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想象统编版二下语文识字阅读写话
想象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的语文要素之一,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段特点,编排了不同程度的想象要求,这些要求相互关联,不断递进。详见以下表格:
册次
单元/课文
内容:想象
二上
《古诗二首》
读诗句,想画面。
第七单元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下
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第八单元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三上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花的学校》
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第三单元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三下
第一单元
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四上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第四单元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六上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一二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十分活跃。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随着孩子对事物充分感知,丰富表象,再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初步培养抽象思维。这一学段正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启蒙时期。学生可以通过想象,不断丰富对事物的认知,从而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感悟、升华情感。因此,作为一名低年段语文教师,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帮助学生通过想象更好地学习语文。
一、寻觅“想象”,挖掘内在联系
统编版一年级上册中专门安排了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通过《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和《雨点儿》这四篇充满想象的课文,让一年级孩子初步认识和了解想象。
到了二年级,语文教材中就安排有很多需要学生运用想象学习的内容。以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教材为例,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句子,想象画面”;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一册书中有两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均涉及到了“想象”,可见“想象”对于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除了单元语文要素外,还有许多单篇课文中也设有想象的要求。
例如“想象画面,理解悟情”的,有《古诗二首》、《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匹出色的马》、《彩色的梦》。
又如“通过想象,仿写仿说”的,有《找春天》、《祖先的摇篮》、《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语文园地二》和《语文园地八》“字词句运用”。
再如“展开想象,创编故事”的,有《沙滩上的童话》、《语文园地四》“写话”、《蜘蛛开店》、《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此外,二年级的课文也大多选择充满神奇想象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容易激发低年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文。例如二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故事等。
整册语文教材安排从对词句段的想象到对整篇课文展开想象,从想象画面到从中体会情感,再到能用语言描述画面或进行创编,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要求和训练呈现出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态势。
二、激发“想象”,优化语文教学
“想象”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抓手,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桥梁。教师常常需要指导学生借助想象识记生字、理解句意、体会情感、仿写句子、创编故事……而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想象并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一些提示和依托。
(一)识字教学:用想象识字形、记字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我国古代常见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生字也无外乎这四种类型,其中以形声字居多。在教学这些生字时,我们常常会需要用到想象。
1.图文对照,识记字形。一般在教学象形字时,教师往往会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出示古字,通过图文对照,加以想象,记住字形。例如《“贝”的故事》一文中的“贝”字就是通过将贝壳图片和古字与现在汉字“贝”进行对比想象,从而记住字形。
2.创编故事,记住字形。有些生字组成部分比较多,学生记忆存在困难,就可以采取想象编故事或编儿歌的方法,将生字的每个部分用一个故事串联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记忆。例如教学第一课《古诗二首》中的“碧”字时,就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位王先生和一位白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再如教学《彩色的梦》中的“游”时,可以想象成“一个孩子戴着游泳帽,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这既让学生记住了字形,又避免学生将右半部分写成“放”。
3.看图猜想,理解字义。在教学生字时,我们还可以借用想象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羿射九日》一课中“炙热”一词中的“炙”学生不懂。此时就可以出示它的汉字源头,根据图上画的肉和火,想象“炙”的意思即为在火上烤。
(二)阅读教学,借想象品语言、悟情感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开篇第一课就选择了两首浅显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村居》和《咏柳》。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都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同时都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虽同是写春天,同是写柳,但描写的景象和侧重又有所区别,因此课后要求中提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展开想象,笔者采取了以下方式:
1.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想象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与现在的表达是不同的,如果不先明白这些字词的意思,学生无法顺利想象画面。例如《村居》中的“散学”、“纸鸢”;《咏柳》中的“碧玉”、“丝绦”。我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让学生先想象出这些意象,之后再通过朗读诗句,慢慢填充出整个画面。
2.借助插图,丰富想象
通过让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插图,借助插图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事物想象画面,如“草、莺、堤、柳叶、柳条”等等,以这些事物为依托展开想象,让画面更加丰富、立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有一句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示课文图文)请小朋友们一边读句子,一边看课文插图,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请你动笔圈一圈。
生自读,圈景物。
第一句:草、莺
师:看着画面,发挥想象,谁能说说,这句话在讲什么呀?
个别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
第二句(重点交流):柳、春烟
师:有两个小朋友为这句诗配了图画,请你来选一选,哪一幅图最能反映这句诗的意思?为什么?(课件出示两张图,一张有春烟,一张没有,理解春烟。)
第三、四句:儿童、东风、纸鸢
师:看着课文中的图画,想象:孩子们在干什么?他们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
3.联系生活,入情入境
这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场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春天去野外郊游、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然后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画面,说说自己当时眼中的景象和自己的动作、心情,从而将诗歌中的情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到古诗学习之中,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悦之情。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文体,例如学习童话《开满鲜花的小路》时,就可以抓住描写人物心情、动作等词语想象画面;再结合插图丰富想象;最后联系生活,与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再如教学寓言《寓言二则》,根据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成一幅幅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人物心情的变化和最后的结局,从而更好地领悟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写话教学:借想象状事物、讲故事
低年段的写话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看图写话,另一类是根据文字要求写话。而低年段学生的写话多以想象为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是“对写话感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对于以上两种类型的写话,可以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
1.依托问题促想象
如何将简单的图画,转化成连贯、丰富又动人的文字?以部编版二下《语文园地四》的写话为例。
其他图画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不断完善想象: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周围环境如何?事情结果如何?心情怎么样等等。
2.联系生活助想象
没有图画,只有文字要求的写话,往往题干上会有引导学生想象的提示,学生只要能抓住这一提示,再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就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内容。如《彩色的梦》课后练习
题干上要求仿照第2或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写下来。首先就要通过课上朗读、观察发现这两小节的格式和内容。这篇课文是一篇诗歌,所以所写内容要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内容上,第2小节主要是用了排比,写出了不同事物的不同颜色;第3小节则是描述了森林里的不同景物。
格式和内容了解清楚后,接下来就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大自然中那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的颜色或那处风景优美,让你恋恋不舍的地方。通过想象、回忆,描述出来。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地点,激发学生的联想,比如:田野、海边、池塘边、果园、花园……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说过:“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想象也是低年段学生识字、学文、写作的重要武器,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能力。想象力需要从小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想象提供抓手是低年段老师需要努力落实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