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玩电动消磨大把夜晚的时光,一个人吃单调的微波食品,一个人打开电视不停转台——即便电视节目里的欢声笑语可以暂时淹没房间里的孤独感,但隔壁情侣真实的依靠瞬间击碎了单身者构筑的心墙。
好想有人陪伴。
这是动画电影《机器人之梦》的开场,而这个开场,就已经让很多体会过孤独的成年人鼻子一酸。而这部电影,也在豆瓣上拥有9.0的高分。
西班牙导演巴勃罗·贝格尔的《机器人之梦》和日本动画师宫崎骏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同时入围了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篇奖”。虽然最后没有夺得小金人,但《机器人之梦》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部全程没有一句台词的动画片,却让无数人“破防”了。
《机器人之梦》剧照
01
“孤独”之疾
《机器人之梦》改编自漫画家2007年出版的同名漫画小说,导演巴勃罗·贝格尔读到这部作品时深受感动,并决定将故事中背景不明的大城市改写成纽约,因为导演曾在纽约度过人生中最丰富的10年时光——电影中小狗的公寓,便是导演在纽约第一套公寓的样子。
孤独小狗独自在深夜看着电视/《机器人之梦》剧照
离开家乡漂泊在外的异乡人,仿佛被连根拔起,告别家人、儿时的伙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那是人最为孤独的时刻之一。随着我们在城市里展开新生活,慢慢有了新的朋友,甚至谈恋爱,孤独的感觉逐渐被冲淡。
然而,大城市的人总是在不断迁徙和流动,好不容易交到的朋友要去往新的远方,恋爱的对象也因为各种原因分开,下班后一个人回到出租屋,孤独如影相随。慢慢地,我们开始独来独往,习惯孤独、习惯自处。但就像《机器人之梦》里的小狗一样,在某个寻常的夜里,孤独突袭,蚕食我们的精神。
事实上,除了孤独的“世俗面”——独自一人、无人陪伴,孤独也有其社会性、哲学性甚至文学性。
我们习惯孤独/《机器人之梦》剧照
首先,孤独令人感到羞耻,所以孤独难以言说。英国非虚构作家奥利维娅·莱恩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她在《孤独的城市》一书中如此描绘:“孤独是种什么样的滋味?它如同饥饿感:就像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要去吃顿大餐,只有你还饿着肚子。它令人感到羞愧和惊慌……”
齐美尔在《大都会与精神生活》中,分析了城市化为现代人带来的人类集体的空虚:“大城市是超越于一切个性的文明的舞台。在大城市里,雄伟舒适的公寓建筑、学校的集体生活方式和明确的校服制度,都说明大城市充满着具体的无个性特点的思想。可以说,这种情况不能使个人保持自己的特点。”当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灵魂无法在偌大的城市中起舞时,孤独便从心里溢出。
不过,在《机器人之梦》里,导演巴勃罗·贝格尔选择用一个更为老派、通俗、简单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人类共通的“孤独”之疾。
02
寻找伙伴
你一个人吗/《机器人之梦》剧照
所以,机器人,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隔天,当装着机器人的包裹抵达小狗的家时,小狗满心期待。他按照说明书将机器人组装完成,按下按钮,机器人眼睛睁开的那一刻,小狗的生活自此有了阳光。他们一起逛街、一起享受美食、一起划船、一起溜冰、一起跳舞。晚上回到家里,电视机屏幕上投射的倒影再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夏季的尾声,小狗带着机器人去享受阳光海滩,他们尽情在海里游泳、潜水,然后在沙滩上睡了一个美美的午觉。谁都没想到,醒来的时候,也是他们分别的时刻——机器人因为浸泡了海水而变得动弹不得。小狗无法带走沉重的机械身体,他决定隔天去海边修理机器人,然而,海滩却因为夏季结束而关闭,再次开启日要到隔年夏天……
小狗与机器人在海滩上游玩/《机器人之梦》剧照
小狗努力过。他去市政府申诉却被拒绝,在半夜试图翻越栅栏却因此入狱。最终别无他法,只有等待隔年海滩开放。于是他再次陷入了孤独,也陷入了对机器人的思念。
而机器人呢,在一次又一次的梦境中回到小狗身边。但事实却是,它在沙滩上动弹不得,被兔子海员伤害,也被筑巢的小鸟疗愈,最终却被猴子当做废品卖给了垃圾处理厂的鳄鱼。
小狗和机器人失去了彼此,这让人心碎。这种心碎的感觉像极了我们生命中任何画上句号的亲密关系:分手的恋人、远去的朋友、死去的宠物,甚至是别离的家人……为什么命运要这样弄人,让人得到又失去、相逢又别离、快乐又痛苦。
机器人被狸猫修好/《机器人之梦》剧照
很多网友说,看到这里自己已经泣不成声。因为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在失败的关系中成长,在失去后学会珍惜,在绝望中破茧。而那曾经的亲密伙伴,则会成为内心深处的伤痕与养分。即便不能在一起,与你的爱,也将成为永恒的倒影,映照在你我内心的湖畔。
03
孤独才是常态
之所以说《机器人之梦》是一个通俗且简单的故事,是因为电影停留在孤独与陪伴的“形而下”层面,加上不依靠语言,导演已经讲了一个足够好的故事。此外,将时代背景设定在八九十年代,也让电影蒙上了一层“机械时代”的复古怀旧滤镜。
不过,人性终究是复杂的,有时候,人的孤独不单单是缺乏实体的陪伴,它有时候也是一种心灵的状态。这时候就涉及语言、沟通与精神层面的共鸣,是一种“形而上”的经验。加上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代人的孤独显得更为复杂,美国导演斯派克·琼斯的《她》或许可以成为“孤独”的另外一种参照。
《她》的时空背景在不远的未来。主角西奥多是个孤独的情书撰写人,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最新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萨曼莎没有实体,但透过语言和交流,西奥多和萨曼莎却相爱了。当西奥多对萨曼莎越来越依赖时,萨曼莎却因为自身成长过快,而和其他人工智能相爱了。
《她》剧照
虽然机器人也在学习和探索,但机器人之于小狗或是狸猫,始终是一个“从属品”——他因为被小狗购买而爱着小狗,因为被狸猫修理好而陪着狸猫,机器人更像是宠物,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也于是,《机器人之梦》讲述了一个无比贴近现实、感动人心的故事,但仔细回味又有些bug。
人们因为害怕孤独而需要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物理上的陪伴,更是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就像西奥多爱上AI萨曼莎,萨曼莎满足的是正是西奥多的交流需求,那种欢愉和共鸣甚至可以忽略萨曼莎没有实际形体这件事。
最后小狗带着新的机器人与旧的机器人道别/《机器人之梦》剧照
或许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即便我们身处聚会、周围都是人,我们的内心深处仍旧感觉孤独——这便是孤独的心灵状态,并不是周围有人陪伴就能化解的。此外,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当下,我们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能“上线”——上线打游戏、上线交友、上线刷短视频,资讯和交流成为一种轻易可取得的事物,但是放下手机,我们真的能无视内心隆隆的孤独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