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假”变“假打”“职业打假”竟成产业链专家指出,维权变“唯利”与消费者合法维权存在区别,亟须遏制
在交易量巨大的电商“江湖”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打假人”。他们通过搜索关键词锁定“猎物”,收货后用“话术”来“套话”,进而采取举报、威胁等多种手段要求退款并索赔。近年来,这种特殊“打假”有“产业化”趋势。
打假建群组有攻略“打假斗士”卖假货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淘宝打假”等关键词就能发现很多“职业打假人”的聚集群。进群要先了解“行话”,例如最基本的“吃货”,意思就是收货后申请退款不退货;另外还有“上车”,意思是组团一起下单“打假”;“下车”则是行动成功;“车票”的意思是“上车”交的“学费”。
如果“吃货”成功,就会出现群里的另一桩“生意”:“打假斗士”卖假货。常有人在群里出售自己“打”来的“战利品”。也有人求购商品,例如“数据线坏了,谁帮我打一条?”
“骗术”还有很多,例如召集大家“上车”收了“车票”后,能不能“下车”就不管了,这就催生了群里的另一份“工作”——担保。还有人扬言能解锁限制下单,也常被证明为骗子。部分群内还流传着一份那些常常得手的骗子“黑名单”。
当然,这类“打假人”也有害怕的时候。曾有电商卖家对一个“职业打假人”展示报警的回执单,吓得对方立马作罢;还有一个学生,因为“吃货”失败却又心有不甘,给卖家退货时写虚假退货单号,却因填写了真实姓名和学校地址,被卖家反过来威胁向学校举报,这名学生惊慌中来求助群友,却只收到一阵对“菜鸟”的嘲讽。
“职业打假人”与电商商家“猫捉老鼠”
“秒杀”活动结束后的瞬间,商品主图还配有活动促销价,平台系统却自动恢复专柜价,“价格欺诈”,赔钱!因为店铺美工疏忽,售卖的专利产品未标明专利种类和专利号,“虚假宣传”,赔钱!
面对这类不怀好意的“打假人”,不少电商卖家在网络上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职业打假人’和电商从业者之间,俨然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还有一些电商卖家无法证明的“弱点”,遭到这类“打假人”的“重点照顾”。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家网红运动服装店铺在数小时内收到大量退货订单,理由是“发错货”。这些订单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订单都是两件衣服,一件贵一件便宜,“买家”在退货时只退回便宜的那件。由于衣服没有特殊编码或标签,商家无法证明自己没有发错货,往往是“有苦说不出”。
记者了解到,有些规模不大的店铺抱着“息事宁人”“不要影响做生意”“一个差评店铺就毁了”的想法,选择了“破财免灾”。有卖家反映,部分“打假人”对法规理解不彻底,乱投诉,同时也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
还有一些坚持了多年的口碑店铺因为被“职业打假人”盯上,又不肯“缴械投降”,在一轮又一轮的“打假行动”过后,直接倒闭关店。
限制“唯利型打假”需合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表示,“职业打假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给一些地方的执法和司法带来了干扰。“‘职业打假人’以盈利为目的,这与消费者依法投诉,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存在区别。”
应对“职业打假人”,有中过招的电商卖家“一气之下”努力学习法律知识,还有商家表示不能向这群“以服务社会为幌子谋利的人低头”,说:“只要产品资料齐全、产品介绍不用极限词就不怕这些所谓‘打假人’,遇到恐吓不能轻易妥协,这些人其实就是想诈取封口费。”还有电商卖家联合成立了“反恶联盟”,建立“电商恶人”数据库,提供商品违禁词检测、订单监控以及专业的法律咨询和援助等服务。
记者了解到,有电商平台专门开发工具,帮助卖家对异常退款和敲诈勒索等异常投诉和可疑交易进行申诉,对消费者订单进行“打标”管理,或是对恶意行为进行预警与举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商家的权益。如果被判定为滥用申请退款、发起投诉等权利,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损害了电商平台的运营秩序,恶意“打假”者的账户可能会受到限制使用甚至被“封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