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林街、关林庙、关林庙会,哪个名气最大?我小时候对庙堂不感兴趣,倒是喜欢赶关林庙会。那时人们习惯叫“关林会”,简称“会”,“赶会”就是去关林庙会做买卖或闲逛。关林街每月逢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有会。
庙会分布于关林街东西南北各个角落。关林庙门前是关林东街,往西到洛龙路是关林西街,关林庙西围墙外往北是关林北街,南街连通我的老家八里堂村,老家距关林南街不足二里地,去赶会“抬腿就到”。
关林街有啥美食我记不清了,那时真没钱下馆子,但我记得母亲用红薯浆做的浆面条好吃、好卖。母亲赶早做好浆面条,装在盛水用的白铁皮桶里,我和三哥抬到会上,先卖一毛钱一碗,后来卖八分钱一碗,有人中午不回家,买一碗浆面条,吃得津津有味。记得有个人卖五香大绿豆,用两包大绿豆换了一碗浆面条,他夸面好吃,我说“你的大绿豆才香哩”!
我小时候爱去关林供销社。因为商品紧俏,顾客盈门,柜台前总是拥挤不堪。印象中,我有几次好不容易挤进人群,快到柜台跟前又被挤出来,瞅着那些后脊背干着急。有一年麦收后,父亲在会上粜(tiào)了新麦子,把钱装在上衣口袋里,去供销社给孙子买汗衫,当时柜台前也是人挤人。父亲在人群里挤得满头大汗,终于凑近柜台,让售货员取了件汗衫,付钱时才发现口袋里的钱不见了。
供销社西边是关林电影院,那年头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不容易,小孩子们看露天电影的多一些。有一天晚上,我和三哥想混在大人中间溜进电影院,谁知检票员看得太严,我们未能如愿,只好坐在影院门口看热闹。
关林邮电局在电影院西边,因为姥爷和姨、舅远居北京,常与母亲有书信往来,我有时帮母亲收发信件、电报,有机会与邮电局结缘。那时,我最喜欢到邮电局取包裹。我家兄弟姊妹多,生活拮据,远方的亲戚会寄来整包的旧衣服,这些从京城寄来的衣裤,虽说穿旧了,但仍比我们身上的衣服好一些。修一修,改一改,穿出去也很“拽”。
关林西街北面,除了洛阳钢厂、石油一公司家属院、关林粮店,还有关林公社革委会(镇政府)。有一年大年初一,公社组织宣传队在关林街举行文艺汇演,到了中午,老师把我们集中到公社院子里,每人发一盒饼干。我们又饿又冷,一个个狼吞虎咽,噎得直伸脖子,像鸡叨了个枣,咽不下去,却还想吃。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关林街成为我的精神家园,它赐予我温饱,寄托着我太多的希望和美梦。
关林街十字路口西南角有个收购站,像现在的废品回收点。每到春节前两个月,我和同伴们就开始捡废铁、碎铜,卖给收购站,换钱买文具、小人书、鞭炮。那时过年,男孩子特别爱放鞭炮,宁可食无肉,不能缺爆竹。
收购站对门是关林照相馆,那是全公社唯一的国营照相馆。我初中毕业时在那儿照过一寸毕业相,那是我在照相馆照的第一张相片。
如今,关林西街穿过龙门大道向西延伸,过了王城大道,改名关林路。原关林北街和关林庙前旧房拆除,有七条线路的公交车直达这里。关林庙会的会址迁出关林街,成了关林商贸城。关林街变了,变得通畅、亮堂了,老关林街的模样和往事,在我脑海里却依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