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淘宝官方客服回复称,淘宝网已于近日完成系统升级。评价页面修改后,好评、中评以及差评等评价标签将不再单独显示,中差评类别将集中在“感觉不佳”一项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版变更的是评价页面的“中/差评”入口,并不是真的取消了中差评价,所有买家仍然有权给出中/差评的评级。
据IT之家,目前的改版还没有扩展到所有用户,不同的账号查看淘宝评价,至少存在两种展示方式。有人的账号依旧可以看见“中/差评”标签:
有人的账号就只能看到在众多标签中的“感觉不佳”:
保护中小商家,向拼多多看齐?
据电商报,“中差评体系”曾是淘宝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借鉴于eBay网,于2003年上线。此后,尽管淘宝网经历多次调整,从PC互联网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中差评体系一直存在。
不过,伴随着发展,关于“虚假好评和恶意差评”的争议也一直存在。2014年,天津师范大学一项针对网购信用问题的研究报告曾指出,以淘宝为代表的“差评体系”没有考虑买家信用问题,导致买家评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随意性,更直接催生了“职业差评师”的出现,这些活跃于淘宝的职业差评师演变成为了“损害竞争对手信誉”的工具。
一位淘宝内部人士透露,此次取消中差评体系是意料之中,传统互联网时期,中差评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对于网购的信任问题,而到了今天,简单的中差评体系已经难以对消费者决策起到真实参考作用,“举个例子,一个单纯的差评可能就会影响店铺的信用,但是这个差评动作本身对于其他消费者是没有意义的,应该引导用户去解释更多体验上的原因,才能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于C店商家而言,此次评价页面的改动,正是淘宝通过弱化中差评,来保护中小商家的一种措施。
据界面新闻报道,一位淘宝C店的服装店主表示,“感觉不佳”的评价方式有可能会让部分顾客忽略掉中差评,减少负面评价对于商品的影响,给商家带来好处。
另有从事虚拟商品的淘宝C店商家小张也认为,弱化中差评的改版方式或许与淘宝想保护C店中经常出现的“爆款”商品有关。小张指出,电商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爆款产品都会出现被同行恶意中差评的情况,利用“感觉不佳”的方式弱化中差评,可以作为淘宝维护卖家利益的一种手段。
此前,手机淘宝连续多次改版,先后取消了首图Banner栏位、改为商品双列显示、增加个性化推荐权重等,都被认为是在模仿拼多多。
不利于品质提升,评价系统或可更合理
对于手机淘宝评价页面的变化,有网友表示影响很小,“中差评改名感觉不佳,还是一样呀”“应该可以让评价系统更合理”。
还有网友认为评价页面的改版是为了讨好商家,“淘宝就应该只有好评,因为差评会被店家要求更改”“反正我打的差评都不显示了”。
众所周知,网络购物过程中,评价是用户做出购物决策的重要依据,以此判断产品、服务、物流等各方面的情况,好评促进购买,差评妨碍购买。无论差评好评,反映的都应当是真实的用户体验。
但现实中,消费者想打出客观的中差评并不容易。在淘宝等平台上给了一个差评,卖家则会用各种手段来威逼利诱买家修改或删除差评,甚至出现过极端案例。
同时,中差评内容对其他用户起到了警示作用,也能够督促商家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在同商家的博弈中,中差评无疑是一项极为有利的武器。
“经手机淘宝这么一波操作,用户购买就‘夜半骑瞎马’了,厂商家则可以高枕无忧,不用操心用户体验了,品质和服务好不好都没什么关系了。”产经观察家曾高飞认为,人为地操作评价,是在市场与制造,供需之间人为地设置一道屏障,让来自市场的真实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地反馈到商品和服务提供者那儿,让其脱离市场,闭目塞听。
“当然,也不否认,全是好评,没有差评,对营造交易气氛,促进眼前交易,提升销售和口碑是有作用的。但从长远来说,阻碍了企业前进,质量、服务、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扼杀了产业进步,有杀鸡取卵之嫌,或得不偿失。”曾高飞写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