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incessantflowofjunkclutteringourmindsfromsocialmediadecreasesourhappinessandcreativity.
对于这个,相信不少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
Disconnectingfromtheseinternetservicesisthebestthingwecandoonanygivenday.
尽管事实如此,但他给出的建议则看起来很极端。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切断网络,也不能全盘否认社交网络带来的一些便利,比如让异地的两个人跨越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交流。
此处我们定义的「逃离」,也只是找到一个线上社交的平衡,用自己的方式摆脱被社交网络绑架的状态,将在网络上的交流和沟通减小到能承受的最小值。
其实在我刚听到那期播客的时候,对她说的话虽然表示认同,但却并没有感触很深,一是因为彼时正处在人生低谷期,心理状态不好,需要能分散注意力的东西,社交网络对那时的我来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二是以前也没有像现在一样强烈地感受到「互联网上话语圈的撕裂」,就像她提到的一样,大家在网上对于不喜欢的东西接受度变得越来越低,我也愈发感受到了「不认可就批判」这种状态,根本无法有一个良好的讨论空间。我开始失去耐心,戾气越来越重。
社交网络还带给我了哪些损伤呢?
很多朋友都不在身边,大家只能靠着网上聊天来维系感情。如果不能常常见面,也不常常聊天,就难免变得疏远,毕竟互相缺席彼此的生活很久,除了追忆过去,好像也没有什么新的话题了。
长此以往,当这种「多线程」的模式成为习惯时,即使没有人在对话框找我聊天,也总想着刷刷微博,看看豆瓣之类的社交平台,无法很投入地工作。
另外,因为不太爱主动聊天,所以无论在看电影还是看书,当有朋友发来消息的时候,我总是不想错过,开始边看剧边聊天。人是无法一心二用的,就出现了无数次聊完后发现错过剧情,再不停地按倒退键退回重看的情况,我甚至无法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获得心流状态了,这令我十分难过。
无疑,即时通讯是会损伤人的表达能力的,当我们越频繁的使用「哈哈哈哈哈」、「哇」、「救命」一类浮夸的词和表情包来替代自己的表达时,当我们把自己的语言零碎到都构不成一句完整的话,比如「我也」「yyds」,当我们越能轻松敷衍地应对这种对话时,越无法拥有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在线上可以自如地应对社交消息,即使不知道怎么回复也可以发个表情包蒙混过关,线下可是要跟别人面对面的交谈,在线上表情包用得有多熟练,线下就有多社恐。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曾在书中这样说,
我也曾在张潇雨的播客中听到过企鹅理论,大意是说人的记忆系统是一片冰川,每个记忆点都是一只企鹅,冰川面积有限,每有一只垃圾企鹅进入到大脑的冰川,冰川上原有的企鹅就会被挤掉。这些垃圾信息就好比肥胖的、年老色衰的企鹅,不要让他们挤掉健美的企鹅。
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简直太多了,有些信息是跑着来我眼前的,甚至并不曾看过哪部综艺,却清楚地知道有哪些人参加,精彩瞬间是什么,产生了什么金句和梗,今年的冠军是谁,我没看过某个演员的任何一部作品,却对他的私生活了如指掌,可是,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有什么意义吗?
这些事情很无聊,挤占了我头脑中有价值信息的空间,无形之中削弱了我的思考能力。
在自己尽量不被社交网络绑架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和朋友的联结,毕竟还没什么出家的想法,不想变成一个孤岛,但我已经对「在对话中更新自己的状态」这件事情感到疲惫,于是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用公众号写日记。
我会把每天的想法和见闻写下来,这样就无需再用零碎的语言在对话框中向朋友说明,有什么想展开讨论的点可以直接展开对话,针对性的聊天代替很多闲聊,尽管我也很同意朋友就是在一起说很多废话,但可以适当减少线上废话的频次。
尽管之前朋友圈、微博之类的,我都当日记本用,不在意是否有人回应,但这也会打扰到其他人,还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目前来看,这是我找到与朋友保持联结又不很打扰的完美方式。
去年有尝试开始跟朋友发邮件,但最后也没有变成固定项目,今年当我实在深受困扰的时候,重启了发邮件的形式,试图用其修复被即时通讯软件损伤的表达能力,也摆脱一些回复的压力和等待对方回复的期待感。
虽然现在没有达到我很满意的状态,但可以看到自己的几个变化,让我有一些满足感,并决心要坚持下去。
其次,尽管和朋友的聊天变少了,但感觉彼此有了更紧密的bonding,我们有机会讨论更认真地讨论一个话题,也看到更多对方的表达和看法,互相的了解加深了。
最后,我好像有一点点实现了「交际自由」,以前一旦开始一场对话,如果没有明确的Ending比如「我去洗澡啦、去睡觉啦」等,我就默认这场对话没有结束,会等待对方回答,也一度因为有些人可以随时离开对话而苦恼,明明是他开启的话题,为什么可以聊着聊着人就不见了,几乎所有日常聊天的朋友都可以做到,只有我不行。如今,我也能随时离开对话而不用专门告别了,当然,这不是很好的做法,但能实现这种自由,没有心理压力,对我来说是种成长。
离内心的理想状态还差一些,所以还是想要去尝试更多方法。
一个人的社交是平衡的,在线上交流越多,线下就会趋于自闭,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所以,增加线下活动,让自己变得更现充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去跟朋友面对面交流,去拥抱和感受真实的生活,是最有效也是最能平衡社交网络生活的,在线下生活,在线上记录,是我最理想的状态,未来也会朝这个目标努力的!
我在大学快毕业那会,有过一年左右的抑郁情绪,整个生活状态和遇到的事情都有所影响。后来恢复正常后我也反思过,为什么自己非常容易陷入那种情绪和状态里。
后来为了避免这种被迫焦虑的情绪产生,我开始通过一些强制办法让自己去远离「小红点」提示,更多的是观察生活,而不是活在手机里。
现在很多时候我打开手机时,都开始有点犹豫要点击哪个软件了,社交网络的动态对我的吸引力好像开始下降了。
但我还是会在工作中,无意识地拿起手机熟练地划拉,是有必要的事情在手机上做吗?好像没有。
那为什么我要拿起手机?好像就是想让大脑缓一缓,然后再继续进行工作。那为什么缓一缓的途径不可以是远眺、出去走走或者是吃点好吃的,就非得是面对冷冰冰的手机。
很荣幸参与到了豌豆的邮件交流项目哈哈哈。我俩从8月17日开始互发邮件,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除了休息日和节假日,我们保持了每天互发一封邮件的习惯。
我个人对于这种邮件交流依旧是偏向生活化,更多的是交换两人一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或者发生的事,哪怕是非常琐碎的东西。或者互相安利东西,也会来点女生间的小抱怨与互相安慰。没有很细节也没有很急迫的交流需求,放缓反而开始让我们更注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细节。
我不刷朋友圈也只是想切断最接近自我生活中的一些无效焦虑,并没有说是全部切断网络信息。微博热搜也会天天看,tg频道也会定期查阅,所以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我其实在情感或者情绪表达里不太是一个主动的人,虽然最近一两年有了沟通表达欲望,但是整体上还是趋于被动状态。
所以包括跟豌豆的每天邮件互联,也基本是她先发来我再回复(还好她是一个主动的人哈哈哈)。我会对她表达的生活细节进行回复,同时带上我的想法,然后才会加一些我自己的生活琐碎细节。
我觉得记录本身,其实就应该是一件轻松且活泼的事情,包括聊天。
根据我自己的情绪状态和调节情况而言,我还是会强迫自己少去看身边人的社交动态。因为越是亲近熟悉的,会更容易产生一些无意义想法。
倒不是说不关心朋友,有些关心其实可以通过直接对话的方式进行获取。
希望自己可以在物理逃离社交网络的同时,手和意识能真正地开始与「手机」产生一点点距离。慢慢来吧!
之所以没有采取单篇作者发布,是因为我们觉得一个人的「逃离」视角可能会有些极端或者单薄,多人视角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