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间,在经历一年多的征求意见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正式版《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迎来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要求。
从内容来看,管理责任下方给家长,是指南涉及未成年人保护标准政策的独特之处,“一键切换”、“默认设置”、“鼓励推荐”等标准降低了监护人的操作门槛,提升了其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效率。
三方联动如何落地
相较于此前大部分主流APP中应用的青少年模式,本次《指南》中未成年人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不同主体间的未保联动。
但《指南》中强调了监护人的责任,赋予家长更多管理未成年人智能设备和网络应用使用的权限和责任,通过实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的三方联动,降低家长的管理门槛,使其能够在相对固定的入口实现设备管理而不用再针对单个硬件或APP分别设置。
另一方面,虽然相较于游戏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强实名要求,《指南》相对减轻了企业所需承担的管理责任。但要实现硬件、应用、应用商店三方间的打通仍有诸多实际难题有待解决。
北京元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磊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游戏APP所采用的实名认证系统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公安部共同开发维护的,所有取得版号的游戏应用都需要接入该系统,部分不需要版号即可上线的休闲类小游戏也需要通过一些第三方途径接入,这一由政府部门主导的三方平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游戏厂商间的责任归属和商业利益平衡问题,但相同的方法很难要求让硬件、应用和应用商店三方之间自发完成。
虽然《指南》中对于设备联动的要求仅限于同一厂家的产品(包括同一厂家的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多个移动智能终端),但就当前的移动应用生态而言,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应用系统是允许直接使用安装包侧载应用的,即APP安装不一定需要通过官方应用商店进行,甚至用户可以自行使用应用官网安装包或应用宝、豌豆荚等第三方应用商店进行下载安装。
因此,目前《指南》中所涉及的三方联动要求,在实践初期可能还是只能仅限于某一品牌设备、其官方的应用商店以及通过官方应用商店下载安装的应用这一范畴内,进一步推行方向要视各方厂商尤其是移动设备厂商的应用效果而定。
赋予监护人更多自主权
除了三方联动的监管要求外,《指南》的另一大创新之处则在于赋予了未成年人监护人更多的自主权,例如在时长管理方面,将由移动智能终端统一控制总时长,解决单个应用程序分散计时、总时长不可控的问题。
孙磊也指出,按照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中标准从严的规则,上述方式可能还是仅限于社交、短视频、电商等非游戏类应用中,游戏厂商仍需严格遵守每周三小时的标准。
“相较于游戏APP,硬件设备因为有实物,监护人在开箱使用时就可进行未成年人模式设定,不需要强绑定亲自信息进行验证,因此面临的推行阻力要小很多。”姚志伟表示,《指南》在很多方面面向实际问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法,但在实践中也需要注意与现行管理制度的衔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