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给自己制定很多长远计划:一年买多少本书,读完多少本,计划写完多少篇读书笔记,颇为费心的谋划长远之计。之后,大多数人一想到来日方长,就心生了惰怠,只在眼前的琐事中空度时日。就算某日心血来潮看完一本书,但回过头一想却是空空如也。
所以,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看方法有多好,有多高效,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主。因为,只有当你能坚持下去了,方法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一条非常朴素的原则,《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这本书就是力求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时遇见的四个最基本的问题。
作者介绍
作者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多年的文字编辑经验让他在信息整理方面游刃有余。生活中,他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各个媒体和论坛中,坚持把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任何事都忠实的写在笔记本上,目前他已经记录了整整200多本了。这种生活方式被日本NHK和TBS电视台采访了以后,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销量累计超过50万册。同时,日本人有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坚持对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注入心力,不妥协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有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最后成为了大师,就像我们熟知的「寿司之神」一样。
核心观点
我们一直以为正襟危坐,左手书籍,右手笔记本,手中攥着一根笔,阅读书中内容的时候才叫读书。但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不是的,读书应该不止于此。他说从开始有这个想法买书,到看书,到做笔记,再到活用都是读书的过程。同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活的词来描述,叫体验。读书是一种体验,买书是一种体验,看书又是一种体验,活用笔记也是一种体验,做笔记就是把这些体验给记录的全过程。
所以全文的讨论的核心:读书的体验比读书更重要。
像发朋友圈一样做随想笔记
随想笔记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发微博和知乎想法模式,随时随地把心中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社交媒体这种方式可以用在读书上。灵感就是你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论深刻还是肤浅,哪怕就是简单的一句「这一段很有意思,我应该把它记下来」,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聪明人的购书清单
这份清单是用来在书店指名购买的,清单简单到只有三项: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既然是以读书笔记为导向的读书方法,那我们最终是要进行思想输出的。所以这要求我们来做三个步骤:读书,划重点,根据重点写读书笔记。
应该带着怎样的目的阅读
首先,我们要以记读书笔记为目标去读书。这时候,你内心想法就不是在空间上看完这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就算大功告成。而是仔细在书中搜寻可以写下来的句子,你觉得可以通过这句话向别人传递你自己想法的句子。当你的潜意识有了这样的读书观念的时候,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你的责任是要向他人介绍这本书,不由自主的就会去找到哪些是重点,哪些不重要。正所谓速读就是这样的原理,其实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
有了目标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哪些可以被称之为重点。作者直言不讳的说出答案:对自己重要的句子就是重点。咋一看好像是一句大话,但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对自己重要就意味着自己会被启发,能启发我们的句子肯定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它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段话,更有甚可能是一个章节。回想一下,哪些是我们觉得印象深刻的句子呢?比如:「这一句写的真好」,「这个观点很新颖,我还要仔细读一读」,「这个观点很有意思」等等,作者用了「打动人心的内容」来描述这些对你重要的句子。
如何画重点
做标记有三个步骤:
我们需要准备好三种书签(通读书签、重读书签、标记书签)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用实体书签,更倾向于电子书签,可以使用这个App:
读书其实是为了被启发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并不只是获得了书中的想法,更多的是因为启发了我们自己的想法才会让这次阅读记忆深刻。之所以,我们很多人读书以后没有印象,是因为阅读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这就好像你喜欢一女孩,但女孩人家不喜欢你,你的存在只是暖男+1罢了。作者也是一样,他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本带给你,但是你只是看过一遍,没有产生共鸣的自己的想法,那么当然是没有印象的了。
我们有时候太心急,以至于忘记了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启发自己。
好记性为什么不如烂笔头
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在智能手机触手可及的今天,还需要手写笔记呢。这本书里面给出了答案:
读书体验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那读书体验是什么?我们常常谈到要去体验一个什么东西,体验一场旅行,但怎么去体验一本书呢?
其实读书是一种社交,书只是建立起读者与作者的桥梁。很多人读完书以后印象深刻,往往不是他们把作者观点给记忆下来,而是通过作者叙述,让读者产生了联想。就好比你觉得一样东西很美,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想像出来了美好的事情一样。所以体验对于我们来说就至关重要了。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体验,这一段写得真好,这一段写得不怎么地,这些都是体验。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人刚一看见一段文字就可以产生深刻的想法的。所谓的深度思考,都是根据这些简单的,有启发性的文字,循序渐进而产生的。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这些都是需要写下来的东西,只有当我们把每一个碎片化的想法都搜集起来以后,才有可能触发我们自己的思考。
「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在做好标记之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教大家如如何做笔记:
这么干的好处就是可以立即记录当时的想法。因为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印证,是我们与书本交流过的痕迹。
就这样极简的格式和内容就组成了我们读书笔记的最重要的部分。
在社交软件上写书评
我们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面对写作总是非常伤脑筋。根本原因在于,写作是一个系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现代大多数人因为习惯于碎片化生活,反而这方面能力相对缺乏。但这一切在做了读书笔记以后就不一样了。当我们翻开笔记本,上面林林总总的记满了我们对于书本的思考,每一句印象深刻的句子都忠实的被记录了下来,每一幅当时被启发的情景也被我们一一记下。现在要做的就是组织起每一个场景,找到各个句子之间的联系,用我们自己的逻辑体系把观点表达出来。当读者完成第一篇书评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有观点的,而且也是有理有据的可以向别人讲述清楚。人是一种天生就爱表达的动物,而这种读书笔记恰恰激发了每个人原有的能力。使得想法可以清晰的,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读书笔记和独立思考
读书笔记和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人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想法」,而每一个想法在微观上是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心理活动。但从宏观上来看,每一个想法都反映着我们的真实需求。我们常常「相信」读书可以帮我们解决现实问题,但有时候我们连自身的需求都不清楚,这便是「盲从」。当我们开始学习用这样的方法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主动思考了,变的有目的的去读书。每个人都可以读完一本书,但每个人读书体验却是独一无二的。有人说「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让我们带着新的读书方法,尽情去体验吧!
首先,作为中文系的在读生,先吐个槽毕竟上半年五万字的读书笔记实在折磨疯我这个拖延症晚期。
读书笔记是具有非常强大的个人色彩的,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写读书笔记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信息提出来,记录下以后自己可能在写作或者学习中用的到的东西。以下就推几点经验吧,不算干货,不过是我学霸室友我们几个研讨出来三年亲测比较有用的方法。
选好了书,下一步就是购书,作者奥野宣之建议大家还是到书店购书,这样印象更为深刻。读书要做读书笔记,而且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看书,得到的效果要好的多。写读书笔记可以不用很复杂,哪怕只简单的记录下日期,书名,和一句感想就可以。不过一定要坚持,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而且写读书笔记可以加深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可以证明这个观点。
并且强调笔记本一元化,就是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这样有什么东西需要查阅的时候,只翻一个本子就可以找到。
最后一部分就是活用。作者奥野宣之建议选一个固定的场景进行笔记阅读,比如睡觉前,洗完澡后,出差途中或者无聊的时候都可以,这样不知不觉就吸收了信息,而且养成了重读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中的各种信息碰撞,互相组合,就形成了写作的创意,也就是过去的读书体验激发写作的灵感。所以说做读书笔记是写作的基础,会提高思想输出水平,写作技巧也会得到提升,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如何做好读书笔记?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记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大部分人记读书笔记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读完一本书的时候,能收获知识,能用上读书笔记中的内容。也就是希望,记笔记=学会知识。只要按照《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做,完全可以办到。
《如何阅读一本书》笔记读书法5步:
1、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与书有关的信息,并且记录下来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一步可以在豆瓣上进行。
2、购书。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
3、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按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和要摘抄到笔记本里的部分。
4、记录。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者是思考。
5、活用。通过再次阅读笔记,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提出来的笔记法是摘抄+感想。读书是提炼知识的工序,读书笔记不仅能去掉书中的细枝末节,还能更好的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
为了更有效率的写读书笔记,我们应该一边读书一边就为读书笔记做准备,所以在读书阶段,我们可以在书本上做一些记号。我们可以分阶段把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1、通读。一边读一边把你认为重要的部分折角。
2、重读。通读完全书之后,回过头来,把折角的地方以及前后页,再读一遍。如果还是觉得折角的部分好,那就把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再次重读一边折起上下两个角的部分,选择内容摘抄到笔记上。这里也可以利用豆瓣笔记。
除此之外,奥野宣之还介绍了剪报式读书笔记,可以把重要的内容剪下来,贴出来。还可以结合读后感进行。
读书体验比书本身更重要。同样,书中的内容只有活学活用,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或者是能力,才真正的实现了一本书的价值。
——————————————————————————————————
大家好,我是提倡多读书,读好书的艾十九。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启发,那就点个赞吧。
1.什么是阅读笔记?
2.为什么要做阅读笔记?
3.阅读笔记的分类?
1)做标记
最简单的读书笔记。就事在读书的时候直接把好词好句划出来,以便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找到要点。
2)做目录
目录的主要内容就是书名,作者,重点内容。书名和作者就不做解释了,关键是重点内容,由于这是一个目录式笔记,所以重点内容只要一句话概括一下。一般适合泛读的时候使用。
3)摘抄
摘抄就是在读到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将这段文字摘抄下来。并注明书名和作者。这么做是为了以后复习用,并且可以根据书名和作者快速找到原著。
4)心得
5)仿写式
为了能做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的目的。
当然,读书笔记的形式多种多样。以上几种是最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它们是读书笔记的基本。记录读书笔记可以用手抄的方式,也可以使用阅赞记录阅读笔记。让孩子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让孩子在阅读的路上走得更远。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为阅读点赞。
如果让你说一说上次你看完的书,你能说出那本书说了什么吗?从中有什么收获?这本书的优缺点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说不出来。不过这种状态其实很好解决,那就是学会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念书的时候我们就做过很多,但是好像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当然,不是读书笔记没有效果,而是你还没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还要学?当然是的,做读书笔记也是需要方法的。
对此,我推荐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的读书笔记的方法。
首先,在笔记本上写上基本信息:
·本书书名
·作者
·笔记制作日期
·读书开始日期
·读书终止日
写上这些项目,自己在什么时候读的书,什么时候做的读书笔记就会一目了然。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标记吧。
接下来,说说具体的内容部分。
1、直接摘录一部分内容
2、在摘录下面写上自己的感想。
很多人摘抄了很多但是毫无效果,这就是因为仅仅停留在抄的层面。其实笔记最重要的是要最自己产生作用,要“为我所能用”。这就需要有自己的感想和不同。
可以是联系起自己的经验,可以是自己的概括,也可以是和已有知识储备的扩充等等都可以。这种个性化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也才是真正能发生作用的。
当然,这种碎片化的笔记需要坚持,需要常常翻阅才有效果。如果是要对一本书进行系统的笔记,那么可以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现在说的人多,确实也是很有用,但是很多人不会画,不过不会画也没有关系,可以选择软件来做。用软件做好后大纲就会一目了然,非常清楚。不过,建议不要直接照着书上的目录来做,可以是从自己的收获为发散点,对书本进行概括。这种做出来的思维导图才是很有效果的。
不过,听别人说了这么多,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去一些阅读类的书,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等,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阅读的效率才会事半功倍。
需要改变的思路是,是为了记读书笔记和读书,而不是为了读书记读书笔记。
这两种思路之间的区别,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想学习如何做番茄炒蛋这道菜,所以我买了本家常菜的菜谱,我的目的呢,是为了学会做番茄炒蛋,我带着这个目的去看了这本菜谱,而不是说为了看菜谱而学番茄炒蛋。读书笔记,就像是我们将从一本书里提炼出来一些精华部分,我们是为了这部分的精华部分而读书,这一点思维上的转变会对大家的学习帮助很大。
1,通读。一边读,一边把自己觉得有用的部分做一个记号。作者介绍的是可以把书页折角,我觉得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不必拘泥形式。
2,重读。读完一遍之后,把刚刚做过的记号部分再读一遍。我觉得依然很好的内容,在做第二次记号。
3,标记。再重新做过两次记号的几页,第三次对内容进行筛选,通过这三个步骤先选下来,内容就是最精华的内容是值得用读书笔记法进行记录的内容。
奥野宣之建议手写笔记,而我们有一个日常好用神器可以拿来直接使用。就是我们的豆瓣读书里面的笔记功能。主要是两点使用步骤非常简单。
等到下一次,需要用到书里面的素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开豆瓣读书的笔记,直接查看。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学会在书本中寻找答案,从读书笔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掌握高效读书的基本法,再加上读书笔记,我们会成为书本的主人。
看到很多回答都推荐《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笔记方法,这本书给我留下比较深印象的是“一元化”笔记法和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方法挺好的,我现在也在使用这两种方法。(后面再说我怎么用~)
但是仅仅看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还是没有解决我怎么下笔做笔记的疑问。我可能是个太过注重形式的人,笔记本的排版、记录的内容之类的,都是让我犹豫不决一脸懵的因素。真正简单有效地让我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的是《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
这本书里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简单粗暴的只写了做笔记的三种形式:
1、摘抄摘抄是最基础的,小学生做读书笔记大多都是这个形式。但是我们不可能现在还在摘抄什么好词好句之类的,所以对摘抄的内容一定是经过多次筛选的、非常精华的内容。《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建议我们把摘抄控制在4-5条,每条3-4行即可。筛选摘抄内容的过程其实也是对书本内容精读、重读、反复咀嚼的过程。亲笔抄录也能加深我们的印象。是个很有用的原始方法。
做这个摘抄可以跟《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葱鲔火锅式笔记法相结合。即一段摘抄配一段批注,交替记录。无需什么排版,建议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写,能显著区分开就好,方便重读笔记。
2、分条列项摘抄对于很精彩但是文字很多的内容,全文摘抄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就选择分条列项的简略摘抄方式,如果能用画图的形式表现就更好了,你的笔记就会一目了然。
某篇读书笔记,字丑见笑了……纠结排版的手残党觉得便利贴很好用,贴上去就是一块特殊区域,可以记一点其他内容~
3、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把握全书结构的关键笔记,不仅能让我们在很久以后还能一下子回忆起书的内容,在画的过程中也能帮助我们梳理清楚作者的逻辑结构。思维导图是对全书统领性的笔记,零散的一些感悟可以与思维导图相结合记录下来。
我用这几种方式试写过几篇,感觉能满足大部分记录需求,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还是很实用的笔记方法。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我是傅小白有点黑。
说写读书笔记那就得分清你写的初衷和用途,是自己看(随心)还是给别人看(较正式,类似命题作文)?分清这个,才好决定题材和篇幅。
先说摘录式。一段感兴趣的话、一些知识点摘抄下来,可以绘些图和作些随心的小标记,美化下。也可以是内容梗概,多用思维导图。目的性强:记忆书的内容和增长自己的知识。
再说读后感。分两个阶段,首先尽可能的正确把握书的原意。这时的读书笔记侧重结合自己生活实例,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书的观点。学而不思则惘。此时的思也只是联想实际,有益生活。接下来就要深思琢磨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了。思而不学则殆。此时需要沉淀和拓展,反面推敲,破而后立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命题式读后感切忌全面,从一点突破,实例反衬最好。
写作很难说明白,因人因时因缘因景。这是我个人的读法,仅供参考。
如果写读书笔记?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说读书笔记是“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他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将“读书笔记”的用法分解为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五部分,阐述了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将知识书面化、体系化、内在化的技巧。
1、选书、购书——冷静、有准备2、读书、记录——坚持、有乐趣3、活用、转化——灵活、有体系
二、读书、记录——坚持、有乐趣“读书笔记”的方法越简单越容易坚持,每增加一个限制,就多给了自己一个放弃的理由。很多人曾经要求自己每天写日记,但“每天”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错过了一天会容易产生懈怠心理,于是世界上多了很多只写了前几页的“日记本”。所以,奥野宣之提倡“笔记一元化”,把从有买一本书的闪念,好句的摘抄,到自己的感受,事无巨细全都写在一个本子上。感想多了洋洋洒洒几千字可以,没什么想法,一句“这本书还不错”也可以。没有格式限制,没有长短要求,更不用要求每天都写,把读书笔记当成一件日常的习惯,抛弃仪式感,真正融入生活。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我们不用像做阅读理解一样非要去弄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从中获得,就是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收获。可能一本书中作者的想法你并不完全认同,或者他说的道理你本来就懂得,但偶尔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打开了你多年的心结,这就是阅读的乐趣。
灵感是抽象的,只有记录下来才成为具体。不用担心措辞,也不用觉得自己写的不够好,奥斯丁·克隆在《点子都是偷来的》一书中提到,他的写作过程就是把随时随地的点子写在便签纸上,贴在书房的墙上,于是一本经典好书就诞生了。阅读中的每一个感悟都很重要并且稍纵即逝,及时把它们记在书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将成百上千的资讯经过筛选、解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思想的积累,也是巨大的财富。
当“读书笔记”完成,日后每一次的重读都会有新的感受。就像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中提到的“恋爱适用期”,随着我们阅历的增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会发生变化,就像年轻时我们可能喜欢成熟的男人或女人,而年长后又喜欢年轻有活力的人一样。对于书籍也是如此,可能之前觉得无趣的篇章,再从头看会觉得还不错;之前一知半解的段落,再读就会恍然大悟。重读自己的笔记,不仅能再现当时读书的场景,更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成长。
三、活用、转化——灵活、有体系任何阅读方法都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阅读小说、工具书、学术文献的方法不尽相同。我们应该根据书籍的难易程度、排版形式,调整自己阅读的方式和速度。同时,读者自身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读一本书只是任务,并不一定有你真正想了解的内容,就可以快速浏览。如果遇到你想分条列项搞的清清楚楚的书籍,就要潜心阅读反复理解。
系统阅读分“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两种。“横向阅读”是根据一个喜欢作家的推荐延伸出一棵“阅读树”,每个人的成长和风格都会受到自己崇拜的人的影响,即使成名的作家也不例外。就像我读了村上春树,又因为他的推荐去读了约翰·欧文的《独居的一年》,然后收获惊喜一样。“纵向阅读”是根据“主题”进行深度阅读。奥野宣之提出的“三本书提高工作能力”,也是我开始写书评以来坚持做的事。书评是每本书的成果,而积累的同类书组成的“书单”,则是各家智慧的结晶。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剔除个人片面观点,获得更全面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