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策略】科技公司研发AI智能语音全交互机器人,整合“线上语音交互+线下服务资源”,提供陪同就医、购物取药、助洁助浴、订餐送餐、代缴代购代取等服务
“小联,小联,放一首郭兰英的《祖国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的闫德早老人已经80多岁了,独居多年的他自去年下半年多了一位新“朋友”陪伴:“小联已经成为了我的朋友,没事我就会和它聊聊天。它不仅增加了我的生活情趣,还能提供很多服务。”
技防+人防智能设备在“前”网格化人员服务在“后”
学院路街道采用的“养防救”项目利用“技防+人防”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年人接触的不仅是智能设备,还有“幕后”的服务人员。
“养老顾问”周彩丽带着技术人员来到了92岁的沈明德老人家中。“沈大大,我带技术人员来给小联升级了,您使用过程中还有什么建议,可以告诉我们。”一进门,周彩丽就与沈明德老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沈明德将内测期间对小联的使用感受告知了工作人员,同时给他们提出了建议。“现在电视上播放的好多歌曲,蹦蹦跳跳的,不适合我们老年人。如果能丰富一下曲库就更好了,多提供一些老歌、经典歌曲,优美动听的音乐也可以。”沈明德补充道:“急救功能对于我们老人太重要了,也是我最看重的功能,希望后台服务人员能够对周边情况充分了解。比如,发生危急情况怎么赶到老人家中最快、最近;再比如,北医三院就医患者多,我觉得附近的306医院也很好,咱们的服务人员对这些情况多些了解更好。”
“沈大大,您说的意见太好了,我都记下啦,小联在内测期间还会再升级的。”周彩丽详细记下了沈明德提出的建议。
“养防救”项目试点多项科技产品走入老人家中
据悉,联讯公司自2017年开始,就陆续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花园路街道、田村街道、羊坊店街道、万寿路街道和石景山全区等地建立了“养防救”项目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养防救”平台老年用户已有1.7万余人,覆盖北京280个社区。
去年7月,东王庄社区的张雪(化名)老人早起上卫生间时不慎摔倒,老人发出了救助警报,指挥中心立即派救助人员前往老人家中救助。
探索“智慧养老”全面打造地区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学院路街道一直致力于全面打造地区养老服务体系。
据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街道持续提高地区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形成11家养老机构服务格局;建立驿站责任片区制度,明确驿站服务片区,完成基本养老服务对象接收工作,确保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全覆盖;建立健全驿站管理制度,联合社区居委会加强机构监管等,还开展地区老人巡视救助服务,为地区约227位独居老年人提供巡视探访服务,建成了“养防救”指挥平台,为207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发放户外设备和居家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此外,学院路街道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打造“互联网+”时代下的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学院路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共同体”,探索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创新模式。以社区为平台,以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积极开展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工作,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居家护理、居家康复等各项服务。
截至2021年12月底,学院路街道的14家养老服务机构累计为30个社区、2319名老人提供服务,全年服务约6.3万人次。下一步,学院路街道将开展石油共生大院二期改造项目,努力探索智慧养老新思路、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