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模仿动物的声音,体会音的高低、长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通过创编活动,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4.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孩子聆听音乐的习惯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联想。
【教学难点】
创造并模仿各种声音,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锐感、模仿力和表现力。
【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琴、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练习。师生随音乐模仿各种动物跳起来。
2.师生问好。
儿歌:我们学唱歌,姿势很重要。
坐立要端正,眼睛向前瞧。
高音不喊叫,感情表达好。
三、倾听音乐,丰富想象
1.让孩子们随大屏幕走进动物王国。
教师:动物王国可热闹啦,它们要和孩子们打招呼呢!首先出场的是谁呢?然后还有谁?
学生纷纷回答:依次出场的是小鸡、小鸭子、小绵羊、小黄牛、布谷鸟。
2.指导孩子们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感受音的长短。
小鸡的声音:××××|××××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小鸭子的声音:××|××
嘎嘎嘎嘎
小绵羊的声音:×—|×—
咩咩
3.指导孩子们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感受音的高低。
4.教师有表情地范唱,让孩子们学会聆听音乐。
5.师生共同走进音乐,大屏幕显示,让孩子们再次欣赏歌曲《有趣的声音》。
6.教师指导孩子们学习歌曲《有趣的声音》,对歌曲的难点乐句反复练习。
7.师生对唱练习,反复练习后交换角色。
四、创编活动
1.教师指导孩子们边唱边配上舞蹈,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
2.师生再次边唱边动起来,并用歌曲接龙的形式进行比赛。
3.教师弹出不同的节奏,孩子们选择合适节奏型,让小猫、小狗、老虎等更多的动物走进我们的音乐中。选准的小朋友就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头饰。
4.教室热闹起来了,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唱起来,跳起来。
5.教师也带上头饰与孩子们一起歌唱。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有趣的声音》,还会自己创编不同动物的有趣声音,同时我们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望东垟高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浙江景宁323500)
【摘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畲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浙闽两省结合部,毗邻两省三地八县市。境内生态优、环境美、民风淳、物产富,素有“天然氧吧”、“浙江绿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农村水电之乡”之美誉,拥有国家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有着“生命摇篮”、“地球之肾”、“鸟类乐园”的望东洋高山湿地就生长在这块神奇的土地。其境内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是浙江省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如何保护、挖掘、开发高山湿地生态资源对发展我县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基地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山湿地;生态资源;构想
0引言
在今后的改革创建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生态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之间的想互转换作好服务。
1境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
1.1植物种质资源
经调查、鉴定、整理,共有维管植物178科691属147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两种,二级有福建柏,榧树,鹅掌秋,厚朴,凹叶厚朴、香果树、野大豆等七种,三级有黄山木兰,短萼黄莲、银钏花、八角莲等4种,浙江省珍稀植物有大叶三七,乳源木莲,深山含笑、七叶一枝花等30种。目前,可以形成具有规模的景观林有,望东洋江南桤木林,双桥圩金钱松林,柳杉林,碳窑窟野生南方红豆杉群落,渔际坑原始次生阔叶林,柏乐树等。观赏价值较高的花类有金针花、球状闪光红山茶、黄山木兰、猴头杜娟等,防火林带景观有迎客松、岩石、杜娟等。对保护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应科学的加以归类,抚育,梳理,确保合理优生,整洁秀丽。并充分利用实验区及毗邻乡村地势平坦,土质良好的农田,建立栽培和招引、驯化试验的苗圃、果园、种子繁育基地、树木园、植物园等,对丰富保护区植物物种及科学保护濒危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动物物种资源
经有关专家实地调查,访问猎户、查看标本和文献,其境内共有脊椎动物5纲31目90科335种,其中兽类8目20科56种,鸟类15目50科199种,爬行类3目9科38种,两栖类2目7科2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麂、云豹、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计六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短尾猴、猕猴、穿山甲、金猫、白鹇、勺鸡等39种。浙江省重点保护动物有棕鼯、黑白飞鼠、狐、豪猪、豹猫、五步蛇,大树土蛙等46种。在保护好森林植被,满足动物生存需要的同时,应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的成长习性,为它们建简易窝,挂投食箱,给予人性关怀。并倡导人人尊重野生动物,爱护野生物的良好社会风尚,对部分像竹鸡此类不怕人们走动的动物,进行人工繁殖,建立野生动物饲养场,增强大自然的静动和谐,做到人与动物、大自然和谐共处。
1.3水资源
瓯江水系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上标水库存,上标一级电站,年产值1800万元,下游五级电站,年产值1870万元,发电后水流入瓯江主干流小溪,供滩坑电站发电。飞云江源头,不仅为畲乡人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还为温洲地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用水,加强流域水源以及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促进了流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4湿地资源
高山湿地:保护区境内有高山湿地6处,总面积54.2公顷,其中望东垟高山湿地达40公顷,海拨1300米,以江南桤木乔木群落为主,据专家考证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一块高山湿地。稻田湿地:保护区毗邻乡村有整块面积占1000公顷以上的稻田湿地,地势平坦,土质良好。可栽培和招引、驯化试验观赏性强的高端农产品。湖泊湿地:保护区周边有面积达800公顷的养心湖,四面环山,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三大不同类型的湿地,相隔距离不到10公里,并且地貌地形相似,这一典型的湿地资源分布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罕见。
2气候条件
处亚热带海洋性季节气候区,沿海山地湿润气候型,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特别是夏季,气候适宜,风轻云淡,凉风习习,是人们远离雾霾,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3环境容量分析
3.1目的
在保证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发展旅游,能够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根据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和方便等旅游要求的原则,计算环境容量和游客数量和游客数量,按照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游客的规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2环境容量测算
3.2.1可分别按景区、景点可游面积测算日环境容量,并结合旅游季节特点,计算旅游区年环境容量
3.2.2估算方法
环境容量的测算一般有面积法、线路法、卡口法三种。本设计采用面积法
面积容量法:C=A×D/a
式中:C——日环境容量,单位:人次;
a——每位游客应占有的合理游览面积,单位:平方米/人;
A——可游览面积,单位:平方米/人;
3.2.3估算指标
根据面积容量法:C=A×D/a
式中:G——日游客容量,单位人次;
C——日环境容量,单位人次。
根据以上的测算,考虑到对保护区保护的要求,保护区游人容量取最小值,故确定保护区“日游人容量”为0.38万人次,“年游人容量”为108万人次。
5风土人情
上标群众世代以农耕、种菇及经营林木为主,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土特产有深山溪鱼、石蛙、花菇,尤其是野蘑菇、蕨菜、小笋鲜美可口,风味独特。是当地人们招待宾客的佳肴,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特别典型的民俗就是将咸菜当作休闲食品,如同瓜果,招待宾客,每当过了农忙季节,妇女们就会集合在一起摆上咸菜宴,一起拉拉家常,吃吃咸菜,喝喝高山云雾茶,其乐融融。
6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怎样科学的保护与合利的利用好身边的生态资源是我们每一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浙江景宁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分类:鼍科Alligatoridae、扬子鳄属Alligator
保护级别: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份,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9月出壳。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特征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习性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产地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类,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灭的爬行动物之一。它的身体长约1.5-2米,不如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独特的捕食方法
扬子鳄在陆地上遇到敌害或猎捕食物时,能纵跳抓捕,纵捕不到时,它那巨大的尾巴还可以猛烈横扫。遗憾的是,扬子鳄虽长有看似尖锐锋利的牙齿,可却是槽生齿,这种牙齿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住”然后囫囵吞咬下去。所以当扬子鳄捕到较大的陆生动物时,不能把它们咬死,而是把它们拖入水中淹死;相反,当扬子鳄捕到较大水生动物时,又把它们抛上陆地,使猎物因缺氧而死。在遇到大块食物不能吞咽的时候,扬子鳄往往用大嘴“夹”着食物在石头或树干上猛烈摔打,直到把它摔软或摔碎后再张口吞下,如还不行,它干脆把猎物丢在一旁,任其自然腐烂,等烂到可以吞食了,再吞下去。扬子鳄还有一个特殊的胃。这只胃不仅胃酸多而且酸度高,因此它的消化功能特别好。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为儿童自主识字、快乐识字奠定了基础,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
二、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师:小朋友,动物园可真大呀!让我们按顺序来观赏动物吧!
1.认识:狮子、大象、老虎
(1)【课件:大山背景】车子上山啦!快看,谁来了?(分别出示三种猛兽)
(2)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出示动物名字)。
狮子:认读名字,卡片识记“狮”字。
观察样子,说说:()的狮子
大象:认读名字。
引导想象,打比方说话【出示:大象的()像()。】
老虎:认读名字。你都知道哪些老虎呢?(生自由介绍)
欣赏四种老虎【课件: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认读。
(4)朗读三种猛兽名字。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凶猛的动物吗?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动物高大、凶猛的样子,再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认读,既让学生加深了感受,得到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想的能力。】
2.认识另6种兽类动物:猴子、猩猩、麋鹿、斑马、棕熊、袋鼠
(1)创设猜谜情境【课件:森林背景】:你们看,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动物们都到哪儿去了?哈,它们都躲起来,跟我们捉迷藏呢!不过,动物王国的国王说了,只要我们能猜出谜语中藏着的动物,它们就出来和我们见面啦!愿意吗?
(2)师说谜面。(出示:头像马我不是马,身子像驴我不是驴,角像鹿我不是鹿,蹄像牛我不是牛。)
学生猜谜。(点击出麋鹿图片,认读名字:麋鹿)介绍你怎么知道的?引导观察象形字的演变,识记“鹿”;对比识记:“麋”。
(3)生生互动。师提示要求:看屏幕听读谜面,抓住动物的特点猜谜。生展示剪贴本上搜集的动物谜语,进行动物竞猜。(师分别点击出另五种动物,随机引导认读名字,并自主识字)
(4)再读6种动物名,感受它们的可爱。
【创设猜谜找动物的情境让学生认识6种动物,既给学生搭建了自主识字的平台,让学生识字兴趣更浓,又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为学生学习汉字提供了自主识记的途径和方法。】
3.认识:仙鹤、孔雀、鹦鹉
(1)【出示背景及鸟】清澈的湖水边有一片美丽的树林,瞧!有三种鸟正在这儿比美呢!
(2)认读名字:仙鹤、孔雀、鹦鹉。比较识记:“鹦”和“鹉”,评价:能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辨别读音。
(3)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鸟,你能向游客作自我介绍吗?适时评价并认读词语卡片“丹顶鹤”“鹦鹉学舌”。
【出示:大家好!我是一只,我。】
(5)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鸟?【相机出示图片】欣赏鸟,认读鸟名。
【创设“自我介绍”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鸟的世界,在自由的表达中快乐识字,既充分体现了识字与阅读的紧密结合,又促使儿童养成了主动积累的习惯。】
三、诵读韵文,积累成语
1.诵读韵文,读出对动物的喜爱。
2.拓展:你知道哪些与动物有关的成语?
四、游戏巩固,培养情感
1.猜字游戏。
五、探寻规律,指导写字(指导根据“左窄右宽”的规律描红临写:“猴”“猩”“狮”)
六、唱响歌曲,结束新课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逛了野生动物园,我们在活动中认识了12种野生动物,还结识了那么多的生字和词语宝宝,你们多聪明呀!我相信,今后你们不管是逛动物园还是公园,只要像今天这样留心观察、用心识字,你们就会认识更多的生字。
2.让我们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新课。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小语《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意识,不能只固守语文课、语文教科书,而要把语文课、语文教科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平台和出发点,体现一种大语文教学。
一、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强调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尽快地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大量的阅读过程也是吸收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广泛的、认真的、主动的课外阅读,学生的头脑中才会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一、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向外延伸,要注重以读引读,让学生获得更多课文之外的知识。
关键词:节能;环保;动物建筑;
为了建设节约型建筑,并将节约性园林和动物建筑合二为一,不仅融合,还要更深入的变成一体,形成“动建”与山林和动物园林的整体和谐,这就产生了节约性建筑。动物建筑首创了建筑的改变性节约,同时更有益于动物生存,因为这些建筑不适合人居,因此产生了动物建筑的独特存在性。
“动物建筑”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是将动物建筑发展成生态建筑,与周围环境融成一体的“自然建筑”。现代建筑工艺可将动物建筑更惟妙惟肖的模仿成“大自然”的笼舍,成为山中的一部分,或改变成为体型更小更复杂的自然建筑,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也是动物建筑设计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现代动物建筑属于小建筑设计。现有的动物园在发展初期,多半以普通的设计概念来处理动物们的“家”,这些大建筑与目前社会倡导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为了迎合时展潮流,当代的动物建筑设计应改变过去高大的建筑型态,以生态性为前提形成新的动物建筑系统。
动物习性是天天饮水洗澡,长期居住于水塘旁边,这与人类的绿色建筑功能明显不同。“动建”可以也必然先挖水塘,大面积栽树,所以“动建”本身比人居建筑更生态一些。在目前城市中小区林立、“城市楼”蔓延的情况下,将动物园绿地更好的发展和保存势在必行。因地栽树,根据动物需要减小笼舍体量,同时作好隐蔽性设计,将笼舍变成动物自然生存的自然建筑家园。
动物建筑的设计要求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人居建筑的设计要求。“动建”最好有更多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动物园中的控制室离展出区很远,加上动物凶猛饲养员无法进笼观察,用智能控制系统远距离摇控管理是最好的方法。采用摄像头、电网、地热等智能系统控制动物的日常活动,是饲养保护动物的最好方法。比如用电脑板远距离控制太阳能集热供水系统,饲养员就不用再爬高处理(爬高容易跌入笼舍)就可开启热水阀门,或在夜晚打开热水下流阀门来取暖等。
动物建筑需要更多的光照、更大的阳光照射面。设计不仅需要利用中庭采光,还要考虑形成更强的自然通风结构。每个笼舍都做天窗,可以形成更强的自然对流,以去除各个房间中的异味。同时要注意对房间内拐角的设计,以最大程度减少微生物滋长为前提。这类建筑还需要恰当地控温和控湿。这些功能都可以在设计中结合智能化管理恰到好处的实现。
动物建筑用地选择应利于游人参观、动物展出及运动。然后再对其提出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使其隐设在山林之中,周围的植被仍能旺盛的生长。这需要完善所有配套设施,建设好参观道路,对周围的植物应采取尽量保护原生植物的措施。在对选用地块的改造严禁大幅度、大面积的开挖山体或将整个土丘抹平盖场馆,应将巨大场馆设计成生态式的中小结合场馆,将小建筑互联式散落于公园内。
过去动物园选址,多半以破坏原有林地和山地重新建成最初的动物馆舍及场所,这种作法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浪费。改变这种方式,将小建筑穿插于林地内,更加容易符合动物生长居住的需要。小建筑不仅满足了各种动物对居住环境的不同要求,其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增强了,整体建设技术高且造价和建造难度都降低了。
动物建筑多半是矮小的笼舍,以不影响动物生存为目标。体型较小所以相对节约了用地,同时栽植树木草皮,还能有效提高环境的质量,形成健康的空气环境等,保证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和谐共存,高效利用了极为有限的土地资源,也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观赏绿化环境。为了实现动物在建筑中生存活动的多种功能性,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定出动物建筑的具体细节,对各大动物园的建设和动物饲养起到一定的规范设计作用。
动物建筑的墙壁也可少做装饰,可将瓷砖废料粉碎后做二次瓷砖贴面,需要注意的是瓷砖表面需要光滑,以免划伤动物。某些怪异的动物图纹或麻点凸起式瓷砖,恰好可以被动物视觉所利用,起到仿造动物环境居所的结果。
“动建”中的材料首先要求轻质、无毒、环保,其次在颜色选择上要进行“绿色系”的控制。动物看到的颜色与人眼看到的有区别,动物喜欢墨绿色,它们在绿色系统中相对安静。同时,做了泡沫保温材料后的墙体,用绿色装饰能够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这不同于人居建筑一般做成浅色外墙,这源于通过外墙传热计算得出的“浅白色”的设计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初期建造的“动建”一定是高成本的建筑。其实不然,单层动物建筑体型小能够采用较薄的现浇顶板,加以泡沫隔热层或用泡沫储热墙,就可以建成适合动物的简单住宅。如果全部用空心砌块来砌墙效果更好,不用隔声,不需装璜,其保温性加强且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生态性动物建筑还可以成为所在城市的绿肺。如果采取大量砍伐树木以建设巨大的笼舍,这对所在城市的空气会产生破坏性影响。所以,我们首先要规划好动物建筑所在的位置,以确保其包含的园林能够继续存在,保证整个城市的绿化面积没有大的改变。同时,要做好“动建”的围护结构、管网热平衡等工作,再以建筑门窗、外遮阳板、自然通风等为重点,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的区域进行“动物建筑”的先期建造和试点工作。
“动建”的特征性内涵是可以节水和节材。因为动物园中有森林山体,完全可以建设较小的储水池以收集部分雨水,在山下二次回收利用冲洗笼舍。或者用园内的水池收集雨水,可以饲养水生植物或水中动物,这就生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使用自来水,同时提高了动物生态生活的质量。
“动建”一般采用阳光照射动物居室,减少使用空调以节约能源。其建造时所用的墙体,要用空心砖或砌块以节约材料,低炭环保的同时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对环境质量也起到互生互融的保护作用。“动物建筑”保证了居住环境的日照、自然通风、采光、低噪声等,在各方面都要达到适宜动物居住的标准。
为了更进一步的建好动物园,完成保护濒危动物的使命,我们提出了“动物建筑”这个建筑方式和种类范畴。这是一个不同于人居建筑的体系,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也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健康、更适用和更高效的使用空间。其本质是维护生态,降低污染,注重和森林相融合,减少山体和建材资源的浪费,确保人和动物及建筑成为一个有机共同体。
人们又回到过去关于动物园设置的讨论中:是动物园好,还是野生动物区域对动物的生长更有利;动物是在山中好,还是在园中好,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不管怎样,将动物园建成“动物建筑”的乐园,可以将动物园的发展更好的向前推进。“动物建筑”目前确实存在,在保护野生濒危动物事业中,“动物建筑”在起着重要作用,以完成保护动物的重要使命。动物究竟最喜欢怎样的家园,在不久的科学研究中会逐步得到答案。让濒危动物更快繁殖出更多更好的后代,这是“动物建筑”追求的方向和结果。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中国古典园林大观.蓝先琳编著.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
[4]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差异原因初探.王航兵.中国园林.2002.
[5]杨艳清.园林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