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恐怖作家史蒂芬·金认为,写作是一件孤独而艰难的工作,就好像是乘坐浴缸穿越大西洋,即便他的小说已经在全球卖出超过3.5亿册。
写作,是一项把思想从脑海带至笔端的工作,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变成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铅字,这一过程会耗费不少脑力和体力。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在进行文案写时,创作者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让创作过程变得低效而痛苦。因此,文案创作者不仅需要掌握一系列技巧去管理文字,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管理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把写作变成一项职业化的工作,尽可能减少对着屏幕却敲不出字的尴尬时刻。
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文案创作成功的一半。与其在对着屏幕发呆焦虑上消耗能量,还不如把这些能量投入到习惯的养成中去,阅读能力,就是文案创作者首先需要养成的一大技能。
写作能力的根本在于阅读能力。对于文案创作者而言,阅读应该像呼吸那样自然而持续,并且这种阅读不应是随性的消遣娱乐,而应是一项长期需要坚持的任务。
文案创作者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才能最大程度从阅读中汲取写作所需的养分。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像为文案创作装上了一颗动力强劲的马达,可以让我们以更快的速度,在写作这场长跑中奔向创作的目的地。
比如作家刘心武就提倡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来研读《红楼梦》这一鸿篇巨制。他曾提到书中林黛玉的丫鬟雪雁这一个小配角,她出场不多,台词也不多,当初随主人林黛玉从扬州到来贾府时,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贾母对她的评价是“一团孩子气”,觉得她年岁尚小、单纯幼稚,照顾不好林黛玉,所以贾母才把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紫鹃赐给了林黛玉。
但是行文到了第五十七回时,在描写宝黛恋爱故事中穿插了雪雁的戏份,她和紫娟说起在上房办事时赵姨娘向她借丧服的事,说道:“丧服人人都有,他们去参加丧事怕弄脏了管我借,我就心想,他们能有什么好处到咱们眼前。”
通过这样一段话,展现出雪雁的心境已经从单纯弱小变得深谙人际利害关系,不仅如此,她还编了一段话来回绝赵姨娘:“我的丧服是紫鹃姐姐帮我收着,我跟紫鹃姐姐说,她就要和林姑娘说,林姑娘现在正病着,我就怕误了你们的事,还是找别人去借吧。”
对此,《洛丽塔》艺术的作者纳博科夫也有相似的见解,他认为,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
想想清楚自己的目的,理清自己的需求,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读者,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反过来看看自己最开始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答,这本书才算没有白读。
有效的目的性阅读,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首先看书名和序言
书名包括主标题和副标题,比如《文案基本功:9大爆款文案创作技巧》一书,主标题透露出这本书主要是帮助文案创作者提升写作基本功,副标题展示了书中包含创作出爆款文案的9个技巧。在一本书的序言中,也能获悉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宗旨和角度。读完书的书名和序言后,我们大致能判断出这本书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读物,是不是这个类型的读物中我们需要的那本。
2)其次需要研究书的目录
目录会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出概括性的展示,如果把阅读一本书比作一次旅行的话,目录就好比是一张地图,可以帮助读者看清路径。截取《文案基本功》一书的前三章目录为例:
第1章词汇力:从鱼缸到海洋
1.动词是文案的脊梁
2.名词的精髓在比喻
3.形容词和副词是毒药
4.巧用拟声词和方言
5.文字的韵律和节奏
6.停止谐音和双关,远离四字箴言
7.延伸文字触角,跨界积累词汇
第2章画面力:避开抽象的雷区
1.避开“知识的诅咒”,让文案成为“提词器”
2.画面感能量: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
3.拒绝含混,文案要有透明的质感
4.用观察力提升文案“颗粒度”
第3章故事力:要不要“救猫咪”
1.“救猫咪”思维:让故事活起来
2.洞察有锐度:好故事身上带刺
3.反差设定:卸下平庸的枷锁
4.善用“原型”:拨动受众心理共振
5.“KISS”原则:心智厌倦复杂的信息
6.感官原则:开启想象力的闸门
通常从一本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全书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点,帮助我们判断这本书到底能不能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会犯困,会很难坚持读完一本书,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不想阅读,而是我们没有找到管理自己阅读行为的方法。如果一开始就设立了清晰的目标,并且选对了符合自己需求的书,我们往往更容易将一本书读完读透,并学以致用。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许多人阅读时的一个感受。但付钱购买了一本书并不代表我们真正拥有了这本书,只有当我们读完这本书并从中汲取了有效的信息或知识时,这本书才真正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想做一个主动的读者,就需要采取一些主动的行动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一目标,其中,做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值得坚持的好方法。
总的来说,笔记有三种形式,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
结构笔记(StructuralNote-making)重点在于记录一本书的架构,而不是细节。结构笔记能帮我们从一本厚厚的书中抽出它的“骨架”,帮助我们审视作者写书的脉络以及表达主题的方式及重要观点。这个方法适用于在阅读长篇巨制的作品时使用,能帮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全书的逻辑,不至于读了后面忘掉了前面。
纳博科夫曾在《文学讲稿》中提及,“早在一百年前,福楼拜就在给他情妇的一封信里说过这样的话:谁要能熟读五六本书,就可成为大学问家了。”他十分看重读者的理解领悟能力,并提出了有名的“优秀的读者十大条件”,对读者的自我修养提出了要求,认为优秀的读者应该具备“有想象力、有记性、有一定的艺术感等条件。
对于文案创作者而言,不仅该对“写”提出要求,同样也应该对自己的“读”提出要求,“心灵,脑筋,敏感的脊椎骨,这些才是看书时候真正用得着的东西”,唯有如此,创作时的灵感涌现才不会那么苦苦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