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获悉了一起涉网购诈骗的刑事案件。该案中,犯罪分子以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开放性为掩护,利用电商平台关于购物、退货以及互联网物流的一些漏洞,大肆诈骗财物,最终获刑三年六个月。
骗子在货物发出后拒收,到货后“变身”卖家重新寄走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应予惩处。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宋某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四万元,同时责令宋某向被害单位退赔经济损失。
法官:网络商家应进一步提高对诈骗犯罪的警惕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该案中,被告人宋某以虚构的消费者身份实施诈骗,其作案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冒用他人身份在网络购物平台下单,虚构自己要购买价值较高的电子产品的事实,并选择“到付”的付款方式,待网络商家发货后选择拒收,致使货物被退回卖家,在此过程中其获得了订单详细信息,包括单号、卖家手机号和姓名等。第二,伪造卖家身份信息,在货物退回快递点后,通过网络下单联系货拉拉司机,谎称自己是卖家并将信息提供给司机,让司机去快递点取货,因司机提供的信息与订单信息相符,快递员会将货物交付给司机。第三,在货拉拉平台上下多个订单,让多个司机交接快递,最后将快递发往其指定的地点。第四,躲避与快递员直接接触,以隐蔽收取快递的形式实际占有财物。
宋某的犯罪手段极其隐蔽,其利用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全程隐藏于互联网中,在不实际接触被害商家、物流人员的情况下便将财物据为己有。但无论其犯罪手段如何“高明”,都无法掩饰其诈骗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