更懂自己的女儿吗?——如何利用大数据做精准营销?
3.能否惊醒中国式“差不多先生”——怎样避免大数据的误区?
【第二章】微营销:让用户主动帮你传播
第一节怎样通过微营销让用户喜欢上你
1.从自己说自己好到客户说你好——怎样区分大众营销和微营销?
2.冷冰冰的电脑也能微笑——怎样让用户选择你?
3.告别大力神掌,苦练太极拳——怎样让用户信任你?
第二节微电影该怎样来拍摄和推广
1.告别恶俗炒作,迎接正能量——微电影有哪些传播优势?
2.小感动、大学问——怎样拍一部打动人心的微电影?
3.吸引观众主动观看,借人际扩散——微电影如何才能引爆营销?
第四节挣钱or服务,各有怎样的门道
2.真正的服务是招之即来——怎么用“朋友圈”口碑营销?
3.没有最微,只有更微——怎样把握微淘带来的新商机?
2.别拿自己不当人看——怎样把企业脱胎为肉身?
第六节没有比微博更擅长炒作的工具
1.有种、有趣、有料——高人气的微博是怎样运营出来的
2.今年双十一爆的不是淘宝,而是微博——怎样用微博淘金?
3.借势是成本最低的营销——怎样制造热点引发围观?
【第三章】微电商:最接地气的电子商务
第一节如何做一个无微不至的微电商
1.口袋商务将席卷大伙的钱包咯——怎样面对电商移动化?
2.最优秀的产品是消费者等着你出现——怎样实施C2B?
3.烧钱搞流量——怎样去克服各种电商幼稚病?
第二节当客户拿起手机搜索时,你准备好了吗?
1.给用户他想知道的答案——最精准的问答营销攻略
3.没有新闻就制造事件——软文营销应该怎样做?
第三节二维码:连接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的入口
1.穿越时空的电商——二维码能帮助企业带来什么?
2.多姿多彩的二维码营销——国外是怎样利用二维码营销的?
3.勿让“扫码”成“扫兴”——怎样提高二维码用户体验?
第四节怎样通过LBS来捕捉移动化商机
1.被弱化的临街旺铺——怎样运用LBS来招揽客户?
3.边走边享受到的服务——怎样用LBS建立自己的口碑?
第五节如何借助O2O打造线上线下完美体验
1.再多的“亲”都弱爆了——怎样留住消费者“移动”的脚步?
2.足疗、美容、三教九流一网打尽——怎样实现流量生意新玩法
3.浮在空中,落不了地,那是自娱自乐——怎样让O2O更接地气?
1.消费将不再由胁迫产生——怎样从“被消费”变为“自主消费”?
3.面对缺乏耐心的移动消费者——怎样做好精简的手机网站?
【第四章】微组织:和用户零距离接触
第一节水平扁平的结构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1.市场的倒逼引发战场的前移——移动互联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2.社交网络促使企业扁平化——怎样运用社交网络来促进管理?
3.奇迹往往出现在最后三天——怎样打造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第二节开放共享的微团队是怎样打造出来的?
1.以流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怎样重新设计内部流程?
2.传统办公环境正在被取代——如何让团队走向移动化?
3.是绩效主义害了索尼——怎样建立组织的内部营销模式?
第三节具备人文精神的微招聘
1.每次只需要一双手,来的却是一个人——怎样雇佣有智慧情感的人?
2.猎头费比贩人要价还狠啊——怎样做个微招聘高手?
3.许多公司的HR不再只是看简历——边社交边求职,你会吗?
第四节怎样塑造企业家的个人品牌
2.网上直接面对员工和客户沟通——怎样做好CEO营销?
3.企业家才是品牌的最佳代言人——他们是怎样做高调意见领袖的?
第五节如何把自己的企业做得小而美?
1.我很小但会活得很好——怎样做到以小搏大?
2.调得了情,守得住底线——怎样做一个有态度的小企业?
3.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怎样保持特立独行?
第六节移动互联网年代怎样实现微创业?
1.世界上人均价值最牛的小微公司诞生了——怎样进行微创业?
2.无组织的惊人效率——怎样利用外部资源为企业服务?
3.不要去跟巨头争风吃醋——怎样来娱乐你的员工和用户?
【第五章】微观点
微时代你准备好制胜法宝了吗?
自娱自乐说在修炼,有意思吗?
你也干过骗粉吗?
和我一起找大鱼
高转化率是怎样形成的?
没有位置照样有好生意
把客户灌醉了再下手
微博,我抓住了你!
“大数据”的雪球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真正的传播是基于非购买的
组合拳才够力道
学会绘制你的消费地图
怎样用众包普及管理咨询?
微博转发20000多次的秘密
商业该怎样与微电影结合?
微营销是一种思维模式
社会化时代你“危”营销了吗?
怎样面对口袋淘金时代?
给用户一个行动的理由
让学习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后记】
【章节选读】
在这个移动网络的年代,走进人群中却感到异样的孤单。我拿着手机穿过地下通道步入城市的广场,看见一个盲人挂着一块牌,上写:“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是路人好像都没有看见一样匆匆而过。
这时候一个中年男走上前去,在牌子上加了一句:“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奇迹出现了,每个路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们所长期经历的工业化好比是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利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人们之间完全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一切的行为都可以用金钱来量化。人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纸合同,合同结束关系就随之结束。我们看不到一点点的生命本该有的气息。我们的确曾浑浑噩噩地苟且在这世上,若不是死亡的冲击,谁也不知道汩汩如流水的生活什么时候会干涸。
不进是淘汰,进得太深是陷阱。华尔街有句名言:“唯趋势才是你的朋友。”移动互联网淘金,看到趋势是一种能力,但把握机会,顺势而为,用行动挖掘趋势中的商业价值才是一种智慧。移动互联网的确是离用户更近,同样也离企业的员工和客户、合作伙伴很近,有关于企业营销和管理的所有流程都将被重塑。
在信息透明化的现在,企业为盈利所使用的种种手段已蒙蔽不了消费者的眼睛。消费者的个人意见和体验对他人的影响也与日俱增。营销者不该再把客户当做上帝,而是应该看做平等的甚至可以合作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完整的心灵,受价值观驱动进行消费。
传统的思维告诉我们,列一个计划,严格执行。
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完全不适合创新性的尝试。
有太多的自以为完美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这一点我自己能够切身地感觉到。自己曾经觉得会那么受欢迎的产品,打磨了许久,为了一些细节雕琢了半天,结果,人们拿到手上,很直接地告诉我,我们不需要这个东西。
让客户的钱在愉快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被摸走,是微营销的最高境界。
但是,很多人真正去玩之后很纠结:我怎么就没玩转?
为什么我去做活动,互动非常之低?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发现身边的人拿着手机,一次又一次的滑动着手机中微博的信息,一次次等待着有人私信、有人@,而微博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常聊的话题。
如果说科技是外衣,那么剥开这层外衣后,又剩下什么呢?
是我们赤裸裸的人性。
在社交网路的外衣下,包裹的都是我们百分百的思念、悲伤、愤怒、冷漠、猎奇和欲望。
或许我们最应该反省的,不是微博改变了什么,而是微博反射出了什么。
我们依然是我们。
回看这互联网10年,我们错过了多少?
02年03年,经历2000年互联网泡沫后,网站功能逐渐务实实用,企业如果能做web网站,坚持下来,其容量巨大无法想象。
04年05年,那时的的百度竞价CPC点击单价才几毛,基本那几年投放的企业都满载而归,而现在点击一次没个十几几十大洋都不好意思出去跟人打招呼。
06年07年,很多个人,小企业做淘宝电商在大众眼里还是属于不务正业,做淘宝的汉纸出去相亲,不单女孩子都不乐意找这样对象的,女方家长也犯毛:这孩子靠谱吗?而现在就缺在春晚上大喊一声:我淘宝,我电商,我自豪,我骄傲!
08年09年,多少淘宝小二让品牌商家去入驻天猫商城,有多少资源,怎么玩;而一犹豫的商家再回头,晚了,现在基本没您什么事了。
10年12年,淘宝说,我们玩双11吧,身边就有企业老板说:让备这么多货,能销掉吗?一错过,再想玩的时候,抱歉,我们现在已经不流行不玩双11了,我们对突破191亿更高的数据没兴趣了。这几年中,还有微博,团购的故事,最早那批都赚着了,后面泛滥跟进的那拨都吃哑巴亏。
对于每个做电商的人而言,这诉求似乎再平常不过,合情合理,但从他们言谈间的唉声叹气,也透露着这看似简单的诉求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烧钱似乎就成了这些传统品牌想要在电商杀开一条血路的唯一选择,但烧直通车、拼钻展之后却发现这是一个无底洞,烧钱的电商就像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无情的吞噬着这些传统品牌赚来的那些微薄的血汗钱。
订票成功后,发到你手机上的特定的二维码,还可以当作电影票,只需要将手机打开在特定的机器上扫描一下就可以直接检票进场观看电影啦。是的,也许你会恨这个黑白相间的格子图形为什么总是助长你的消费冲动。
匆忙上班的路上拿出手机随手拍下一个二维码,在你回到办公室前美味的早餐就已经放好在你的桌面上;下班回到家里,链接手机中的二维码,便能在家中随意试穿最新上市的时尚服饰;出外旅行,游览观光不再需要带上导游了,拍下一个二维码便能穿越时空,感受动态的现场讲解……
在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以上景象再不是只有在科幻片中才能看到的片段了。多种迹象表明,手机的二维码应用正在越来越多地走进日程生活。“二维码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互联网是移动的,云计算将无所不在,所有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会以互联网应用为基本背景。电商要从销售经济向体验经济进化。低价只是好体验的一部分,且其权重日益降低。将来,需要线下和线上联动互补形成合力,O2O将是未来电商的主流。销售、交易的达成主要在线上完成,而交易前后的许多体验都可以在实体店中实现。
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更深层次的变化是碎片化,“触发论”取代了互联网的“入口论”,消费者随时可以在现实世界中通过手机上网取得所需的资讯和服务信息。
总有人说O2O是个坑爹的概念,但是它越来越热,所有质疑都阻止不了我们对它的探讨。越来越多中小企业也加入O2O的淘金潮。不过大多数创业者还是处于“浮在空中,落不了地”的状态。最好的创业永远就是摸爬滚打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是开会瞎扯,模式瞎想,市场瞎估,盈利意淫出来的。最好的创业,最好的O2O,就是电动车跑出来的业务,借助互联网工具来提高传统行业的信息处理及客户管理。
北欧航空公司前任CEO詹·卡尔森认为,在任何时候,当一名顾客和一项商业的任何一个层面发生联系,无论多么微小,都是一个形成印象的机会。这一个小小的关键时刻,却给我们进入顾客的大脑和心灵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力量。在过去的一年中,北欧航空公司总共运载1000万名乘客,平均每人接触5名员工,每次15秒钟。也就是说,这1000万名乘客每人每年都对北欧航空公司产生5次印象,全年总计5000万次。这5000万次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公司未来的成败。
小米的逆袭让很多人感觉匪夷所思,甚至看不懂,非常毁三观。这不是一个公司的故事,而是一个新的生存法则,一个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的全新玩法。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面前,商学院教的很多营销、管理、产品的传统理念一夜之间被颠覆,新的模式和打法以一种10倍速的方式呼啸而至。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时代永远在变化,只有适应时代的企业才能生存。从“金字塔结构”到“倒金字塔结构”,再到“节点闭环的网状组织”,这些变动有助于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尽管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已经64岁的张瑞敏仍然在海尔推行包括消灭中层在内的一系列变革,以使这家公司适时而变。
内部营销的艺术看似简单,但跨出这一步却异常艰难。对于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老板和CEO来说,象对待客户一样对待员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恰恰是这样一种观念的转变,将会给企业带来革命性巨变。
那么,要想真正雇佣员工的心,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企业家的高调,从某种角度来讲,有利于企业营销和品牌运营,有利于提升企业和个人的品牌高度。企业家是品牌最佳代言人,高调企业家实现最高效传播。过于习惯于身处企业幕后的企业家们正一个一个地走向舞台的中央。
这些了不起的小公司,为我们展示了小公司安身立命的“专业精神”:不求公司做到多大,但求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持之以恒,以致无人可以超越。
通过规模经济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掌握议价权,取得更多市场份额,最终的马太效应会让胜利者遥遥领先,这是工业时代最广泛的竞争逻辑。在许多创业者的经验中,似乎伟大的公司必然是大公司,似乎只有把公司做大,才能做强;似乎在商业计划书中写上“我只想做一家小公司”,是一件缺乏理想,甚至让人抬不起头来的事情。
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在商业世界中,追求确定性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它使我们忽视了商业无法预测的本性,它也压抑了我们本该具备的勇敢精神和冒险行动。那些固有的社会上盛行的所谓主流模式,其实注定了都是已经在走向没落的模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是不适合商业经济的,后来者不可能在前者成功的基础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其实大到国家也是这样,以学习效仿的心态只能毁灭自身的产业前途,至多成为一个“二流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