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当代作家叶永烈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知识点,仅供参考。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9世纪末,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一、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二、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三、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四、课后习题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洗澡水漩涡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紫罗兰遇酸变色发明酸碱试纸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答:“见微知著”的本意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在这里指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相互照应。
一、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澡()玫()域()诞()疑()
燥()攻()或()延()凝()
惯()观()圃()旋()慎()
贯()砚()葡()漩()镇()
二、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普通普遍
1.洗澡是一件非常()的事情。
2.这是一种非常()的现象。
兴趣趣味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超大()
4.这是一道()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出名
5.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的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6.一场选秀活动,使它()了。
欣赏鉴赏
7.聚会后,全班同学约好了一起到西湖边()绝美的景色。
8.现在的很多节目都在帮人们()一些民间收藏的稀世珍宝。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一、
洗澡玫瑰领域诞生怀疑
干燥攻打或者延时凝神
习惯观看苗圃旋转慎重
贯通砚台葡萄漩涡城镇
二、
1.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2.在外国租界,谁也不敢怎么样。
3.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4.虽然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但是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三、
1.普通2.普遍3.兴趣4.趣味
5.6.出名7.欣赏8.鉴赏
四、
1.含义是指人要多问,勤思考,留心生活。
2.谢皮罗教授在放掉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真理。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偶然中发现紫罗兰变化而发现真理。
奥地利医生发现梦的有关现象。
3.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波义耳的发明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因为(),通过反复研究,终()。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