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杭州首家安装“智慧餐台”的示范型老年食堂,年均接待老年人逾2万人次。
“老啦,记性不好,经常忘带卡。这里蛮好,‘智慧餐台’只要完成一次人像采集,系统就能自动识别身份,自动打折优惠。”作为首批体验“智慧餐台”的老顾客之一,杜师傅对“刷脸吃饭”这一人性化设计连连点赞。
“互联网+”联通线上线下养老服务资源,“智慧餐台”为老人提供温暖套餐,AI机器人提供智能陪伴,智能水表、智能手环、门磁感应、智能护理床等智能化适老化科技产品让养老服务更加便捷……“银发浪潮”中,“智慧养老”在科技的助力下发展日趋成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开启,注重科技数据赋能,可提供更贴心服务、满足更多样需求的“智慧养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物联网大数据打造养老服务“智慧大脑”
从2003年浙江省第一家老年食堂在西湖区建成运营,让独居老人有地方吃饭,到如何吃好饭,再到“智慧餐厅”,如今杭州市老年食堂(助餐点)已达1400余家。大数据的引入,不仅使老人助餐体系建设有了新发展路径,也为智慧养老服务带来更多可能。
作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和国家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地区,杭州持续升级“互联网+养老”服务,搭建业务管理、公众服务、机构运营、支付结算、数据应用5大平台,为14万余名高龄、失能、孤寡、独居等困难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主动关怀等3大类13项服务。
不只是在杭州,打造大数据平台,整合民政、医卫等各类基础数据信息,联通线上线下各类养老服务资源,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前行。
居家养老服务连上了大数据,一些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日间照料服务也搭上了“互联网+”东风。
“请帮我呼叫养老秘书。”在国家级新区陕西省西咸新区的沣东新城芊域溪源社区,九旬老人刘师傅通过智能机器人语音“呼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随着视频通话接通,上门护理服务预约成功,在中心坐诊的签约医生很快来到他家。
西咸新区人社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辖区内实现了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老年人不仅可在星级养老机构安度晚年,还可通过智能设备联网,通过语音呼叫日间照料中心,足不出户享受家庭医生、康复护理、点菜送餐等多项服务。当老人出现异常情况时,智能设备还会自动报警。
在各地各级政府大力推动下,近年来智慧养老不断推进。去年,上海市民政局联合上海市经信委发布首批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为推动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落地应用提供指引。“智慧养老驶入发展快车道,5G、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项目的结合将突破地域限制,将老人信息、社会资源、需求匹配等全部集中在平台上,利用各种系统和产品给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徐汇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蔡宏备说。
“一键呼”为空巢老人开辟急救绿色通道
“‘一键呼’救了我的命!”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南里的赵大爷,前不久独自在家时突发心脏病。紧急中,他按动了随时携带的“一键呼”呼叫遥控器。不到10分钟,急救中心救护人员赶到,赵大爷得到及时救治。事后,赵大爷连称多亏了区里安装的“一键呼”,感谢区政府、区民政局。
老年人独自在家,最怕遭遇意外或突发急症等紧急状况。这时该怎么办?
“一键呼”为什么这么管用?记者了解到,它在999急救中心设有专属服务器、通讯线路、系统软件和数据库。
实施紧急救助、提供安全保护,这是老人及其亲属对养老工作最关心、最期盼的内容之一。
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门磁,开通智能水表,定制红外摄像头和智能手环,及时了解、监测独居老人各方面情况;安装烟感报警器,防范老年人在家遭遇火灾、燃气泄漏等危险;提供“AI外呼”服务,让老年人遇险时可及时、便捷呼救并得到救助……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智能产品,上海市长宁区为老人们织密了安全防护网。
在利用高科技、智能技术满足养老需求方面,政府部门已开展不少探索。
此前,工信部等三部委曾联合发文指出,要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各地在实践中从远程监控、实时定位、统一平台信息交互等角度,多方位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系统,为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加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如今,运用智慧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态成为趋势,随着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智慧养老,正逐渐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引入吸纳新技术,让老年生活更幸福
上午在社区托老所打台球、做理疗,中午在爱老幸福食堂吃饭,下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血压、听讲座……这是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瑞驰社区八旬老人仇正霞每天的生活轨迹。从家出发,15分钟步行范围内,就是老人的幸福生活。
在祖国的大西南,“春城”昆明阳光灿烂。官渡区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内,八旬老人张永芬和老伙伴们一起跟着老师学扎丝网花。老人们手拿自己的作品,笑得合不拢嘴。在这里,老人们可以享受日间照料、失能护理、失智护理等多种服务。
在渤海之滨天津市,河西区不少老人表示正享受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多种贴心服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前往心理咨询工作室敞开心扉、聊聊“心事”,或在中心学绘画、学唱歌、学手工制作,或在中心组织下与老伙伴们一起参加红色旅游,开启了“七彩老年生活”。
在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依托市区级平台引入的“上海学习网”“学在数字长宁”学习平台,当地老年人体验了一把云上课堂学习,先后有4000余名老年人通过网上学习获得证书。
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心理关怀、医疗救助、学习娱乐……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看似简单,做好却很难。
各地开发的关于智慧养老的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并不断更新,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日益丰富,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老年人更关心的是,哪些产品用起来更方便,哪些服务是自己真正所需,哪些真正能解决生活难题。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及服务资源,通过科技赋能,创造出灵活多样、更贴近老人真实需求的智慧养老服务“套餐”?这考验着管理部门和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智慧。
智慧养老要做好,不仅要有优质平台、创新技术,还要有贴心的服务。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认为,智慧养老的根本不仅在于技术的“智慧”,更在于它能够针对某种需求场景,解决老年人居家或者在养老机构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智慧养老要智慧,更要‘致惠’。”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认为,要抓住“养老服务”这个核心,在智慧产品和服务中,体现适老化、实惠性、人文性。
让老年人有幸福生活,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据了解,加快发展基本养老服务将是民政部202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具体包括加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支持政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深入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等多个方面内容。
结合这些重点工作,积极引入新技术、吸纳新技术,让养老方式更加多元多样,就能为市场提供品类更多、品质更好、品牌更优的养老产品与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