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总结2019年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一)组织领导,全面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1.研究部署,超常规调度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分别于2019年3月、7月主持召开了海淀区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两次研究部署,高位调度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了海淀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暨考核动员部署会,并与北京市市扶贫支援办积极座谈梳理工作短板以扎实做好今年考核迎检工作。
2.调研对接,深入当地摸清工作底数
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分别带队到结对地区调研对接共计10次,共同研究部署、谋划协调推进扶贫协作工作。
3.互访座谈,定期召开高层联席会议
区委书记带队分别与结对旗县召开联席会共21次,共同研究部署、协调推进扶贫协作工作。
(二)人才支援,着力打造扶智扶志新气象
1.扎实选派挂职干部,发挥“头雁”作用
海淀区共选派21名挂职干部在受援地挂职,其中:易县、赤城县各6名,敖汉旗和科右前旗各2名,和田市3名,皮山农场1名,丹江口市1名。挂职干部均安排在脱贫攻坚岗位并聚焦主责主业上。
同时,海淀区接收19名受援地党政干部进行挂职交流。其中赤城县2名,易县7名,敖汉旗4名,科右前旗5名,丹江口市1名。
2.按要求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组团式”帮扶
3.稳定开展各类培训,加强互融互通
(1)党政干部培训情况
海淀区与受援地认真制定了受援地党政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实际组织10期党政干部培训班,培训受援地党政干部达718人次,其中赤城县419人次,易县80人次,敖汉旗54人次,科右前旗165人次。
(2)受援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情况
4.输出技术情况
2019年,海淀区善用科技和产业的资源禀赋,加大各类技术和管理制度输出,形成精准滴灌的喜人局面。
(4)海淀组培室与赤城县田家窑镇、镇宁堡乡签署了技术帮扶协议,为结对地区农民提供蔬菜种植技术支持。
(5)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区科信局)分别与赤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易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敖汉旗工业园区管委会和科右前旗工信局均达成了共建产业园合作意向,并将签署了《合作共建产业园框架协议》,以输出海淀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平台能力。
(三)资金项目,聚焦扶贫资金杠杆撬动作用
1.财政援助资金支持
海淀区将帮扶资金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全力做好市、区、街镇三级援助资金项目保障。2019年共计上解市级专项资金3.3696亿元,稳居全市前列。
2019年海淀区充分发挥街镇结对的主帮作用,动员全部29家街镇参与扶贫协作工作,突出“小而精”的帮扶特点。结对街镇利用自有体制财力资金援助7个受援地百余个项目共计6125万元,同比增长2.4倍。
2.资金项目监管
完善顶层设计和监管制度,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助力4个结对旗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印发《海淀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2019年海淀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海淀区对口支援与合作工作管理办法》、《海淀区对口支援与合作人员经费管理办法》、《海淀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海淀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支持办法》等重要文件。
3.社会帮扶资金
2019年海淀区发挥非公党建的关键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向5个结对地区捐助资金和捐物折款共计2920.967万元。其中向赤城县捐助635.63万元;向易县捐助464万元;向科右前旗捐助726.13万元;向敖汉旗捐助327.9万元;向和田市捐助767.307万元。
(四)产业合作,绽放源头活水的“造血”功效
产业是扶贫工作的源头活水,是脱贫攻坚的灵魂所在。海淀区善用科技创新的产业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聚焦当地农业特色,抓住培育、滴灌和激活帮扶地区内生动力的牛鼻子,“输血”“活血”“造血”三管齐下,合力推进项目落地,从根本上夯实稳定脱贫的基础。
1.引导企业投资兴业
2019年,协调引导到受援地扶贫投资的企业24家,当年实际到位投资额31.6758亿元,县均24477万元。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251人,带动5988人,县均1457人。海洋国旅赴易县开展民宿旅游投资,已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助力当地带贫益贫。
2.共建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探索产业扶贫闭环
2019年,与结对4个旗县共建产业园区4个,援建扶贫车间17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9个,企业到园区实际到位投资额48173万元;入驻产业园区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76人、带动数百人;援建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口454人,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210人,带动数千人。
其中,海淀区四季青镇发挥集体经济建设的比较优势,2018年援助敖汉旗金厂沟梁镇搭建起菌类产业园区,2019年深度聚焦产业发展,成功注册了“四季香”商标和组建了“敖汉旗四季香食用菌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全年签约订单额534万元,帮助销售菌类产品8932斤62.08万元,销售红酒100瓶1.2万元,销售小米1.9万斤19万元。四季青镇三个村入股敖汉旗当地的产业园区和种植合作社,形成了扶贫产品落地、带贫效果突出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帮扶闭环。
3.做大做强消费扶贫
2019年海淀区继续做大做强消费扶贫,助力北京市消费市场拥抱4个旗县农副特产品。累计完成消费扶贫总金额5.113亿元;直接、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72人。
成立消费扶贫分中心,构建长效机制。2019年8月30日,海淀区在北京市城六区范围内率先启动北京市消费扶贫双创中心海淀分中心。分中心占地面积200平米,首期上架来自内蒙、河北、新疆3个省区近200种商品,囊括了海淀区结对携手的6个受援地区。此外,海淀分中心陆续展示来自北京扶贫协作的7省区89个县级地区的特色产品,进一步为全市消费扶贫事业助力加油,打通了受援地农特产品生产、运输、包装、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月营业额达200万元。此外,在超市发、车客家园、京粮等商超设特色专区专柜,推动优质农产品进京销售。
策划展销推介活动,助力打造特色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组织对口帮扶旗县特色产品推介,巧用嘉年华、园博会、双创中心和公益直播盛典等平台展销推介;举办2019“光彩北京”消费扶贫进社区活动;搭建了双创中心等3个销售新平台。
动员组团定向采购,让贫困户钱包鼓起来。超市发等商超集中购销帮扶地区农产品;四季青镇下属二级企事业单位、青龙桥街道、海淀镇等多次动员购买帮扶地区农产品。
(五)劳务协作,助力结对地区就业增收
2019年海淀区加强劳务协作工作,积极举办扶贫专场招聘会、按期为当地贫困劳动力推送最新北京企业招聘岗位信息、促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和就近就地地就业、为在京就业贫困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
1.送岗上门,联合举办招聘会
2.加强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
一是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海淀区开展6期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为211名村第一书记、种养殖大户和基层扶贫干部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其中80人创业成功,带动当地153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二是开展建档立卡人员和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与易县、赤城县、敖汉旗和科右前旗联合举办40期职业技能和公益性岗位培训,为730余名贫困劳动力开展中式面点、保育员、手工编结和林业知识、法律法规等技能培训,累计340余人上岗就业。
三是开展职业技能师资提升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方案专题讲座、参观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等方式,为河北和内蒙古24名职业学校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师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授课能力、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人才培训质量。
3.增强劳务实训,促进属地就业和转移就业
在易县、赤城县、敖汉旗和科右前旗分别设立实训基地,加强对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的培训,共计提供2553个就业岗位。
海淀区出台帮助贫困人口在稳定就业政策文件6份,帮助各受援地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共计4105人,其中来京就业995人,省内就业2953人,到其他地区就业157人。目前已在东部省份稳定就业贫困人口数4087人。招收贫困地区学生到京就读182人,毕业贫困生就业22人。
(六)携手奔小康,彰显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全民参与脱贫攻坚战是海淀区鲜亮的名片。2019年海淀区继续加大结对帮扶的力度,分别与4个受援地区签署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协议。
1.实现与贫困乡镇结对全覆盖
2019年海淀区实现了对4结对地区的乡镇结对帮扶的全覆盖。海淀区29个街镇、4个部门参与6个结对地区的107个乡镇结对,其中:海淀区14个部门、街镇与易县28个乡镇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9个部门、街镇与赤城县18个乡镇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10个部门、街镇与敖汉旗18个乡镇开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海淀区6个部门、街镇与科右前旗15个乡镇开签署了结对帮扶协议;海淀区16个街镇与丹江口市20个镇(办、处、区)建立了结对帮扶;海淀区7家单位与和田市8个深度贫困乡镇结对,实现乡镇结对帮扶全覆盖。此外,海淀区1家街道办事处与皮山农场结对。
2.组织企业与贫困村结对
海淀区10家企业与易县10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11家企业与赤城县18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6家企业与敖汉旗6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19家企业与科右前旗19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
3.组织村(社区)与贫困村结对
海淀区11个村(社区)与易县11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10个村(社区)与赤城县18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8个村(社区)与敖汉旗8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12个村(社区)与科右前旗12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
4.动员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结对
海淀区5个社会组织与易县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5个社会组织与赤城县5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2个社会组织与敖汉旗6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海淀区6个社会组织与科右前旗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
5.发挥教育结对的扶智功效
海淀区组织交大附中、北师大三附中、海淀实验中学、五一小学等学校、教育机构与4个结对地区64所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其中,易县学校23所、赤城县学校4所、敖汉旗学校6所、科右前旗学校31所。2019年海淀区与易县新增了10所帮扶学校;与赤城县双方4所学校结对拉手;新增15所学校与科右前旗17所学校结对签约。此外,丹江口市一中与北京101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并开展了双向交流研讨活动。
6.强化医疗帮扶,厚植民生
海淀区组织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与4个结对地区的医院建立13对结对关系,其中:与易县3所医院结对,与赤城县5所医院结对,与敖汉旗3所医院结对,与科右前旗2所医院结对。北京阳光之路公益基金会30余名京城名医到丹江口市义诊,丹江口市第一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开展免费远程会诊。通过人才选派、实务培训、远程诊疗、专家巡诊等方式,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7.聚焦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引导作用
海淀区组织开展对4个结对地区开展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共计培训211人,创业成功80人,共带动贫困人口1533人脱贫致富,其中易县667人、赤城县195人、敖汉旗58人、科右前旗613人。
(七)创新工作,努力实现扶贫攻坚的核心要义
海淀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创新工作,与受援地积极探索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携手奔小康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帮助贫困地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突出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取得了显著成绩。
1.“央地”联手共帮扶,精准靶向齐发力
2019年,海淀区作为科右前旗东部地区的援助地区发挥资金和管理优势,北京林业大学作为科右前旗的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深入移植技术和人才优势,塑造了“政府搭台,高校唱戏”的帮扶创新典范。“央地”联合在科右前旗远新村开荒辟土,成功推出“林新创忆园”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并投产运营,当年累计收益147万元,成为远近遐迩的创新创业典范,典型经验在央视专题报道。
“林新创忆园”项目引入海淀区帮扶资金55万元,经过北京林业大学挂职第一书记—张骅与北京市海淀区的深度谋划对接,在小小的远新村掀起了“黑色农业革命”,率先种植黑糯玉米、黑小米、黑芸豆等黑色作物,构建“颜色农业”产业链;按照“野果进城”工作思路,支部引领党员培育龙葵果,发展庭院经济,提高经济收入;坚持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原则,建设农林废弃物消纳基地,解决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处理问题,同时生产有机肥和中高档花木基质等全产业链条。
2.深度挖掘科技扶贫“富矿区”,凸显“造血”功效
58集团旗下“58同镇”产品深入4个受援地,利用领先的信息分发技术优势,推出“足不出户,手机致富”行动,在当地招聘站长和管理员,并进行手机智能终端培训,推出新鲜有效的生活服务信息。今年来,累计为4个受援地有效推广7万余条招聘信息和5千余条农副产品信息,助力释放了贫困地区的人力和产品红利。
3.扶贫路上“不掉队”,树起残疾人帮扶旗帜
海淀区统筹资金30万在敖汉旗援建箭桥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打造了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贫困残疾人服务港湾,是北京市援建的第一家也是赤峰市建设的第一家温馨家园,起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在河北省易县完成帮扶建档立卡残疾人228个公益性岗位,80万元,落实残疾人家庭就业17人,残疾人211人。在河北赤城县完成18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项目,为当地建档立卡残疾人假肢安装25人27例,足踝畸型患者2人3例,同时为残疾人就业开展互联网2期培训31人。
同时,海淀区免费给当地残疾人送去文化精神食粮,开展残疾人文化发展项目—“牵手行动”走进赤城,形成“立体化”残疾人帮扶格局。
二、2018年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考核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2018年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考核提出3个问题:一是关于产业合作项目带贫机制不完善问题;二是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不够扎实有效问题;三是基础台账不够扎实问题。全面整改已于2019年6月底完成,已见成效,长期坚持。如对2018年中航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军民融合雷达产业园项目与该企业项目负责人开展交流、沟通,现已整改完毕。截至目前,中航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军民融合雷达产业园项目共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员工5人,安排当地就业人员47名。
三、典型经验与做法
(一)突出科技帮扶,打造“科技+”帮扶模式,突出产业帮扶,源头活水奔涌
充分发挥海淀作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优势,动员大北农、大伟嘉股份、京蒙糖业、字节跳动等数十家企业,积极开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对接帮扶,体现海淀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主动搭建政府企业交流平台,积极引导、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赴结对地区投资,促进一批投资项目落地,帮助千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属地就业,切实提高结对地区“造血”机能。
(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度体现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对口帮扶和街镇结对工作,开展产业帮扶、捐资助学、慈善公益等帮扶活动。通过“扶贫达人培训计划”,培养了一批拥有新媒体技能的人才,通过“山货上头条”项目,线上线下共计助推内蒙产品销售,利用领先的信息分发技术优势,通过“造血式”“带动式”“精准式”扶贫。
(三)区域联动,勠力同心打好攻坚战
组织部门、街镇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6个结对地区的107个乡镇结对,实现全区街镇均参与帮扶,实现结对地区深度贫困村结对全覆盖。街镇主动对接当地帮扶产业项目24个,全民投身到脱贫攻坚战。
(四)加强援助资金项目管理,创新监督机制
保证每一笔扶贫专项资金和每一个援助项目在阳光下使用和建设,是海淀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监管要义。海淀区狠抓项目和资金的“硬根子”,各成员单位和结对地区通过政府审计、资金项目评审会、公示公告、发函、制定结对协议项目资金监管条款、第三方监管平台等形式,对支援项目资金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管。
(五)做好总结和宣传工作,推广典型做法和事迹
对近年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梳理,挑选有代表性、适宜推广的典型工作做法,有效的进行推广,进一步加强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宣传贫困户自主脱贫、致富带头人带领脱贫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四、问题与建议
(一)自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不足
1.受多种因素制约贫困人口到京就业难度大。尚未脱贫人口主要是年龄偏大或有疾病,不易外出就业。因此,贫困人口到京就业规模难以扩大。
2.产业扶贫模式相对单一。县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现代农业园区初步形成,龙头企业数量又少,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经营发展比较慢,同时易受市场和自然风险影响。因此,带贫能力难以扩大。
(二)进一步推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全力做好援助项目资金安排,提炼结对地区资源禀赋,深挖产业经贸合作交流,全面开展人才智力劳务协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进一步完善机制深化镇村结对帮扶。2020年,确保助力敖汉旗、科右前旗、赤城县、和田市提前脱贫摘帽。海淀区所有街镇实现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结对帮扶全覆盖,深度贫困地区科右前旗的所有乡镇实现结对全覆盖。
1.深化产业合作。依托受援地自然资源条件,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夯实产业基础,扶持一批农村富民产业、培育一批合作龙头企业、引进一批科技、劳力密集型产业,紧紧抓住与海淀区协作的机会,把产业做起来,把企业引进来,把园区建起来。
2.深化人才支撑。通过两地交流、培训等方式,加大医疗、教育、农业、林业、科技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学习先进理念,锻造过硬本领,打造符合脱贫攻坚需要的干部人才队伍,弥补县域人才资源短板。
3.深化劳务协作。根据劳务输入地的用工需求,科学制定劳动力培训计划,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专场招聘会、订单用工、定向培训等形式,提高劳动力就业技能,更新就业观念,带动贫困人口向北京或外地转移,增加县域贫困人口就业数量。
4.深化社会帮扶。进一步引导北京海淀社会各界支持援助受援地,参与支农、支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等活动,引导北京海淀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到县投资、捐助及开展公益性活动。
5.多措并举助消费扶贫。海淀区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地区消费扶贫工作,把开展消费扶贫作为贫困县脱贫摘帽后做好巩固提升的有力抓手,开辟多种销售扶贫进京渠道,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副产品进京销售,扩宽贫困人口农副产品线上销售网络,促进贫困户增收确保受帮扶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