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活鱼采集咽拭子,让许多人认为鱼类也可能与人类一样感染新冠肺炎,实际上这并无科学依据。
对鱼类口腔采样不如采集鱼身
不过,回顾国内几次疫情反复都可追溯到冷链生鲜货物污染,这使各地不断加码对生鲜、冰鲜等产品货物的防控措施。此次厦门针对出海作业人员实行“‘人+物’同检”正是出于严防疫情从海上输入,因为今年6月以来,福建漳州、霞浦、平潭等地就先后发生了渔船渔民在海上与境外船舶非法交易、违规接触而导致新冠肺炎疫情从海上输入的案例。
对此,知乎医学科普答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傅士博指出,病毒要依靠宿主才能繁衍,而在浩瀚的大海中,新冠病毒根本无法存活。因此,从海里捞出的海鲜不可能含有新冠病毒,它们染毒的唯一可能性是在被分拣,处理过程中沾染了已感染者的飞沫。
“鱼类的呼吸系统是鳃,它们并没有‘喘气儿’的生理结构,即使沾染了病毒,也应该是鱼身,而非一直紧闭的嗓子眼。”傅士博说,对冰鲜海产(出水后已死亡)可进行体表采集,对活海鲜(鱼虾蟹和软体动物)可对暂养缸海水进行环境采集检测。
做好环境采样和渔获标记
“鱼类不会感染新冠,但是沾染的可能性很大。”刘耀文指出,在疫情防控操作中要分清感染和沾染的概念。感染是指病毒进入细胞进行繁殖,而沾染主要是病毒依附在物体表面造成了污染。因此,对鱼的检测应该侧重于物表采样,特别是海洋渔获的保鲜环境湿润、低温,对新冠病毒较为友好,可通过冲刷来避免病毒在表面附着。
做好海上疫情防控,需要做好捕鱼者严格监管、做好渔民核酸检测和环境采样,此外要对渔民捕获的鱼蟹进行标记存放,一旦检出有人阳性,就能随时找到可能污染的鱼类。
傅士博表示,针对防范海上疫情输入这一陌生课题,各地尚无更多更好经验,未来还需要基础科研、边境检查等多部门跨专业合作,尽快为基层总结出冰鲜、活海鲜防控检测方案。“此次厦门做了较为周全的考虑,这次采样将有可能深化人们对新冠病毒污染食物和环境的认知,对推出相应的检疫检验标准有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