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到吗?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每一个痕迹,都有人把它拿来兜售。
不要以为你的信息不值钱,当坏人们拿着它去做坏事时,就不一定了。
比如,之前有1.3亿人的开房信息被曝光,只要别人想要,只要花上几百块钱就能买得到;
再比如,有人拿着父母在朋友圈晒孩子的信息,盘算着怎么把这孩子拐了;
在这个获取信息便捷的今天,你的隐私有多么地好获得,它又有多么重要!
01
你在网上、朋友圈上发的个人生活照,很有可能在被人收集、贩卖、滥用。
刘茜得知后,很惊慌:“张伟告诉我这件事儿的时候我特别吃惊,因为我压根没有使用过探探。”更可怕的是,她的照片竟是用来在探探上招嫖。
没使用过探探,自己的照片却被人用来招嫖?那么,这些照片从哪里来的?
有记者甚至专门扒出了收集售卖女性生活照的灰色产业链:
在网络上,有人出售各种女性生活照,有的图片是买的,有的就是从微博上搜集的,只要19块,就能看到35位女性的大量生活照。
尽管有人呼吁要保护好个人信息,要加强监管。但不得不说,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你真的已经毫无隐私可言。
02
/被人印在招嫖小卡片上/
而别有用心的人,未必就是陌生人。
不久之前,安徽滁州一名女学生,印有她照片的色情卡片,被大量散发在校园里,背面写了“找小姐”之类的黄色信息。
她赶紧报警。很快,警察抓住了散发卡片的嫌疑人陈某,而这个人,正是受害女生的前同学,因对她怀恨在心,一直想寻求报复。
然后陈某来到受害女生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内将照片广为散发。
你已经毫无隐私可言。
03
朋友圈晒娃
/4岁孩子险遭陌生女子抱走/
衢州龙游县的杨女士,她的儿子儿媳,喜欢在朋友圈上晒孙女的萌照,记录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他们可能没意思到,这些“关爱”的举动,差点给孩子带来灾祸。
有一天傍晚,杨女士去跳广场舞,儿子儿媳还没下班,她就把4岁的孙女,一同带到广场上。她沉浸在跳舞的喜悦中,把孙女忘在一旁。
正跳得起劲,忽然有熟人牵着孙女走来,告诉她:刚才有个陌生女人差点把你孙女带走!杨女士吓了一大跳,立即在附近查找,没想到那女子却迅速溜掉了。
从孙女的口中,杨女士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孙女在四处溜达,忽然就有一个40来岁的陌生女子上前问她,你是不是叫某某某。
孙女看了看女子,女子又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就在那边的超市,我正好碰到你了,要不要带你去找妈妈啊?
小孩子没吭声,陌生女子继续说:“我还看过你照片的。”正说着,和杨女士相熟的奶奶就过来了,陌生女子见势不对,就溜了。
杨女士的儿媳越想越后怕,经常上网晒女儿照片,去哪里、吃过啥,也都晒出来。对方既然能知道女儿的名字,还看过照片,很有可能都是从朋友圈里看来的。
04
根据明星微博内容
/网友推理出了她的家庭住址/
王珞丹是影视明星,人一有名嘛,就有人关心她的隐私。虽然从没透露过自己的家庭住址,但网络上不缺大神,推算出她的家庭住址,也是分分钟的事。
2011年,一篇名为《我是如何推理出王珞丹住址的》的帖子,在网络迅速蹿红。
然后他打开GoogleEarth,截取一张北京城区的俯视图,将其分为若干区域,根据王珞丹的微博内容和一些简单的地理常识,排除部分区域,最终锁定王珞丹居住的小区。
整个过程,只用了40分钟。
还好发帖者只是游戏心态,并无恶意;要是坏人用上这一招,通过微博泄露的信息,找到你的家庭住址,后果不堪设想。
网友纷纷表示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网络“把人的隐私赤裸裸地暴露于世人面前”。
05
你的开房信息
/可能被人卖了/
2016年,有记者以了解亲戚结婚对象为由,联系了贩卖个人信息的服务商。
对方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提供身份证号,就能查到开房记录、列车记录、航班记录、网吧记录、出境记录、入境记录、犯罪记录、住房记录、租房记录、银行记录、驾驶证记录等11个项目在内的材料,全套收费仅850元。
如果另查个人征信,费用为300元,查开房记录要200元。
2018年8月,某酒店集团也陷入数据泄露风波,酒店入住信息被人拿到网上贩卖,中招用户可能高达1.3亿人,开房记录2.4亿条。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你的个人信息,早就曝光在互联网上。你透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无处可逃。
06
网上订票信息被泄露
/遭遇诈骗被骗205万/
2014年,深圳市民刘先生,委托朋友在航空公司官网上,订购了两张从深圳飞往南京的机票,机票订购成功后,支付了1360元。
朋友将短信转发给刘先生。因为短信中,包含有航班号、刘先生的姓名以及身份证号,因此刘先生深信不疑,以为真有退款。
而这套骗术的起点,就在于骗子竟然能准确掌握刘先生的个人信息。但究竟是谁泄露了信息?还是骗子通过什么渠道买到的?反正暂不得而知。
但个人信息泄露,让你在明处,而骗子潜伏在暗处,让更多的骗局,变得防不胜防。
07
Wifi类APP泄密
/9亿用户信息如同裸奔/
如今智能手机时代,一些应用APP能够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更多隐私泄露的风险。
央视《经济半小时》曾曝出惊天消息:某类wifi链接类APP,只要消费者下载并使用,这个消费者的手机就自动成为了这个软件的一个流动间谍。
它借用消费者的手机,会窥探这部手机周边和经过地点所有的Wi-Fi信息,悄悄偷取各类Wi-Fi的密码信息,在消费者丝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传软件的后台,一切都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
通过这款APP,甚至能轻松进入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
这款应用有9亿人,9亿人的信息如同裸奔,细思极恐。它会如何收集和使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及其他信息。包括使用者手机的基本信息、IP地址、GPS定位,等等。
很多人可能都没细看这项条款,就直接点了“立即体验”,个人信息就这样被轻松让了出去。
而这样在不知不觉收集你的个人信息的APP,也不知还有多少。
08
大数据时代
/你更容易被消费主义引诱/
很多时候,APP的隐私条款,你没注意看,或者不得不同意某些泄露隐私的政策。
该外国电商巨头利用其20亿用户账户的大数据,通过预测分析140万台服务器上的10个亿GB的数据来促进销量的增长。
所以,对于那些年轻的月光族,那些只懂得买买买的剁手族,真的不要全怪他们过度消费,不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毕竟他们的消费心理,已经被互联网大公司们研究得太透彻了。
09
然而你能怎么办?
科技在不断进步,负面效果就是,掌握科技的人,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大。何况,隐私这种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意,这更加给了某些人肆无忌惮的理由。
国内某互联网巨头的大佬曾说过:“中国人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这话说得很赤裸裸,甚至引起了公愤。
但你又能怎么做?你能选择不上网?你能选择不使用智能手机?你能选择一个APP都不用?
如今,学习、工作、生活,全部都离不开网络。你真的没有办法,你已经全身心依赖它们,没有多少本钱和大佬们讨价还价。
然而舆论风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曾经我们的隐私意识,越来越淡薄,但当更多人意识到隐私泄露的风险时,保护隐私的呼声,将会越来越高。
没有隐私的时代,你越应该有保护隐私的意识。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
当每个人都具备了保护隐私意识,不会对侵害隐私的行为无动于衷的时候,也许那些盗窃隐私的小偷大盗们,才不会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