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洗浴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
背景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实现浴桶自动加热水以维持水温在设定的范围内,方便用户洗浴以提高用户体验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包括桶体,还包括加热组件和搁物板,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循环水泵和电加热管;所述桶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和回水口,所述电加热管的进口与所述回水口连接,所述循环水泵的出口与所述出水口连接;所述搁物板的下表面形成与所述桶体上边缘相配合的卡槽,所述搁物板通过卡槽卡装在所述桶体的上边缘,所述搁物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立式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桶体内的底部形成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靠近所述桶体的后端部,所述搁物板卡装在所述桶体的前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结构的侧壁上设置有所述回水口和所述出水口;所述循环水泵和所述电加热管设置在所述桶体的外部并位于所述凸起结构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还包括底部护罩,所述底部护罩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通孔,所述底部护罩固定在所述桶体的底部,所述底部护罩与所述桶体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循环水泵和所述电加热管位于所述安装空间中;所述桶体的底面设置有支撑滚轮,所述支撑滚轮外伸出至所述安装通孔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管包括导热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导热水管外的ptc加热器,所述导热水管连接在所述循环水泵与所述回水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电加热管还包括保温套,所述保温套套在所述导热水管的外部,所述ptc加热器位于所述保温套与所述导热水管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回水口上设置有滤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桶体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中设置有按压下水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配置加热组件和搁物板,加热组件中的循环水泵能够使得桶体内的水循环流入到电加热管中,以通过电加热管对桶体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达到维持桶体内水温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同时,桶体上边缘卡装的搁物板能够方便用户将手机或pad放置在上面支撑使用,从而无需用户手持,实现浴桶自动加热水以维持水温在设定的范围内,方便用户洗浴以提高用户体验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实施例去掉底部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具有加热功能的浴桶,包括桶体1,还包括加热组件2和搁物板3,加热组件2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循环水泵21和电加热管22;桶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11和回水口12,电加热管22的进口与回水口12连接,循环水泵21的出口与出水口11连接;搁物板3的下表面形成与桶体1上边缘相配合的卡槽(未标记),搁物板3通过卡槽卡装在桶体1的上边缘,搁物板3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立式插槽31。
其中,有关电加热管22的表现实体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在输水管中配置电加热棒的方式来实现加热。而为了简化控制降低成本,则电加热管22包括导热水管221以及设置在导热水管221外的ptc加热器222,导热水管221连接在循环水泵21与回水口12之间。具体的,利用ptc加热器222对导热水管221中的水进行加热,ptc加热器222具有热阻小、换热效率高的优点,并且,ptc加热器222还是一种自动恒温、省电的电加热部件,则无需额外增加控制部件来控制水温。另外,电加热管22还包括保温套(未图示),所述保温套套在导热水管221的外部,ptc加热器222位于保温套与导热水管221之间。而对于ptc加热器222以及循环水泵21的供电方式,可以参考常规技术中对ptc以及水泵的供电形式,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另外,对于回水口12而言,其上可以设置有滤网结构,该滤网结构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过滤网来安装在回水口12中,或者,回水口12自身由若干微孔组成,使得回水口12自身具有过滤的功能。而用户在洗浴完后,为了方便排掉桶体1中的水,则桶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中设置有按压下水器10。实际使用时,按压下水器10的外接口还可以连接有排水管,用户按动按压下水器10以打开排水孔,使得桶体1中的水经由排水管排出。
进一步的,桶体1内的底部形成凸起结构13,凸起结构13靠近桶体1的后端部,搁物板3卡装在桶体1的前端部。具体的,凸起结构13能够方便用户进入到桶体1中,用户坐在凸起结构13上;而凸起结构13的上表面为弧面以满足人体工程学设计的要求,使得用户坐在凸起结构13更加舒服。而用户的脚部则伸到桶体1的前端部位置,以给用户提供舒适的洗浴方式。其中,凸起结构13的侧壁上设置有回水口12和出水口11;循环水泵21和电加热管22设置在桶体1的外部并位于凸起结构13的下方。具体的,桶体1内的底部所形成的凸起结构13,相对应的,桶体1的外部底面在凸起结构13的下方则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安装区域。而为了充分利用桶体1的占地面积,以增大洗浴空间,则将循环水泵21和电加热管22设置在凸起结构的下方。
更进一步的,为了提高使用安全可靠性,则在桶体1的底部还配置有底部护罩4,底部护罩4上设置有多个安装通孔(未标记),底部护罩4固定在桶体1的底部,底部护罩4与桶体1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循环水泵21和电加热管22位于所述安装空间中;桶体1的底面设置有支撑滚轮14,所述支撑滚轮外伸出至所述安装通孔的外侧。具体的,底部护罩4能够遮盖住桶体1底部配置的循环水泵21和电加热管22,以避免在移动过程中,因地面异物对循环水泵21和电加热管22造成损坏。另外,底部护罩4固定在桶体1的底部,仅支撑滚轮14部分外露在外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循环水泵21和电加热管22起到防水的作用,以提高使用安全性。优选地,还可以在桶体1中配置出气嘴15,出气嘴15根据需要可以连接气泵或臭氧发生器,以臭氧发生器为例,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能够通过出气嘴15释放到桶体1中的水中,以起到杀菌的作用。而对于气泵或臭氧发生器的表现实体,可以采用常规技术中的部件,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