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马上赶过去,把儿子带到就近的诊所,一量体温,竟然达到38.5度。吃药、物理降温,温度有所降低。本以为正常了,不料到夜间又达到了39度多。吃药、物理降温......到凌晨4点多基本稳定了,我和爱人基本累趴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爱人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不时的给他喝水、摸额头、量体温、用温水擦洗全身,不时的询问,还破天荒的让他和我们睡在一起,而我们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不敢合眼。
女儿看到这个情况,以为我们疏远了她,竟然也说自己不舒服,好像也生病了。我赶忙去摸女儿额头、肚皮,经确认,女儿什么毛病也没有。这时,我明白了,女儿不是生病了,而是感觉父母把爱全倾注在哥哥那里了,她被冷落了。
女儿的表现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记忆中对父亲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那是在我大约5岁时,有一天我生病了,好象也是高烧。为了给我看病,父亲背着我翻山越岭去看村里的赤脚医生,我趴在父亲的背上很温暖。
我6岁时,父亲去世了。因当时年龄太小,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现在只有通过相片才能回想起他的模样。但父亲不辞辛苦背着我找赤脚医生看病的一幕时常萦绕心头,成为父亲生前留给我的最温暖回忆。
记得村子里有一个玩伴说,他小时候最想生病:因为病了就能提很多要求,可以买喜欢的东西,吃自己最想吃的东西,可以撒娇,让妈妈一直陪着自己......
我看过一个报道:一个留守儿童经常在上学期间“生病”,他“生病”时表现非常痛苦,但当老师让远在另一个市区的父母赶过来,父母带其到医院检查后,却查不出什么毛病。老师和父母都很困惑。
后来,老师让他最好的玩伴与他秘密沟通时得知:他经常生病是因为只想让父母回来陪他。他的父母知道后很难过,毅然放弃在外地的打拼回家务农。当他们一家团圆后,儿子再也没有生过类似的病。
这种事发生过多次后,她自己也感觉奇怪,于是就找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得知,原来她小的时候也经常“生病”,每次“生病”后,父母都会百般呵护、无微不至,她感觉很温暖。心理医生经分析认为,她现在经常“生病”的原因是希望得到情感上的额外关怀。后来,她有意识的按心理医生给予的技巧去调整,那种现象逐渐减少,后来再也没有出现。
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了一个现象:有的孩子有一种错觉:觉得生病很好,因为可以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东西,甚至得到超乎寻常的爱与陪伴。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一个概念-----童年情感忽视。
童年期情感忽视——简称CEN(Childhoodemotionalneglect),是由临床心理学家Dr.Jonice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Dr.Jonice将其定义为: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情形。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就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面镜子,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黑洞中,消失无踪,毫无反馈。在一个人最应去了解、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年龄,他失去了来自父母和外界的积极反馈。那么,他本应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厦”:关于自我,自信,信任,爱……都在建造的过程中受损,甚至坍塌。
既然“童年情感忽视”的影响如此严重,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如何规避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我个人有以下不成熟的思考:
1.首先要分析下自己的性格,判断属于什么样的性格特质
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2.根据自己的性格特质学会调适自己的情感维度,提升自己对孩子的敏感度。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
(1)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关心一下:“宝贝,你怎么了?”
(2)当孩子需要得到安慰的时候,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3)当孩子要表达欲望时,询问一下孩子:“你想要什么?”
(4)当孩子从学校回来后情绪低落,问一声:“今天在学校里,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3.可以尝试使用聚焦式对话法与孩子沟通
聚焦式对话简称ORID,其实质就是提问技术,其初衷是通过提问让参与者更深层次理解工作或生活的含义,帮助他人一起思考,最终达成共识形成行动方案。
其包含四个方面:
1.客观层面(Objective)强调客观事实——知
2.体验层面(Reflective)问询基于事实的主观感受——感
3.理解层面(interpretive)转述问题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悟
4.决定层面(decisional)达成共识建立下一步行动计划——行
我来举个例子:
背景——儿子数学没考好,爸爸用ORID引导其进行自我改善
Q1:这次数学你具体得分是怎么样的?(objective客观)
Q2:你觉得数学课上老师讲的东西你喜欢吗?(reflective感受)
Q3:你觉得这次数学考试中你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interpretive理解)
Q4:这次考完以后你接下来如何调整学习数学的方法?该怎么做?(decisional决定)
通过这种对话方式挖掘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负向转向正向。
4.生病时给予正确的陪伴与关系,提高亲子关系高效时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予正确的陪伴与关爱,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5.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多陪伴!多陪伴!多陪伴!
我们不仅在孩子生病时多陪伴,平时的陪伴更重要,因为它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与成长。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放下一些无效的交际和不太重要的与应酬,放下手机,听听孩子的心声,想想孩子的情感需求,增强对孩子的敏感度,拒绝孩子“童年情感忽视”现象的出现,爱我们的孩子吧!
我想,如果你做到以上几点,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不会养成“喜欢生病”的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