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服装的整体设计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注重搭建本土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强调艺术创意与观念创新。通过设计理性逻辑思考与设计实践的多维多元互动教学,培养具有宽视野、活性与系统思维的创业型、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
实验性
融合性
创新性
FashionDesignmajoraimsatcultivatingstudent’scompetenceoffashiondesignfromtheoverallperspectiveandinaninnovativeway,payattentiontobuildanintegratedcurriculumsystemwiththecombinationoflocalizationandinternationalization,layemphasisonartisticcreativityandideainnovation.Throughmulti-dimensionalinteractiveteachingthatencompassrationallogicalthinkinganddesigningpractice,educatestudentstobecomefashiondesigntalentswithbroadvision,criticalandsystematicalthinkingthathaveintegratedskills,andtheabilitytostartupanenterprise.
Experinmental
Intregrated
Innovative
逅尚
东方时尚的搏动,源于新生代设计师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时代世界观的书写,吾古有《尚书》之源,今融东西文化,在精彩纷呈,浩如烟海的文化积淀中,用青春的节律,深度书写——目营心匠,筑时尚天宇。“尚”是青春的高尚,是时代的尚品,是一个个学子书写的故事,演绎时代新气息的时尚视觉盛宴。“逅”为行的动态意味,是用心感知时尚,走向时尚,是一次东方设计文化的邂逅,也是一次涌动国际时尚的邂逅。主题《逅尚》由八个篇章组成:上篇《镜像》、《呼吸》、《星宇》、《共生》;下篇《循时》、《静雕》、《本原》、《境幻》,分别从对生命的思考、对内心的认知、对文化的传承、对时空循环的神秘、对三维空间的思索、对世界万物的息息交融等方面用时尚诠析演绎,谱写新生代设计师的后来时尚。本届服装设计专业共52名毕业生,52个系列近120套服装将精彩亮相。
下篇:
循时
静雕
立体、光影的扎实感是雕塑三维式的空间优势,服装艺术是软雕塑的一种,装置式的作品设计更具有视觉焦点式的冲击力。
本原
天然的气息,是人类追求的本源,这种柔和式的气息能抚慰心灵深处的时光伤痕。犹如元代白朴的诗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的平静与淡定。
镜幻
虚实对称之美,建筑师梁思成曾说过:“无论东方、西方,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而镜像之对称美的设计是实与虚的特殊造型博弈。
01
作者:朱嘉涛
导师:凌雅丽
作品介绍:
导师评语:
02
模糊的身体
作者:张雯雯
一直以来,女性身体在整个社会文化中都处于一种被审视的境地,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往往把女性身体凝聚为某种具有强烈视觉感染力的符号,或是赋予其美好的幻想。而在今天社交媒体与消费主义的运作下,“A4腰”,“直角肩”,“漫画腿”等概念层出不穷,从头到脚的身体规训加剧着女性对自我认知的模糊以及对身体的焦虑。我明白这种审美价值是扭曲的,但同时我又始终无法摆脱社会对女性的凝视,不自主的屈从于所谓的大众审美。
这种矛盾带我的困扰,是此次创作的出发点。我提取了女性常被符号化的元素,对这些身体局部的特征进行了趣味性的变形,来展示不停变化的所谓“理想美”是如何模糊我对身体的定义的。同时这也包含着在成长过程中,我对自己身体态度转变的几个阶段,从完全的逃避遮掩,到主动塑造身体,再到能够包容自己的不完美,这是一个层层剥开,展露自我,和自己和解的过程。透视,包裹,扭曲是此次创作的主要设计手法,以此诠释自己对身体认知的过程,希望到最后可以帮助自己以及同样受到困扰的女性找到一个舒适的状态。
03
红白喜事
作者:孙喆
在中国,婚丧嫁娶被人们归于为人生礼仪这个习俗的分支,婚姻是新生命的诞生,丧葬是人最后的归宿,婚丧嫁娶贯穿了人的后半生。在所有习俗中,婚丧礼俗的内容最为丰富与引人注目。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将年轻男女婚嫁之事称为红喜事,而将白发苍苍的老者逝去称之为白喜事,这便是“红白喜事”。而在当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人生礼仪中穿着中国传统服饰了,它们被遗忘,渐渐蒙尘,渐渐死去。而它们所背负的历史文化内涵也随着记忆的遗忘而失。面对这种现象,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正在死去的传统礼俗服饰,用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方式,去延长其存在于世的寿命。当服装穿在人们身上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了,它背负起了欲望与诉求,承载了时代多变的好恶与取向,在时光的流转交替中,或惊艳亮相,或黯然退场,或等待重生。而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将这一切见证并记录传承。
孙喆作为班长,在毕设期间不仅认真的完成作品设计的环节,也完成了大量的班级毕设协调工作。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这次的设计从中国的喜丧文化出发对婚礼、婚姻、生死之间习俗的交柔性叠韵及创新。作品通过新型的材质进行了一系列的二度改造过程,服装上出现的美丽抽象花卉是在好多次面料改造的大转折中慢慢推理出来的肌理造型。这些肌理造型在色彩上和精致程度以及造型的变化度上都与初期的尝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服装款式的中国式时尚演化也是一个海量覆盖性的造型性多方位的立体尝试,内外服装层次的搭配。考究红白文化传统色彩的区间提取和从新组合搭配,最后作品呈现有中国文化韵味的时尚新人服饰造型。
04
盛放
作者:张玲珑
05
我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作者:颜卓勤
“我快步度入草坪,藏身于灌木花丛之后,脚步在绿草萋萋的怡人芳香中缓缓徐行,视野与眼前的景色交流:岸上的植物把自己交托给了自然,湖面交织着树与周围的一切的灵魂,我参与着,渗透着,我愿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棵树向阳而生,随着它的成长,光线的角度和光线的变化,以及空气与水给它每一天的滋润的不同,它最后会生长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树的形状,这就是自然给自然界事物带来的东西。以模糊美为设计方向,从风、雨水、空气、植物、人等自然结合观察方法来提取灵感,包括放大视角、感知细节;静止运动的哲学关系;光影放射浪漫;把光穿在身上。
卓勤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生,对色彩的提取有自己规划的区间,一种趋向于高明度的自然界色彩。中国美术学院的写意艺术传统融入到了她意识的骨髓里,用现代的语言就是对模糊美学的从新解析。这种不确定性边界的美感很具有变幻的特性,可以形成微色彩的丰富性调子。卓勤的服装设计搭配日常、实用,具有日式慵懒式的街搭风,轻松自由,一种内修式的个性塑造。从自然叶脉的千百次转换形成的肌理与印花图形,让简约的款式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06
永恒遗产的剧场
作者:丁思远
任何时代,任何性别,任何物种......自然的馈赠从未偏颇,人类的独特性与优越感使我们认定自己生来不凡,挥霍着那些看似理所当然属于我们的遗产。但同是由碳基构成的我们与世间万物又究竟有何不同?遗产耗尽后,等待我们的又会是什么?
人类的文明延续跟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一味的对大自然进行的无尽索取,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不可挽救的瘫痪,从而人类文明也将随之消逝。
丁思远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寻求解决人类熵增的忧虑中提取自我创作的灵感,这是很多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角度。实际上也有很大的创作发挥空间,作者从物理和情绪的角度出发,从破坏、伤痕、开裂等视觉触感的现象对材质进行改造,整体作品的优势状态是比较轻松。
肌理的深度构建和变化还有很大的空间,相对在这次作品中呈现的比较淡薄。因为作品的情绪感受主要寄托于肌理上的视觉牵引,目前的肌理创造相对发挥的比较靠近思索的初步状态。
07
温柔的水波
作者:邱静妤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手机或照相机拍摄电子屏幕(电视、电脑、LED显示屏等),或是很密集型物体时,你会发现拍摄出的图像总不清晰,图片上会附着一圈圈的波纹,这些类似涟漪形态的波纹并不固定,常常以圆环状、星状、条带状等形状呈现,它们偶发、短暂而多变,这便是摩尔纹。摩尔纹源于法语Moirépattern,因此也被译为水波纹。
《GENTLEWAVES》直译为温柔的水波,在服装上以摩尔纹形态为设计语言,与自然界中近似摩尔纹形态的事物进行联想,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每一种事物或某一个瞬间都凝聚着人类的情感,以此为切入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情感像摩尔纹一样,不规则、不固定,情感共鸣发生的那一瞬间,就像摩尔纹的发生状态一样,交错、偶然、短暂,它会在某刻于内心深处产生温柔共震,就像湖面的微颤,而后荡漾着温柔的水波。
摩尔纹形态为灵感源的图形构建,既有一股虚拟神秘的力量感,又有丰富的图形变化。它将各种近似网状的虚拟图形:树皮纹、蛛网纹、水波纹等等都能融入其中。色彩方案以嫩黄色域和灰色域区间结合白色形成时尚的高明度色系之一,材质的选择也是相当考究,但在色彩的组件中还是离色彩方案有一定的差距。设计作品成衣效果整体简约大方,实用性强。
08
不完美的玉
作者:蒋子彦
09
资源诅咒
作者:廖紫琪
该项目通过对一些社会性的破坏现象出发,展开设计的深层次思考。从山西的矿藏和佛像为灵感源展开设计联想,在款式的设计上选择简约、大气的风格,款式比较理性、配饰是坚硬、厚重的金属。因此我建议她选择厚实的外套型材质,在图形的设计上,她根据佛像的历史痕迹塑造出抽象、自由的构成式图形设计。设计整体完整、大气。
10
车、服装与人
作者:刘勇
服装与概念汽车看似无关,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鲜明的设计,成为人们最能记住的东西。概念汽车与服装的设计相同,融合了众多人对未来的畅想和创新的精神,没人说得清什么是最好,最美的。不断的创新,让它们从未停止变化的脚步。或许,这正是人类发展到今天一直前进的动力。
男孩子对机械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选择概念汽车作为灵感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刘勇在毕设的前期有点浮躁,后期慢慢进入状态,尤其在虚拟3d秀场的服装创作中,呈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3d秀场的场景的亮点还是赶超了服装设计的本身。在实物作品的环节,还有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要静心设计思考。
11
破茧
作者:赵佳
在这个主题下展开的设计思路将破茧引入服装设计实践,结合茧从形成到破茧的一系列过程,通过分析提取破茧的两层不同含义,将其与当代女性生育意愿降低联系起来。一是女性面对未知的生育压力产生的思虑之“茧”,二是女性生育的子宫作为子女的孕育之“茧”。这两种不同的含义从两种视角研究与提取茧与人的相似之处,结合心理生理两种因素探究女性生育意愿降低的深层次原因。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提取破茧不同状态中的元素,结合女性生育意愿降低的社会现象,解构茧的造型,重塑形、色、质三种元素,创新茧在服装设计中的呈现状态。破茧不仅是单一含义的词汇,也是与痛苦和勇气挂钩的一种精神,在以后的漫长道路上,愿这种力量伴我们前行。
“破茧成蝶”是个永恒的话题,无数人不同的解读形成各不相同的角度。赵佳从结构设计出发,结合丰富的肌理来表现主题的现象感,这是最初的设想。后期的实现过程在版型的环节还是不错的,到了真实材质的运用环节,与我的期待形成了认知上的偏差。破茧的无序性替代为规律的编制图形,主题材质虽然昂贵,但有视觉误解歧义。整体效果的优点是成衣性强,只是放弃了不确定性的模糊肌理之美有点可惜。
12
少女心结
作者:邱月
在心境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万般思绪牵扯着,而心境中的少女也被心绪所缠绕,困于心雾之中而难以追寻自我,好似不得脱身,杂乱与矛盾的情绪似乎是沉重的负担,但浪漫的少女会让浓雾凝结出雨珠,与其困在心境的牢笼里无谓的自我讨伐,不如在心雾中淋一场珍珠雨,将解不开的心结系成蝴蝶结。
本系列通过将含蓄的东方之韵与洛可可对浪漫的追逐这两比较矛盾的风格融合来表现主题,设计出“东方洛可可”的新中式成衣。并以“结”为点,将两者相扣,分别表现为“中国结”和“蝴蝶结”,并应用以不同的材质。款式上将国风立领、旗袍解构和洛可可裙摆结合;面料上以层叠的纱质面料来表现出心雾,配合中式印花厚缎,配饰中多用珍珠链、亚克力珠链来点缀如雨般的思绪。
少女风国潮服装虽然逐渐走向“顶流”,但市场文化的混乱让国潮原创性受损,潮牌服装不应该变成追赶潮流的廉价流量密码,而是设计者真诚内心的体现。
13
深海
作者:张雅茹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地方,人类对其无尽索取,并将其当作垃圾场,海洋正受着来自人类的严重威胁。每年有超一亿的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死去,一千多种海洋生物受到海洋污染的影响。众所周知,环境污染的最大元凶是石油化工,而紧随其后的就是我们未曾想到过的——时尚行业。
14
丰乳肥臀
作者:包银铃
在当下在这个信息时代“瘦”文化已经侵蚀到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中,特别是在生育完后多一重的母亲身份的女性问题尤为显著。社会压力以及“他人眼中的美丽”绑架了众多的女性,从而忽视了女性作为母亲形象的光辉。本系列从当代社会的女性身材社会现象出发,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女性形象,分析莫言小说的女神崇拜中他所表达的现实意义。把如何从下至上作为切入点,重新构造出一类“美”的丰乳肥臀的母亲形象。通过针织的工艺以及掏空的针织手法去表达女性身体。用温柔细腻的表达方式回归人身体的需求。通过视觉语言,不同的纱线材料的结合和针织结构的变化,重现作品所追随的温柔且坚韧的女性形象。本系列执着与服装为了穿着而设计的理念,更加注重于针织面料的质感,引入金银丝使得面料更加富有光泽。将此系列创立品牌Temperatureofskin,即为皮肤温度。阐释何为肌肤之亲,探索女性身体的柔软。
包银玲前期的设计企划我还是挺期待的,但设计过程的推理也是不断的发生变化。草图、效果图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多次关键性的转折变化。《丰乳肥臀》形象很有视觉冲击感,这样的造型很有敦厚的雕塑感。但最后的作品选择一种身体被掏空后的落寞感,运用是针织的工艺手法,丰富的针织凹凸肌理效果有些许创新,具有个性化的实用效果。
15
作者:赵婧
“炁”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中国古代认为“炁”是人的第一灵体,与肉体最为接近。道教思想家为将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分开,用“炁”表达先天的气,即无极。炁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组成元素,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源泉。道家宇宙生成论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少生多,由简至繁,由隔绝到牵扯,万物间隐秘的联系不可预知。个体如何在天地繁杂的炁体间生存,如何与自身之炁融合,唯有通过自观和内化才能解答。
“炁”为题的系列服装采用东方审美的宽衣廓形,不过分强调服装的第一形状。用草木染、植物拓染的传统工艺为衣着色,用濯降、驖骊、京元、墨染、元青、百草霜、油烟墨、灯草灰、皂衣、煤黑等十几种黑色将系列联结在一起,表达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的人,自然的衣。
通过草木染、植物拓染的染色方式结合中国传统色彩中的黑色系完成系列作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这种随机自然性的图形具有随机不确定的美感。作品整体的效果是经典的茶色系,比较内敛,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的色彩韵味。在款式的设计上具有罗马式的堆叠自由感。
16
时之书
作者:周天翊
17
情窦初开
作者:江绿蔓
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作品中得到色彩的启发,将“情窦初开”系列针织服装用高明度高饱和的糖果配色来传达少女内心的童趣与浪漫。用针织来表现少女身体发育变化时期,对身体的好奇与试图害羞的展示自己的美。她们充满美好的幻想,朦胧青涩的感受自己的变化。整套系列服装通过不同形式的针织元素表达了少女欢愉的情绪。用甜品蛋糕等元素表达活泼快乐、富于变化的“情窦初开”系列服装。意在传播积极情绪,让人们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这个漂亮、恬静的女生在针织的创作上有很强的塑造力,其实她一开始的设想是偏理性建筑感的造型方式,但色彩一直是模糊美学的范畴,高明度、高艳度的时尚模糊感。然而建筑式理性化的廓形不是她的擅长点,虽然最后的效果图很有亮点。但绿蔓选择了一种制作也是模糊感的过程,做一步、筑一步造型。形成了一个先出实物作品再画出效果图的逆向化逻辑。
18
疏离合流
作者:任瑜涵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往娱乐方式也趋于网络虚拟化,这种虚拟化社交很大程度上异化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作品《Alienatedjunction》(疏离合流)中“junction”代表一种实时的社会合流,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动态连结。而“Alienated”表现了一种疏离的状态:把人从现实世界中分化出来,将人与人的关系看作是人与物之间的抽象物质化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丢弃了人之为人的真实情感,仅仅把人看作是一种求生的手段,从而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意识。
《疏离合流》系列的最初灵感起源于建筑工地的一系列元素提取和互动造型,最终演化到目前造型。似乎灵感的关联度非常微弱,任瑜涵作品的花色材质是自己定织的材料。工地热情有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的灵感延展到目前的作品,确实在社会性题材的意境上与作品本身的呈现仍然感受不到一体,不过创作的实验过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19
听纹
作者:何沐容
本系列以破败肌理为主要元素,结合肢解的素面牛仔面料对比运用,旨在使碧山村落的美学价值以最大程度在服装设计实践中得到孳生与再现。通过碧山当下的村落表皮肌理进行个性化研究,并应用于服装设计中,有助于设计语言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同时探索促进传统文化美学与当代设计有机结合与融会贯通的途径。
何沐容以碧山村落表皮的肌理和乡土独有的地理特征为设计灵感点,设计的过程比较倾向她自己把控。灵感源头的图片中其实有很多色彩丰富的微变化层次感,但作品选择的色彩颜色跟灵感图片的色系有一定的差距。当然创作是一个推理变化的过程,不一定要完全复现,但起码不能在色系上背离于灵感图片太多。
20
虚无缥缈寺
作者:叶紫薇
果从因生,相由缘现。虚无缥缈的事物或如水中花,镜中月。人所求的美好事物似可窥见但无从触及。象征着人们的美好诉求如同这座虚无缥缈寺,存于每人心间。
本作品结合隋唐两代鼎盛时期的佛教美学,通过了解其佛教文化背景,观察其留存的造像及其他工艺美术作品,以探究在时代背景下应如何通过效仿其转变,使充满美感与信仰的视觉表达内容给予当代服装以文化自信、突破性设计指导,以此思考划时代的服装设计的样貌。
现今由新冠疫情肆逆之故,疫情走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人在碎片化的、不稳定的、随时面临疫情爆发危险的情况下逐渐封闭起来。因此,借由佛教美学文化的经典元素,通过服装外饰的改变与设计,让佛教文化中倡导的超脱沉静之心态融入举手投足间,使人们不为疫情所封锁内心,向观者传递“安定内心并自省,坚定前行”之信念。
21
雨夜霓虹
作者:张陈怡
人生空虚......电子emo环境下,技术和数码滤镜催生表达和认知世界的新模式,人们沉浸于虚拟世界所带来的肤浅的快乐,在当代人文背景与青年一代的心态变化情况下,情绪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作品《雨夜霓虹》以z世代的电子emo为切入点,通过二维与三维的图像化结合方式来表达青年一代的情感需求与情绪调节,力求引发人们对泛娱乐化的深刻反思。
“雨夜霓虹”营造了一种环境氛围,是情绪的表达,亦是心理状态的展现。系列设计以自拟品牌为风格基础,品牌中文名为“耳東木孚(”读作“chénfú”),英文缩写为“EDMF”,从风格定位、色彩趋势、元素提取、纹样发展等方面着手,通过对具象元素的提取与平面再构,在把握品牌风格与主题基调上输出实穿性与艺术感结合的服装设计作品及衍生品。
张陈怡的设计灵感图版具备时尚的潮感,因此从一开始就建议将这样的灵感版图形设计结合运动服装的革新款式,形成年轻、前卫的时尚运动时装设计。在突破性要求的运动款式创新性的重构路径上一直不断尝试,材质选择多花型镭射PVC材料等,具有夺目的五彩炫目感,目前的设计款式更具日常性,在材质上加了装饰的细节,看起来比较内秀。
22
于垂败中
作者:李苏楠
本系列的服装设计作品从干花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入手,尝试不同的工艺和设计方式,营造出自然轻盈的服装设计效果。
李苏楠也是偏向于自我把控毕业设计,其实自身有比较高的自我意识,也是值得支持的。但最终的设计效果跟我的审美范畴还是有很大的偏差,希望在接下来的十多天,能将作品的创意状态更近一步。
23
植思
作者:黄心裕
该作品以城市中的多肉植物为主题,表达出安静但具有野性且自由的形态的植物与人的关系,通过应用多肉植物的形态为主题设计服装,与人体进行共同的设计艺术表达,呈现出一种拟人化植物的沉思行为和静谧的状态。
24
放大
作者:孙若曦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便会出现。我们总是不相信自己所看见的,因为我们总想象背后会有些什么。就像在玻璃窗前,更为清晰的反而是另一边的景象,而自己所处的这个‘真实’的世界反而变得虚幻起来。这时候,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到底是什么感官完全可以引导我们正确地认知世界吗拥有了缺失的「现象」以后,虚幻就会变成真实吗
孙若曦是一个很有文学诗性想象的学生,她的效果图演变有若干个转折点。我最喜欢的是她拼贴式的、装置风的服装设计效果图,既有时代流行的诡异感,又有她个人独特的视觉意味。但她的效果呈现一直在变,后来驼色结构风衣式结合水墨的立体装置造型肌理效果也不错。遗憾的是,她再次变了,终级效果图反而让我无法领略创作的创新点和视觉个性,而且具有非常难的实现要求。最终实物确实也非她想象的那样顺利实现出来,留下一次次好创意流失的遗憾感。
25
乌合之众
作者:郑然心
乌合之众的枷锁在于群体而不是个体,自由意志被强迫服务于集体主义,乌合之众的关键是“众”。群体中的人们因为人多势众而产生的力量感,会表现出个人平时不会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愚蠢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受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整个服装系列表达的是群体的低智化、同质化的特点。我幻想的是人群在无尽的黑夜中不断的前进,前方有光,但也只是微弱的萤火之光。他们的衣着将他们的全身都包裹起来,所有人都带上面罩,没有五官,没有表情。着重强调包裹感,缠绕感、一体感。我认为这群前进的人走路时的幅度如果可以用针织的机理和弹力感来体现,是一种生动的表达。他们在前进时留下的痕迹时中运用到了串珠,制造出流动感。整个系列用到棕色、灰粉色、灰色等晦暗的大地色系,表达出苍茫且又无力的群体象征。
郑然心主题是乌合之众,服装设计从情绪化反思的角度出发,表达因群体低智化、同质化的特点而进行的设计开拓。整体设计针织肌理丰富,色彩的微搭配效果十分有质感,具有视觉的温和柔软的体验。设计风格华丽多彩,具有高品质的商品价值。颜色的细腻变化很好的诠释了对现世复杂的情绪纠结,来突出一种社会现象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