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接近光速的信息流量绝对成了最大的产业”[1]。“接近光速的信息流量”实际上就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这种以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即为媒体数字化,它也包括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技术下进行新的整合。
在数字媒体一体化的趋势下,各种媒体虽然还保留着自身的特色优势,但是却兼有了其他媒体的特征,并开始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系统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0.
[2]王文科.传媒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31.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意
(二)虚假宣传
(三)虚假承诺
(四)炒作概念
(五)崇洋炫富
(一)文化
一、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提升观众的认可度
结语
参考文献
①董璐编:《传播学核心理念与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4
数字电视(DigitalTV,DTV),是利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提供卫星电视传播与数字电视节目服务,用数字压缩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从而为用户带来集高品质图像质量、特色化服务内容于一身的数字电视频道服务,具有高速、高质、超量、超文本、超时空、可检索、自由转换等传统电视所不具备的功能与特点,即是电视节目信号的拍摄、处理、编播、输出、接收、显现均采用数字技术的信息系统,存在于电视制作、传播、收看的全过程,它刷新了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平台,具有多媒体、即时性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它是未来世界电视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概而述之,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电视台前端的数字化,实现电台、电视台内部栏目、节目、频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各信息共享。二是在此基础上,在一定区域内整个电视信号传输、接收系统实施整体转换,逐步关闭模拟电视,实现前端到终端整个系统由模拟向数字的转换。
由此观之,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传播比较,其传播优势明显体现在:电视传播播的质量高、选择的范围与传播的地域广泛、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受到受众的普遍欢迎。
4.由电视信息投放的模糊性向准确性转变。
那么,我们已“IKEABigSleepover”的案例对病毒式营销进行分析。
时代瞬息万变,各种营销新手段层出不穷,做为一名该行业的从业者如何做到既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商业价值同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是我们需要考虑与反思的问题。
一、创意传播管理理论简述
创意传播管理(CreativeCommunicationManagement),简称CCM,是新的传播环境下以人的智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营销管理革命。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传播管理。
第二个层面是创意传播。
第三个层面是传播接触。
创新能力是我们学生的瓶颈。很多学生不愿动脑筋,不愿动手做。做创意经常虎头蛇尾,激情开始,狼狈收尾。因此,需要有一种驱动力促使学生创新和创造。在教学课程中以赛代学模式的严格执行是我们尝试的一个关键外力。
针对大学生的各种大赛是我们学以致用的练兵台,是沟通学界和业界的一个桥梁,是学生适应社会的一个过度。很多企业也愿意借助有活力、有激情的大学生这群智囊团,发现企业品牌或产品成长的创意点。以赛代学的模式是好的,但是我们要有执行以赛代学的勇气和韧性。
[2]《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危机公关事件盘点分析》林景新,赵玉竹/文.
[4]省略/
“名人效应’正是凭借着本身具有的.轮效应、激励效应、暗示效应和弥漫效应等几种心理机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即传播媒介的“消费者”。主要包括书籍、报刊的读者,电视、电影的观念,广播的听众以及‘网络”的“受息者”.受众心理指反映自然界社会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字、声音,图象等信号,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媒介,作用于读者、听众的视听觉器官,从而在人们大脑皮层上引起的高度神经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讲,受众的心理活动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应,而是有选择的、积极的、主动的。
无论何种类型的受众,他们在接触媒介时体现出来的共同心理特征是求新,求真、求美、求奇.
(一)精湛性
(二)平等性
(三)快捷性
(二)扩大舆论宣传的传播范围
总结
关键词: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推拉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2011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和PC出货量的报告称:2011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为1.58亿部,超过了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和平板电脑在内的所有PC的出货量[]。人类的进程在2011年进入了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互联时代。
1基于六度分割理论和“150法则”的社交网络沟通
3结语
[1]刘瑞刚.报告称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PC.it.sohu.com/20120204/n333707929.shtml
[2]李海容.泛媒时代的传播特点.泛媒时代——媒介创新与未来.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