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刘畅:道德空间:内涵维度与建构

基于此,一方面我们有必要深入个体道德发生的原初场所,即通过考察个体内心空间中的价值构建过程,揭露现代社会空间中所存在的伦理价值失序、规范失效的深层原因,并试图重新开启伦理学的生活向度,为个体的良善生活进行价值评估与重建工作,以实现主体间的伦理、价值连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道德”与“空间”概念的明辨精析与系统梳理,消除对二者的认知困惑,提升道德学与空间理论的学科关联,这在道德学与空间理论面临新发展的历史时刻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对空间理论进行一种现象学的还原,重新开启空间的生活向度,并赋予其一种道德上的意义与价值就势在必行。

一、道德空间的内涵

道德空间,顾名思义就是构建个体生命意义、价值体系的场所,内在的涵括了个人道德权利与义务等多方面内容,它具有主体间的互惠性、空间结构上的开放性以及主体价值判断与选择上的独立性。道德空间旨在为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伦理断裂”问题,即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之间的断裂现象,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这种断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自身价值观念的混乱、模糊;二是个体内心难以认同外在的伦理规范。社会空间中得以维系的传统价值观与伦理秩序正在价值多元化、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浪潮中走向全方位的崩塌与瓦解。“现代伦理与道德断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本义稀释’,而在于社会流动铸成的伦理‘新空间’里道德难以起作用。”因此,道德空间的核心要义就是要重建个体内心空间中的价值之“善”,对个体自身道德观进行重塑,即构建基于个体内心“自我立法”的道德空间,同时开启个体内心与外在伦理主体间进行道德互动与交流的空间,重新恢复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借以实现伦理主体间的价值连接。

在西方,“道德”最早在希腊文中被写成“ethos”,有品性、气禀、风俗与习俗之意。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道德也经常被写为伦理,道德与伦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混用的。后经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将其中的“ethos”改译为拉丁语“mores”,后又转译为形容词“moralis”,以表示国家生活的道德风俗与人们的道德品性。在英文中“道德”是用“moral”表示,它最早出现在书面语中,用来表示该文献所教导的实践性训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导向。道德所表示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即后来康德所说的个人的“实践理性”。在古希腊时期,“实践”的含义也并非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是个人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行事”,而是指个体的“为人”,它涉及的是个人心理的自我认同,是有关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活动,是生活习惯与方式的选择。这里“道德”一词同样具有社会性与个体性两方面的维度,一方面个人的道德品性来自后天社会中的习惯养成,一方面是先天朴素情感的真实流露。

因此,道德空间非单向度的空间,而是基于个体间身份双向的、交互式的辩证关系空间。赫伯特·马尔库塞曾指出,资本主义所极力打造的是一种单向度的(one-dimension)社会,它是一种缺乏批判性与反思性的资本权力空间。身处其中的个人只被赋予了一种单一的消费者身份,没有消费能力的个体则被排斥在这种空间之外,从而遮蔽了作为其他个体合法身份的可能性。而道德空间更像是对这一象征着权力、资本的空间的罢黜,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对人所具有的经济上的特权性、优先性,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个人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应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具体来说,道德空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上述对道德空间的介绍以及三个方面特征的概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了道德空间的理论意义及价值取向。对当前社会中所出现的“伦理、价值断裂”现象,道德空间可以被视为打通“道德—伦理”连接的重要一环,它试图给当下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价值断裂现象重塑一个道德共识的基础,为个体的道德认同与社会的伦理规范提供一种互补与互释的可能性。

二、道德空间的维度

道德空间是由道德主体自身“善”的品质构建起的生活交往空间,这表明了道德空间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社会空间,它不以某一特定的社会契约或外在规范作为主体间交往的价值基石。从发生机制来看,道德空间主要是立足于主体自身价值判断的心理空间。正如鲍曼所言,道德空间是“非客观的、人造的”主观性空间,它是个体“通过感觉到的/假定的责任的不平均分配来实现的”。一方面,空间中道德责任、义务的分配是以个人的道德自觉为前提的,而非依靠外在法律规范进行的平均分配;另一方面,道德空间的自身结构表明它是一种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性”空间,它旨在确保个体明确自身的道德权利与义务,并促进个体自觉履行其道德义务。由此可知,道德空间一方面离不开个体自身价值判断的道德自由,一方面旨在促进个体在交往生活中达成道德共识。

此外,道德空间是一个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理想化空间,它是传统、现代社会向理想社会衍变的价值产物,具有扎根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道德空间扎根于现实,主要指它立足于现实个体间的交往活动,以个体间的“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并承认与尊重每一个体的人性诉求。道德空间的超越性表现在它从未放弃构建一个以道德自觉、自省为最高人生理想的道德图式(moralschema)。这就使得道德空间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多种形态,即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存在与之相对应的道德空间,而且其构成要素,包括个体内心及个体间的组织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具体来看,道德空间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1.从个体自身的道德发生机制来看,道德空间可以有身体性与心理性两个维度

2.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道德空间具有私人性与公共性两个维度

3.从空间的构成要素来看,道德空间具有实体性与虚拟性两个维度

三、道德空间的建构

道德空间是由道德主体、道德规范、道德实践场域三要素组成的,其中道德主体可以分为个体与群体,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规范便有“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两种。个体道德关心的是个体自身的道德权利,群体道德则更注重道德义务与责任的划分。这就使得道德空间的功能不仅涉及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也同时兼顾社会群体的道德评价。应当看到,无论是在个体道德还是群体道德,道德空间主要是立足于主体自律范畴而构建起来的生活空间,这里所指的道德是基于主体内心认同的产物。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自律的,而伦理偏重于他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空间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立法的空间”。由于道德对个体生活的内在指向性与超越性,使得其追求的理想型人格是传统文化中塑造的“大写的人”,而非现代社会中培养的“原子式的个体”。道德空间的建构不仅注重对现代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的修缮,而且重视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群”“亚文化群体”的道德关怀。道德空间的立法不应成为某一阶层、权利主体的特权,它从根本上是对基于人格、权利、责任平等分配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呼吁。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现代化的都市空间成为资本增殖的主要场所,形成以职业、消费、文化等拥有多重身份的陌生人组成的群体生活空间。其中一种常见的交往模式,即个体间的交往是以身份信息作为认识基础,以等价交换作为交往原则的。“金钱贸易是都市类型交往最重要的体现”,它使得个体间的交往极力避免情感化、私人化,个人的经济理性成为主导都市生活的实用原则,从而使得一切生活冲突、道德冲突都被简化为单纯的经济冲突、利益纠纷。对私有财产的划分、社会财富的分配、事故责任的判定等代替了传统生活中对个体生活的道德审视,成为现代法律、经济领域内研究的重要内容。德国学者西美尔(GeorgSimmel)在对现代人生活风格的研究中,指出普遍性的法律形式、货币经济使得实际上个体的不道德行为被遮蔽了,算计(rechnende/calculative)成为现代精神的实质性象征。现代化的大都市正在沦为鲍曼笔下视若陌路的社会空间,它似乎仅是作为一种具有商品交换功能的空间而被建构起来的。

在都市空间的交往实践中,这种“双重的不对等关系”往往加重了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紧张化与对立化。具体来看,对某一交易关系中的双方来说,交易必须符合主体方某一利益最大化原则,这迫使个体在实际交往中尽量做到理性化与去情感化,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冲突发生的道德风险。而交易中的客体方常出于“我弱我有理”“消费者就是上帝”等心理,容易将主观偏见、情绪加于服务者身上。社会中的学生打老师、患者杀医生等悲剧不断上演,反映出在都市空间急剧资本化的进程中,空间中的个体由于道德意识淡薄、道德约束缺失、道德评价失灵最终酿成社会悲剧。

第一个方面,道德空间的建构应当解决的是立什么样的法以及为谁立法的问题。

其次,道德空间立法的对象不仅是针对空间中日常生活的立法,也是空间本身作为道德实践场域的立法。这里的日常生活是指人的生活,“只有人才是道德的载体与主体,没有人就没有道德及一切文化现象”,道德只有始终与个体发生关联,才能称其为道德。个体道德立法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个体内在调节机制的心理空间,个体道德良心与道德品格正是通过其中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性、道德行为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的,它是个体构建自我认同与生命意义的价值场域;一个是外在于个体自身的社会物理空间,空间的道德价值主要依靠无数个体的道德实践构建起来,它是承载道德生活以及展现某种价值观念的公共生活场所。道德空间中的自我立法偏重于从精神层面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塑造,它是对内化于个体道德生活的自觉与自知。

第二个方面,道德空间应当考虑如何建构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对道德空间的理论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许多问题,诸如如何从传统文化、道德心理学、城市空间理论的视角介入道德空间的理论研究,以及如何在空间“立法”的过程中结合社会现实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应当看到,道德空间的理论建构离不开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理启示。“空间转向”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它与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间转向乃是现代性思想或人文社会科学危机的一种反应,从这一角度说,整个后现代思潮在根子上仍是一种‘空间转向’”,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革命,它对社会现实及其内在矛盾有着更为深刻的把握。本文所论述的道德空间,是基于自我价值指涉的“认同—实践”空间,它在呼唤个体“良善生活”回归的同时,也对隐藏于现代都市生活背后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展开了深刻反思。

作者简介:李建华,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哲学系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基础理论、道德心理学、政治伦理学、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刘畅,中南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THE END
1.人际关系题概述+题库(200题有标准答案)71、如果你的一个同事在公共场合过分赞扬你的领导,你该怎么办? 答:1、领导作为领导,自然有超出我们的能力和胸怀,作为下级,尊重领导,甚至是崇拜领导,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很正常的。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事方式和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用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要求别人。 3、当然了,如果我的同事由于为了表达自己对...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711/10/79930059_1128489937.shtml
2.关于《华农大学生对情侣在公共场合过分亲密的行为的看法》的调查*7. 您是否在公共场合有过亲密行为? 有过 没有 *8. 情侣的亲密行为是否对您造成困扰? 有 没有 没怎么影响 *9. 您的看法是? 司空见惯,现在看见也没什么感觉,就当他们是一座石雕 很理解男女感情,但是看不惯这种行为,请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 公共场合还是要注意自身形象的,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过分...https://www.wjx.cn/jq/8371086.aspx
3.英语形近词整理考研英语近义近形词汇辨析资料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这次时间太短,考试又只剩下一个多月,所以没办法再进一步整理精简。希望同学们拿到资料之后,心态平和,先通读一遍,把一些自己早就能辨析清楚的全部划掉,剩下部分在考前反复看,注意我们注释中词与词意思上的差别。到考场上就能高效应对完形填空中的近义近形词辨析...https://www.360doc.cn/document/12261084_981436989.html
1.为什么在公众场所中有亲密行为的情侣会招来一些反感这种事又不能怎么样,你愿意做而且在公共场合那就不能怕别人看,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论,评价是好是坏就另说了,如果都不怕,又不犯法,想做啥做啥就完了。想做,还怕人家看,回家整就完了。公共场合的,许你做就许我看,看谁先受不了背。没准不是路人道德感强,(人家没准愿意看热闹),是做事的人心里有负担觉得...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3640399/
2.公共场合性骚扰怎么判在公共场合对他人进行性骚扰,行为人可能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处罚。如果情节较轻,行为人会被处以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情节较重,行为人则会被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但需要注意的是,性骚扰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根据刑法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73000322.html
3.为什么伴侣会喜欢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亲密的行为什么伴侣会喜欢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亲密的行为?我男朋友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和我接吻,或者在有陌生人有可能注视的情况下摸我,这让我很不自在,问一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伴侣会喜欢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亲密的行为?我男朋友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和我接吻,或者在有陌生人有可能注视的情况下摸我,这让我很不自在,问一...https://m.xinli001.com/qa/99935910
4.舆论+高校曝光情侣亲密照,侵犯隐私还是教育有方?网友@岁月静好表示,在校大学生是可以谈恋爱,还可以结婚等,但确实需要掌握尺度,不是能恋爱就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随意有亲密行为,照这样那社会已婚夫妻是否可以在公共场合更"亲密"了呢?校园还是应该是充满阳光、活力与学习氛围的环境。 2 尽管曝光行为遭到众多网友质疑,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校方态度却很坚决,日前回应,设置曝...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4046
5.校园道德失范现象调查报告(精选5篇)从他们对我院大学生整体文明礼仪状况的提仪中,我们看到了我院大学生们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说脏话,不注意个人、公共卫生,公交车上不让座,不注重课堂纪律,不爱护公共设施,不排队打饭,在公共场合有亲密行为等等。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三点建议:...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dcbg/20220920090754_562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