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实施办法(暂行)》政策解读

一、《实施办法》的制定背景是什么?

答:2021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动提出要求。10月底,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教监管函〔2021〕2号),从13个方面指导各地做好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校外培训机构(包括线上和线下)预先收取的学员培训服务费用监管,有效防范“退费难”“卷钱跑路”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切实维护校外培训机构和学员的合法权益。

二、《实施办法》起草依据有哪些?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2013年10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

5.《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教监管函〔2021〕2号)

6.《浙江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设置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浙教规〔2020〕7号)

7.《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的通知》(杭政办函〔2018〕143号)

三、《实施办法》的监管对象

答: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经市场监管或民政部门登记、采用预付式消费开展经营活动的、注册地〔注册地是指机构所在的区(县、市),下同〕在我市范围内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非学科类机构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四、《实施办法》对“托管账户”开设有什么要求?

答:一是机构自主在我市范围内选择一家银行开设唯一的户名为“机构名称+预收费资金托管账户”的预收费专用托管账户,专门用于收缴学员预付费用,并报注册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二是专户信息在“安心培训”平台进行公开,公开信息应包括校外培训机构专户的户名、开户银行等基本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五、《实施办法》从哪些方面加强收费管理?

答:一是机构开展培训应使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并在缴费前与接受培训方监护人签订培训服务合同,严禁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学员合法权益。

二是机构向学员预收的费用须全部缴入本机构向机构注册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专户中,通过移动支付、线下现金支付、银行转账支付等形式收取的,应全部归集至专户。机构不得诱导学员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费用。机构总部不得划转、归集分支机构预收费资金。

五是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学员开具发票,发票内容应按照实际销售情况如实开具,不得填开与实际交易不符的内容,不得以举办者或其他名义开具收付款凭证,不得以收款收据等“白条”替代收付款凭证。学员索要发票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六是鼓励机构实施先培训后付费的收费模式,有效保障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

六、《实施办法》对处理退费和纠纷有什么规定?

答:一是机构在招收学员、收取费用、签订培训合同时应明确告知退费规定。当学员向机构申请退费或部分退费时,机构应当按培训合同的退费约定立即启动退费程序。学员须在“安心培训”平台提交退费申请,原则上资金原路退回,若无法原路退回,须退回本人同名银行账户,由机构按规定程序完成退费。学员在课程开始前提出退费的,机构原则上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退还所有费用;学员在课程开始后提出退费的,应当按已完成课时的比例扣除相应费用,其余费用机构原则上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退费。

二是学员与机构发生退费纠纷的,机构不得以资金监管为由,拒绝学员的合理诉求。学员与机构因收退费问题发生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1)学员与机构协商解决;(2)请求消费者协会或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3)向机构注册地有关部门投诉;(4)根据与机构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实施办法》对资金托管和拨付如何规定?

二是关于“拨付”。预收费资金采取计次销课和次日拨付方式进行监管。缴入专户的预收费资金,在机构完成授课并经学员确认同意后,托管银行应于次日完成资金拨付,拨付资金应与授课进度同比例。机构授课完成且履行告知义务后,学员超过7日未确认的,视为确认同意。

八、《实施办法》对有关监管部门提出哪些要求?

答: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工作,实施差异化监管,对收退费规范、预收费风险低的机构可减少检查频次;对退费投诉集中、预收费风险高的机构进行重点监测,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督促机构合规经营。

二是金融监管部门按职责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工作,督促银行机构落实机构预收费管理要求。

三是银行要根据预收费托管协议,向教育行政部门推送专户信息、交易流水、专户余额,并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预收费资金常态化监测,发现专户资金异常变动的,要及时报告教育行政部门。

四是机构预收费管理实行属地监管原则,各区、县(市)要将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作为机构监管、社会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和举措,积极引导机构参与配合监管工作,辖区内所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确保实现“应管尽管”。

五是在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过程中,有关部门、机构、托管银行应当对收集的学员及家长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THE END
1.舞蹈培训不退费是否合法,法律上的规定有哪些舞蹈培训不退费不合法。消费者首先应与培训机构协商,请求培训机构及时退款,就退款事项达成不一致,培训机构仍不愿意退款的,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保护协会对该培训机构进行投诉,或者以培训机构违约为由向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 ...https://wap.findlaw.cn/wenda/q_38298106.html
2.关于培训机构退费的问题关于培训退款的问题,这要看培训之前双方的约定,如果培训机构有这个承诺的话,可以要求退款。 【法律依据】 《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物...https://law.iask.sina.com.cn/jx/sh/870tAzMf4QcN.html
3.校外培训机构跑路,钱都去哪了?监管账户有待完善 法律依据尚不明确 教育部等部门2022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中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培训机构收费应全部进入本机构收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本机构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收费账户应向社...http://education.news.cn/20240109/5513c04876a149baa60878c7791735de/c.html
1.律师教你如何退教育培训费法律依据是什么李茂淑律师1.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服务的内容和办法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商品或者服务的标准,不得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应当信息公开,告知消费者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价格、产地、保修期限、售后服务等有关情况。 https://m.66law.cn/lawyers/s2c0946c7c8f36_i1317952.aspx
2.培训机构退费法律规定有哪些?培训机构退费法律规定有哪些? 导读:若因校方的原因造成学生无法完成学习计划的情况,学生要求退学、退费,学校须予以退还剩余的费用。或因重大疾病、意外伤亡、家庭特殊困难等正当理由提出退学退费申请,而向学校提出退学退费申请的,学校扣除5%手续费,再予以退还剩余的费用。https://www.64365.com/zs/839540.aspx
3.男子报培训班称"学不会"要求退费法院驳回起诉——中国青年网小刘在一家培训机构报名学习专业技能,但老师的授课内容小刘听不懂,也学不会,因此他要求学校退还学费。在多次沟通无效的情况下,他将学校诉至法院,要求退还培训费1.6万余元。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培训机构已经履行了自身的义务,小刘基于其自身主观原因要求退费,没有合同及法律依据,最终驳回了他的起诉。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jsxw/201705/t20170516_9779030.htm
4.无故闭店退费困难强制转课,校外培训机构跑路钱去哪了?监管账户有待完善 法律依据尚不明确 教育部等部门2022年底发布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中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培训机构收费应全部进入本机构收费专用账户,不得使用本机构其他账户或非本机构账户收取培训费用,收费账户应向社会公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946868
5.培训法考机构有哪些,因为法考辅导书的错误,导致法考只有179,可不...起诉外地法考培训机构不退费还要到外地去吗 培训机构不给退费的纠纷该找消费者协会或者法院解决。对于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其主张赔偿。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可以依法向辖区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https://techan.xtucq.com/zaizhikaoyan/fakao/19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