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爸爸妈妈愿不愿意,孩子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动画片,好的动画作品能寓教于乐,带给孩子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新奇感受,但有些内容孩子看了却可能会酿大祸。
这是发生在前几天的一则新闻:2017年4月15日,江苏昆山一7岁男孩独自在家时,模仿动画片情节,打着伞从5楼直接往下跳。由于这栋楼是复式跃层,实际上5楼相当于一般居民楼的10楼的高度。万幸的是落到2楼时被物体阻挡后才落地,孩子被送医后医生进行了紧急救治,目前孩子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陪孩子看动画片(或是影视剧、杂技表演)时,总是有不少利用雨伞降落的“神技”,一定要记得告诉孩子:千万别当真,不然就会受伤!
普通雨伞的强度并不足以支撑下落时产生的空气阻力。空气会使并不结实的雨伞“翻面”,下落的人也就随之“坠落凡间”了。即使给你一把足够大也足够结实的雨伞或遮阳伞,空气乱流也会让雨伞倾斜、甚至脱手,根本无法安全降落!
其实,孩子模仿动画片而造成惨剧的事件层出不穷:2014年1月5日,重庆6岁男孩小龙从6楼高的窗台上翻落,跌到楼下一个大灯箱里。万幸的是,医生只发现小龙腰椎有两根骨头受损。小龙说,奥特曼能飞,他也跟着学。
奥特曼几乎是所有男孩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幻想着自己能化身为奥特曼,能飞能打怪兽,维护世界和平。
然而,动漫里的英雄只是虚拟的,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我们的身体就和鸡蛋一般脆弱,高空坠落,即使不粉身碎骨,也会落得重伤!
2013年4月6日,江苏连云港,4岁男童安安(化名)、8岁的哥哥平平(化名)两兄弟和一名同伴玩耍时模仿灰太狼烤肉的动画片情节,被同伴用绳子绑在树上,随后二人脚下的杂草被点燃,由于无法挣脱两人被严重烧伤,弟弟一度生命垂危。
微博上曾有人统计称: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抓过1380次,喜羊羊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
作为家长,无法将动画片完全屏蔽,可以做的就是要让孩子分清楚,动画片里的大火烧不死,钝器敲不坏,即使高空坠落掉在地上也只是砸出一个大坑,爬起来依然精神饱满,活蹦乱跳的形象,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存在的!
另外,当然还要教育孩子不能玩火!
陕西汉中一10岁女孩模仿动画片《熊出没》里的光头强,电锯5岁妹妹的脸,致其鼻子和右脸被电锯锯开,送医急救。由于是电锯伤,多齿的缝合极其复杂。主治医生说:即使愈合,也会留下很深的伤疤。
有人认为,都10岁的孩子了,不可能还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区别,也不会不清楚电锯的锋利。她这么做,可能出于大宝对二宝的仇视心理。
此外,家长应把刀剪、药品、长绳子等危险物品妥善收纳好,不要让孩子随意触碰,并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2014年7月,江苏徐州7岁的男孩浩浩,在看了动画片《熊出没》后,突发奇想,竟然想模仿电视里主人公“光头强”,制作一部“超级电扇”。于是,浩浩在家里对一台正在运行的落地扇进行改装,结果导致左手掌、手指被高速旋转的扇片严重绞伤。
想当科学家当然是好事,不过,在没有具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实验”是非常危险的!
平时,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做一些科学小实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教给孩子一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保障孩子的人生安全。
自从踏入动画世界,孩子们仿佛找到了新世界的大门,纷纷模仿起了动漫形象的行为、动作……孩子们为何会模仿动画片呢?
01动画片成了孩子的“保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的确是安静地待在一边,可父母与孩子沟通越来越少,孩子沉迷动画片而不能自拔。
02孩子分不清“幻想”与“事实”
分不清“幻想”与“事实”是学龄前儿童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孩子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
此时,孩子会把自己的幻想夹在真实的事情里面,而他自己也分不清。特别是看动画片时,孩子会模仿里面的情节和内容,有些负面画面可能让孩子误信为真。
一想到孩子可能趁人不备,模仿动画人物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来,爸妈们是否跟小编一样忧心?
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看动画片的权利,但我们也应告诉孩子,现实跟动画片是两回事,生命只有一次。
1陪孩子一起看,学会引导
为了帮助孩子成长,爸妈应该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片:
①提前帮孩子把关
选择画面、人物设计清爽可爱,充满童趣,色彩丰富明亮的,远离画面长期晦暗、主角人物丑陋的片子。
②尽量陪孩子一起看
2教孩子分辨动画片与现实生活
孩子观看动画片时,如果出现一些与实际生活差距大、甚至违背生活常理的情节,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什么样,动画片做的是特殊的夸张效果,不能信更不能盲目学。
父母还可以利用场景游戏或者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来进行练习,当宝宝奇思妙想编故事、做游戏的时候,最后要说“这是我们玩儿的游戏,不是真的”;而对现实场景的描述,就需要准确,尽量不要编故事,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妈咪Jane黄静洁
中西合璧育儿专家,“父母堂”创办人。
著有《父母的格局——成就孩子的第三种力量》、《好孕来了》、《宝宝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