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导致的一种急性脑炎。”济南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相锋表示,通常夏季是狂犬病病毒暴露的高峰,“夏天动物容易烦躁,人们穿的衣服也比较薄,容易被抓伤和咬伤。”
“狂犬病病毒不是只有狗才能传播,猫、狗、以及流浪或野生的哺乳动物都能传播狂犬病病毒。”相锋表示,发病的狂犬病动物是传染源,病毒经唾液排出,通过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粘膜而导致感染。
咬伤、抓伤是最常见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发病的动物舔舐口腔、会阴、肛门等粘膜,或者尚未愈合的伤口都可以传播病毒。人在宰杀和剥皮的过程中,伤口或粘膜可能被病毒污染而感染狂犬病。彻底煮熟的动物肉和巴氏消毒过的奶,则不会传播。
自今年5月份成为济南市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以来,济南医院的狂犬病疫苗接种人次几乎都有四五十人,最高峰时一天就有150人次左右前来接种。“粗略估计,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接种两万人次左右。”相锋介绍,“狂犬病患者一旦发病后,几乎100%死亡,还没有有效治疗手段,暴露后,及时处置伤口并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资料,我国几乎全部省份都有过狂犬病报告,最近一次疫情高峰为2007年,全国报告了3300例因狂犬病死亡病例。近年来,我国每年狂犬病例数持续下降,2019年全国共报告276例因狂犬病死亡病例。
当前狂犬病仍然是我国第四大传染病死因,我国因狂犬病死亡人数仅次于艾滋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我国狂犬病病例主要由犬伤所致,其次是猫伤所致;此外个别地区发现野生动物(如獾)传播的狂犬病病例。
轻微伤口立即用肥皂水和自来水冲洗伤口
根据临床表现,狂犬病可以分为“躁狂型”和“麻痹型”,其中,前者最为多见,典型临床表现是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可能会咬人、抓人;后者则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
对于狂犬病的潜伏期,相锋解释通常为1-3个月,1年以上再发病的情况极为罕见。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越早越好。”相锋提醒,我国属于狂犬病高风险地区,被高风险动物(狗、猫;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动物,如狼、狐狸、豺、豹、浣熊等;蝙蝠)致伤后,一律应及时进行暴露后处置。
随后立即到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进行后续伤口处理,及时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孕妇、哺乳期妈妈、儿童、老人都可以接种疫苗。”相锋提醒道。
相锋进一步解释,彻底的清洗伤口可以减少伤口处的病毒,疫苗接种可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从而降低病毒进入周围神经的风险。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则是在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之前,提供被动免疫,中和伤口部位的狂犬病病毒。
被咬伤后,无论数月还是数年就诊都可接种疫苗
对于这种暴露后没能及时处置的情况,相锋表示,对于皮肤被贯穿、破损的皮肤被舔舐或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舔舐,暴露于蝙蝠等这些情况,无论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就医,都可以接种疫苗。
如果在上次狂犬病疫苗接种程序最后一针完成后3个月内(含3个月)再次暴露,不需要再通过注射疫苗加强免疫。但是,超过3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1剂疫苗。
不过,相锋提醒大家,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
疫苗接种不能确保万无一失
接种狂犬病疫苗就能百分百防止狂犬病吗?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发布的狂犬病疫苗文件中表明,在暴露时立即启动处置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
但是,就医延迟、未被观察到的伤口、病毒直接侵袭神经、患者不遵守接种程序以及个体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等其他多种因素可能导致暴露预防处置失败而死亡。
“如果头面部被咬伤,感染病毒量较大,病毒可快速侵犯神经,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在免疫措施生效前就可能发病,导致免疫失败。不过,这种潜伏期短的情况极为罕见。”相锋解释,目前狂犬病死亡主要发生在那些无法获得及时和有效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的人群。
为了预防狂犬病,相锋建议文明养宠物,每年及时定期给家养的狗和猫接种疫苗,不要轻易遗弃;出门遛猫狗要拴绳,减少对他人的伤害。不要殴打、恐吓、激怒宠物,在与宠物互动玩耍的时候,尽量穿长衣长裤,在给宠物剪指甲或洗澡时,要戴厚一点的手套、穿长袖衣服,避免被宠物抓伤或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