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投诉:玩偶修复层层加码要价上万
吴女士家的小朋友对一只羊型抱枕情有独钟,每晚都需其陪伴入睡。然而,一次机洗后,该抱枕出现了掉毛现象,这让小朋友深感伤心。为了安抚孩子,吴女士在其他家长的推荐下,将抱枕送至一家布娃娃医院进行修复。
起初,吴女士支付了180元的“挂号费”(即上门咨询费),希望了解大致的维修价格,但得到的却是一份模糊不清的价格列表。鉴于该布娃娃医院与吴女士家在同一街道,并且曾接受过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吴女士对其产生了较高的信任度。于是,她决定留下抱枕进行修复。
抱枕最终“出院”拿了回来。吴女士和家人觉得是“修”了,但是“不值”。
对比图
修复后
吴女士认为,该布娃娃医院存在故意隐瞒价格、收费不合理且缺乏透明度、多次重复收费等问题,但多次沟通无果,于是她向虹口区消保委寻求帮助。
接到投诉后,虹口区消保委迅速介入调查。经工作人员实地走访后发现,这家所谓的玩偶医治室竟然没有营业执照。面对这一情况,吴女士决定采取其他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究竟如何“治疗”玩偶?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过程中,朱伯明并没有主动要求看玩偶,而是反复说修复玩偶的过程是在帮顾客“修复”心灵上的缺失。“有的人他想让‘妈妈的味道’永存,我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我因为是二级心理咨询师,治愈他今后的一生将顺风顺水。”
记者看到,价目表罗列相当繁复。比如,一次手法轻柔“精洗”就要770元,“在不同色温灯照下边检查边清洗”;“植毛”人工手工费每平方厘米30元,制版费一片1000元……
虽然价目表多处写着“不认可,不用付费”,但很多顾客的经历是,一旦开始就是一个“无底洞”。他们在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修复中玩偶拿不回;外地顾客还表示通过邮寄送修,随时都在担心娃娃“无法讨回”。
修复中,各种名目的“加价”,顾客们通过“红包”或转账的方式一次次打款到朱伯明的个人账户,但这一笔笔的支出,既没合同,也没发票。
价格体系混乱侵犯知情权
随着玩偶文化的盛行,布娃娃不再仅仅是玩具,而是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的重要陪伴和心灵慰藉。因此,布娃娃的维护与修复服务也应运而生,“布娃娃医院”便是这一新兴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的暴露,如价格体系混乱、服务标准缺失等,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作为消费者,在决定接受服务前,有权充分了解服务的具体内容、价格等关键信息。然而,“布娃娃医院”在提供咨询服务时给出的价格表含糊不清,且在后续服务过程中多次追加费用,明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更严重的是,“布娃娃医院”在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擅自营业,不仅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新兴行业发展须合法合规
同时,消费者在选择此类服务时则应保持高度警惕,避免落入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