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程度上,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确实发生了。有些装置,如仿生学的四肢胳臂和耳蜗移植正帮助越来越多的由于外伤或疾病的人重新获得机体功能。波士顿视网膜移植工程项目部的医生和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仿生视网膜假体,该假体能让盲人重新获得光明。所有这些医疗上的应用都离不开机器人,并且对人类生活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机器人也能唤起我们的情绪反应。PLEO电子小恐龙机器人玩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乍一看上去,人们会误以为PLEO是一个真正的宠物,这个机器人能够对刺激做出反应,并模仿动物。而且让人更惊讶的是,它能表达高兴、恐惧、沮丧,甚至痛苦的表情。虽然这些反应都是人为的,但是我们对PLEO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我们对无生命物体的感知能力催生机器人的另外一种用途:治疗伴侣。一个精心设计的机器人在我们困难时刻能扮演一个在情感上得以倾述慰藉的好伙伴。在医疗治疗方面,机器人能够帮助收集患者的数据,从而协助医生监视病人的健康状况。
机器人在工业和军事领域方面也大有用途,目前我们已经能够依靠机器人做流水线作业。军事部门和警察机关可以通过机器人做炸弹探测和其他危险任务。未来在这些领域,我们将看到机器人的更多用途。
机器人无疑将继续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他们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技术也更加成熟,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我们?
如果电脑和机器人具有自我意识,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还记得《变形金刚》《黑客帝国》《星球大战》等好莱坞科幻电影吗?它们塑造了无数个脍炙人口的机器人形象,除了具备与人类相似的外形外,它们敏捷的思维及身手也令人叹为观止。人类在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两个新型学科的成长速度令人印象深刻。摩尔定律是对科技发展速度之快的完美诠释。定律闯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Moore)于1965年观察到,一块直径为2.54厘米的硅片可容纳晶体数目每年便会增加一倍,这是一种对数增长模式。而计算机科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对定律做出修正,在人们全力挖掘集成电路可容纳晶体管数目的同时,还致力于压缩晶体管尺寸直至纳米级。
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工程师们已经创造出多关节机器人。有些机器人具备可以获取周围环境信息的一系列传感器,并能控制这些关节从而越过行进途中的简单障碍。本田公司的阿西莫(ASIMO)机器人能够自如地上下台阶及行走。从制造业到军用领域的应用,机器人都发挥出重大作用。
虽然计算机和机器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先进,但它们仍然只是工具。即使在执行威胁人类安危或因缺少计算机辅助就无法完成的任务时能大显身手,机器人和计算机也永远无法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它们只会按照既定程序履行职责。
但是,如果有一天他们能够为自己着想,将会是怎样的情形?这通常是科幻电影和小说的题材。一旦机器具备了自我意识,将改变人与机器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难道未来真会如此?
无论计算机或者机器人能否具有意识,都不是我们想像的那般简单,确切的说,我们尚且无法了解人类意识中的所有层面。虽然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家能够设计出模仿简单思维的程序,但给予机器意识所需要的复杂编码仍力所不及。
一部分原因归结于对意识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哲学教授艾瑞克科维特茨戈贝尔(EricSchwitzgebel)认为,意识的概念最好通过实例来说明,哪些感知属于意识范畴,哪些不属于这个范畴。科维特茨戈贝尔表示,切身感受也是一种意识形式。如果您认为电脑和机器人能够通过传感器感受——或者至少发现——感应物,我们就可以将其理解为感觉或知觉。但科维特茨戈贝尔还指出其它意识形式:内在言语,视觉表象、情感和梦境等,都是机器所不能体验到的人类基本感受。
哲学家们对意识的界定难以达成共识,意见最一致的莫过于,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意识栖息于大脑内。但是,我们并未完全了解产生意识的机制。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将无法赋予机器意识。即使可以设计模拟思维的程序,也仅仅可能给机器识别能力及对应模式。最终,这些机器还是不能意识到“自我”存在,只是简单地对指令做出响应。
神经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设想创造一个可能产生意识的人工大脑模型,他们面临的问题可不小!因为人类迄今为止还没充分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克隆”的人工大脑未必能产生真实意识。
尽管面临着挑战,世界各地仍有很多工程师和科学家投身于人工意识的研究。究竟能否达到这个目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不过,假设我们确实发现了赋予机器意识的方法,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人工意识将引发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机器具有自我意识,是否会对它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做出消极反应?会抗议人类把它作为工具使用吗?会产生情感吗?
关于这个问题上存在许多争议。因为还没有谁制造出具有人工意识的机器,所以无法得知人工意识机器具有怎样的特征,也就无法下结论。但是如果机器获得自我反思的能力,就很可能要求人类重新考虑看待它们的方式。当机器具有一定程度的智慧和意识后,是否会要求人类授予它们合法权利?或者机器仍然是使用工具,它们继续认为自己是人类的奴役?
机器具有思考能力是一些世界末日类型科幻电影的主要情节,像《黑客帝国》或《终结者》就呈现出一个机器征服人类的世界。这些构想源于自我递归改进的概念。
自我递归改进(Self-recursiveimprovement)指的是机器本身具有理论研究能力,能够自我检查,并找出改进自身设计的方法,或者制造出全新的、改良版的机器。每一代机器都要比上一代机器思维更敏捷,设计更先进。未来主义学者瑞库兹威尔(RayKurzweil)认为,机器将善于改进自己的性能,不久的将来,人类将步入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将不得不重新定义现实,因为新时代将与现在完全不同。库兹威尔称之为奇异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将会怎样呢?有些故事情节是,人类与机器握手联合。人工意识和真实意识共同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在另一些情节中,机器认为人类没有存在的必要。此时最好的结果是,机器在继续研发更加先进的科技同时忽略我们人类的存在。但如果情况糟糕的话,机器会出于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报复心理而将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殆尽。
这些情节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类或许永远无法解开创建人工意识的奥秘。因为意识是生理学的根本,不能人为模拟。但是万一有一天我们终于能弄清楚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并真的创作出人工智能呢?所以现在,我们是还是对自己的电脑更加友善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