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巴普洛夫发现条件反射,这一发现源于巴甫洛夫做的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如摇铃),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认为,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视作信号,因此引发了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3.斯金纳的迷箱实验
1938年,斯金纳发明了斯金纳箱,斯金纳箱在箱壁的一边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承受食物的小盒紧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贮有颗粒形食物。动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从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动物可取食。一只白鼠禁食24小时后被放入箱内,开始它在箱内探索,偶尔按压了杠杆,获得食丸。白鼠开始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压杆取食的条件反射。由此,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
1961年,班杜拉开始研究攻击性暴力行为,其中比较有名的实验就有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及观看非攻击性行为。结果发现儿童们会选择榜样行为进行学习,这就是观察学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