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渡从河面缓缓驶过,碧波浮漾;街道的弯岔在绿植的点缀中散发出娴静的诗情气……目之所至,是依山而筑的城市建筑:有的房屋伫立陡峭的山顶,抑或在远山苍翠间独露边角;有的置于平地,以华美繁复的建筑风格惹人眼球。这种奇异的违和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无穷底蕴,同时也赋予其一种别样的包容情怀。这便是我印象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罗斯岛屿上的景色
2018年的盛夏,伴着热意和怯意,硕士刚毕业的我背着行囊赴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这座边陲小城开启了国际中文教学生涯。此前我未曾停止彷徨思索:这座城市是否烙有独属于斯拉夫人的冷硬气质?这座城市的人民又是否像电视里演绎的一样热情骁勇?幸运的是,我可以用三年半的时光来探寻答案。
任教单位的部分文化成果展
教学期间当地汉语学员给予我理解与包容
2018年到任伊始,我就接到了学院指派的任务:去乌苏里斯克总统军校教授一堂中国文化(剪纸)体验课。当车驶入学校门口,两位身着制服的年轻负责人立刻接过沉重教具,一路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休息区,随后将我们引入不同班级。站到讲台上,面对着年龄在10-15岁之间、满眼好奇的军校学生,我难掩羞怯和紧张,磕磕绊绊地回忆提前背好的介绍语,操控着幻灯片遥控器的手在发抖。班级的两位女托管员见状,轮流用俄语协助我进行翻译讲解,还细心地将红卡纸裁好分发给每一位学生。授课过程中,她们主动帮我记录下生动有趣的课堂镜头,比如学生拇指被掉色的卡纸染红,学生戴着红纸帽子扮鬼脸……课后,负责人送给我一面军校旗帜表示谢意。可以说,真正与俄罗斯产生情感联结,正是从这第一堂文化课开始的。
此后,我逐渐掌握了汉语和文化课的教学方法。但是受制于专业限制且当地的英语普及率较低,我的教学策略并不是次次奏效。在教授高级商务中文课时,学员常对某些专有名词及文化现象产生疑问,这时我只能通过更简单的中文表达或直接用英语进行解释,这导致有时教学质量差强人意。但是学员并没有因此而埋怨或投诉我,反而在课下积极自学自查,有时还主动要求我进行听写或提问造句。
(国画)文化体验课上学员们认真学习画竹子
2018-2022年,我没有收到过有关课堂教学质量的投诉。可以说,在这场教与学的双向奔赴里,学员们以极度宽容友善的胸襟,为我创设了宽松且包容的教学环境,敦促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2020年下旬,我顺利考取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并在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70年论坛征文活动中获奖,由我带课的HSK4高级班学员集体邀请我去市中心的中国餐馆聚餐庆祝。
与HSK4高级班学员在中餐馆聚餐庆祝
生活中与汉语学员及家长的深厚感情联结
学员家长包的俄式水饺
中学小学员认真完成我布置的家庭作业
教学员手绘中国元素“复活节”彩蛋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为了弥补我的语言短板,提升口语水平,我经常同学员相约课下互动,如一起健身、下象棋、做视频等。长期下来,我与学员得到了同步提升。2021年中旬,我与初中生学员谢尔盖合作,参加了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主办的“魅力文化全球行”征文活动,一起拍摄、剪辑当地特色景点视频,撰写双语文案、朗读旁白,在2022年获得了二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我和学员参加征文活动的获奖证书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员携手为我“接力式”搭建救援与关怀之桥
2021年6月,在结束志愿教学任期、理应归国之际,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航空管制政策,我迟迟无法归国。当时我所处的境况较为复杂:一方面,我所持有的落地签、工作签和境外当地保险全部过期,属于境外非法滞留人士,且因为不可抗因素,被迫撤出单位宿舍而自行租房居住;另一方面,俄罗斯境内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单日新增感染病例一度达到了17万例,尚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我,人身安全等各项权益都得不到保障,每天都在焦虑中惶惶度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难得开心的时刻是学员带着宠物狗来看望我
小学员笔下始终戴着口罩授课的我
事过境迁,却也并不遥远,我想念在俄罗斯停留的时光,也热爱现今在中国安稳的生活。我不是与俄罗斯擦肩而过的无名之人,回国后,拿起笔将我在俄罗斯的经历见闻写成了诗歌和散文,有幸刊发在几家杂志及报刊上。我的记忆里满是对俄罗斯的感激与怀念,幸福也好,悲伤也罢,再潮湿的经历,也是生命的养分,让我勇敢的于暗夜中将寂寞熬制成黎明的露珠,心无旁骛地踏上成长的旅程,雀跃着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