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8.23广东
近日,广州市民政局会同广州大学编制了《广州市地名保护录》(第一批),旨在通过对这些老地名、历史地名的挖掘和研究。让广州历史文脉不断传承下去。
列入本名录(第一批)的词条共556个,根据其主要功能和历史特点分为政区区片、云山珠水、名胜古迹、千年商埠、传统村落、红色印记、近代遗迹、老街老巷、交通运输、科教文卫10类。
《广州旧闻》将分批次推送。今天推出“政区区片”地名。
东山区
原广州市辖行政区。位于今越秀区东部,东临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接原越秀区:北临广园路,与白云区相接。
行政区域面积15.83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署前路。
“东山”之名源于明代的东山寺、东山庙,因在旧广州城大东门外曾建有东山庙、东山寺,人们渐次将四周成片岗地称为东山。
明清隶属番禺县鹿步司,辛亥革命后划归广州市。
1916年为广东省城警察厅第13区署东山驻所。
1917年改隶第4区署,设东山区公所。
1951年合并前鉴区等成为大东区,
1952年改称东区。
1961年更名为东山区。
1924年的东山部分地区。
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东山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越秀区。
东山区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现区西界的德政北路已是古任嚣城的近郊。自“辛亥革命”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而东山则是民主革命的摇篮。
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在这里上从革命活动,留下众多历史的声音和光辉的足迹。
区内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共三大会址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如繁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东山区诸多特色。
现为广州市金融商贸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文体气息浓厚、基础教育领先、社会风气良好、人文景观丰厚、信息交通便捷的中心城区。区内党政军首脑机关集中,为广东省的政治、军事中心。
1989年11月2日,重新明确越秀、东山、天河区在小北地段区界的划分。明确东山区与越秀区仍以东濠涌为界、而越秀、东山和天河区以新广九铁路为界。图为1989年东山区(黄色)、越秀区(红色)、荔湾区(棕色)、天河区(绿色)、海珠区(蓝色)的位置关系图。
芳村区
历史地名,原广州市辖行政区。
位于广州中心城区西部,东濒珠江(南航道),与荔湾区西关、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佛山南海区相邻:西与南海盐步、黄岐接壤:北与白云区石井镇隔水相峙。
行政区域面积46.2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芳村大道西2号。
1812年广东省水道图。绿色圈处为今日的芳村。
芳村原称“荒村”,明末清初改名芳村。一说是因为最早来此定居的为方姓一族,故名方村,后因当地遍地种植花木改为芳村;一说是因为南汉时此地曾建有芳村园,故名芳村。
民国初期,芳村分属于番禺县和南海县,后划归广州市。
1949年10月,芳村、崇文两区合并为芳村区。
1954年,芳村区并入河南区和新洛区(今海珠区)。
1960年7月再设芳村区,1962年5月再次并入广州郊区。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芳村区。
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芳村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荔湾区。
芳村花卉之乡,素有“岭南第一花乡”美誉,是“岭南盆景”的发源地,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业、茶叶加工业是区的经济支柱。
1993年的芳村行政图。
萝岗区
位于广州市中部,东与增城区接壤;南与黄埔区相邻;西与白云区、天河区相连;北与从化区相接。
行政区域面积393.22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香雪三路3号。
“萝岗”之名由来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说是因为此处山上生长一种叫“萝”的蔓生植物,亦叫“薛萝”,此山叫“薛萝岗”,后人简称为“萝岗”。
自秦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一直归番禺县管治。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起属番禺县,民国期间属番禺县禺东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称为番禺县五区,后改称七区。1955年10月改称“萝岗区”。
1957年,番禺县撤区建乡,将萝岗区分成萝岗、南岗、黄陂三个大乡。
1958年1月,萝岗区从番禺县划入广州市郊区,改为萝岗公社。
1960年撤销郊区,将广州郊区分成黄埔、芳村、江村三个区,萝岗公社划归黄埔区。
1962年5月,撤销黄埔区,重新成立郊区。1987年1月,广州市郊区改称“白云区”,萝岗公社改为萝岗镇。
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萝岗区。
201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萝岗区,其行政区域并入黄埔区。
萝岗区的农产品有萝岗糯米档荔枝、萝岗橙等,是广州市名优产品。
区经济以广州开发区为主,逐渐形成深层次、多功能、高品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区内有玉岩书院、萝峰山等景点。
玉岩书院。
新滘镇
历史地名,原海珠区辖镇。
位于海珠区东南部,东北与黄埔区、越秀区、天河区相望;南邻番禺区;西接南石头街道。
行政区域面积约6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敦和路71号。
该镇由新滘乡、沥滘乡合并而成,各取一字为名。
1958年8月,原新滘乡和沥滘乡合并成立新滘公社,先后属广州市郊区、河南区芳村区。
1984年改设新区,后划归海珠区。
1986年改设新滘镇。
2001年从该镇析出南洲、琶洲两个街道。
2022年4月,撤销新滘镇,设立华洲、官洲两个街道。
辖内的古海岸遗迹是距今五、六千年前形成地貌,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琶洲塔曾被誉为“羊城八景”之一“琶洲砥柱”。
当地盛产杨桃、荔枝、番石榴等农产品,工业以汽车销售服务产业、物流业、旅游观光业为主,名胜古迹还有何氏宗祠、纶生白公祠等。
1983年,广州市郊新滘公社小学生正在为五保户奶奶送温暖!
珠江华侨农场
历史地名,位于南沙区南部。
东临蕉门水道,南与万顷沙镇接壤,西与横沥镇相连,北濒下横沥水道,总面积51平方千米,辖8个作业区和1个居民委员会,农场场部驻珠江西一路38号。
因该农场位于珠江江畔,是专门安置归国华侨的农场,故名。
前身是20世纪40年代成立的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先后更名为广东省东莞县万顷沙国营农场、广东省万顷沙华侨集体农场、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
1988年从省下放广州市,1989年改称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
1992年加挂“广州市珠江管理区”“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场工商联合公司”牌子。
2003年成建制划入广州南沙开发区。
2008年撤销原建制,成立珠江街道。
全场除龙穴岛和南沙作业区为岛丘形台地外,其余均为河口冲积平原、人工河网地带,共有水田3.4万亩,旱(基)地54亩,鱼塘1150亩。
该农场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先后安置归国难侨5596人;
20世纪六十年代先后有11批共2888名知识青年到农场插队落户(后大部回城);
90年代接收从化黄龙带水库移民544名,为响应和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曾获“全国农垦系统红旗农场”等荣誉称号。
1953年为了安置大量回国的同胞,广东省政府在各地建立华侨农场。图为华侨农场的职工在晒谷场翻晒稻谷。
东山
作为区片名称的东山位于越秀区署前路、龟岗大马路、新河浦一带。
因明、清代此地建有东山庙、东山寺而得名。
民国《番禺县续志·地志·山脉》便有“城东三里曰东山”之说。
清末民初,外国传教士、华侨、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及达官贵人相继来此购地建房,办教堂、教会、学校、医院,建于民国初年的启明路建筑群均为二至三层平顶小楼。
位于新河浦的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多为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春园、简园、逵园和明园。
2006年后划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旧时东山以生活优渥、追求新潮的“东山少爷”而声名远播。
该区片内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曾先后作为原东山区公所、东山区人民政府驻地,也是众多党政军机关驻地。
改革开放后,该区片快速发展成为繁华商业区,有东山百货大楼、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山酒家等商业机构和龟岗商业街、署前路商业街;
有中山大学北校区及多所优质中学名校:还有基督教东山堂、陈树人纪念馆等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代广州东山公安分局。
淘金坑
位于越秀区中部,东临华侨新村,南至白云宾馆,西邻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北靠广九铁路。
原为广州城外一条暴流性山坑,传说古时有人在此坑淘金,故名。
清末民初,此地建有一座法国人和加拿大人联合开办的圣婴院,1951年改名为“反帝育婴院”,1973年兴建白云宾馆时拆除,仅保留一座尖顶塔形建筑(圣母室)。
20世纪80年代以后,该区片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繁华街区,先后建成花园酒店、世贸大厦、友谊商店、文化假日酒店、柏丽广场等大型商贸建筑以及淘金南、淘金北、淘金路等商住小区。
1940年代地图上的淘金坑。
区庄
位于越秀区东部偏北,东至农林下路北端,南至广州市执信中学,西南至执信中学,西至黄花新村,北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此地原为广州城郊岗地,因有区姓族人聚居成村,故名。
1983年在此建成荣获国家科技一等奖的区庄立体交叉工程,周围一带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繁华地段。
20世纪80一90年代,位于区庄立交桥东侧的黄花灯光夜市绵廷几百米,千灯齐放,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区庄立交桥于1983年12月建成,其规划和设计荣获1985年国家城建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太平沙
位于越秀区北京路西侧。宋时珠江北岸大致位于今泰康路一线,北京路西侧,宋朝时候珠江北岸大致位于今天泰康路一带,沿线江中有5块小沙洲,称为五洲。
因珠江不断淤积潮沙,至明代,五洲合并成一个靠近北岸的大沙洲,并有人在此开垦耕作。
清初,“岭南七子”之一的陈恭尹在沙洲上散步,时一农民正在沙洲上建立牌坊,见到陈恭尹后即求其为牌坊题字。
陈在晚霞中眺望珠江远处江面,见水雾轻起,两岸炊烟缭绕,沙洲垂柳静谧,不由念念有词:“太平烟浒,太平烟浒。
于是返回家中,铺开宣纸,手书隶体“太平烟浒”四字,第二天命书童送给农民,太平沙由此得名。
清末时,太平沙并入珠江北岸,成为陆地一部分,现区片内有一条街巷以此为名。
涌出口之间,长期以来因河水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呈中部阔两端窄,东西向延长成对称状态。
曾经,在广州城南的珠江上的“五块沙洲”。
大沙头
位于越秀区白云路以东、二沙头西北面的珠江北岸,沙河、东濠两清初称海心沙,因其形成沙洲早于二沙头,清末改称大沙头。
1911年竣工的广九铁路华段终点站所在地位于此地,旧称广九车站,亦曾以广州东站、广州站为名,直至20世纪70年代前期都是广州市内规模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后拆除。
1917年7月,孙中山在今大沙头三马路、大沙头四马路一带兴建大沙头机场,用于飞行训练;
1920年,在大沙头建广东航空学校,为全国最早的航空学校;
1923年,又在机场附近建造广东飞机制造厂。
20世纪60年代在此兴建大沙头码头,成为广东省内河旅客转运的枢纽,衔接内河沿岸各县市。
80年代末在此兴建全国最早、最大的电器批发零售市场――海印电器市场。
90年代陆续建成海印布料总汇、星之光电器城、盛贤照相器材城。
2000年后改建为大沙头游船码头、海港城以及林则徐纪念公园。
1940年代规划中的大沙头。
新河浦
位于越秀区东山湖公园东面,东至达道路,南靠新河浦涌,西至恤孤院路南端,北至山河后街。
原为清末时珠江淤积而成的一片泥滩地,称为浦。
由于其形成使右波罗水道变窄,大沙头与筑横沙北水道之间形成一条新的水道,故称新河浦涌,附近一带遂由此得名。
民国时期,华侨汲取欧美别墅形式,结合岭南地方建筑特色,在此地投资建设花园式住宅区,多为中西合璧的二、三层庭院式楼房,式样别致。
区片内还有广东省文化馆、家庭杂志社等单位。
上图为1908年广州东山两广浸会孤儿院。
下图为1920年代初广州东山地区。
东较场
位于越秀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南面,东至较场东路,南至云海通津,西至较场西路,北至中山三路。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在此建演武厅,清代为旗兵会操之地和阅兵比武的场所。
因地处广州城大东门外,故名。
1839年夏“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邓延桢在此检阅将士并演习排枪和火箭。
1906年初,广东省大运动会在广州东较场举行,为广东省第一届运动会,图为运动员入场情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体育场。民国时期,全省多届运动会以及北伐军誓师大会、省港罢工群众集会、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庆祝北伐胜利成功大会、庆祝广州解放1周年大会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20世纪50年代改建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1985年,东较场北侧辟为英雄广场。
东较场,曾经的军队练兵的地方。
大东门
位于越秀区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与越秀北路、越秀中路相交处一带。
因地处明、清两代广州城的正东门而得名。
明洪武十二年(1379),永嘉侯朱亮祖奉旨镇守广东,翌年大兴土木,三城合一,内城建城门7座,其中之一称正东门,城墙沿今越秀中路和越秀北路南北向延伸。
1918年,该城门和城墙在辟建马路时拆毁。
现今此处居民稠密、商业兴旺、交通繁忙,附近有广东实验中学、广东省电影公司、广东省文化招待所、广东科技报社等单位,并遗存有晚清至民国时期广州大东门的“东平大押”古当铺建筑。
西方版画中的广州大东门。
大北
位于越秀区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一带,东至越秀山西麓和连新路,南至东风中路、东风西路,西至双井街、医国街,北至流花路。
因明代的广州城大北门而得名。古时此处有象岗,为越秀山的一部分,南越武王赵佗在此建朝汉台,其孙赵昧葬于此。
该门1918年,该门在辟建马路时拆毁。附近有中国大酒店、越秀天安大厦、越秀公园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东科学馆、广州市第二十七中学等单位。
这个大北门的照片是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JohnThomson)摄于1869年。
《广州旧闻》查阅到,1923年的广州民国日报上刊登的关于决定拆掉大北门的决定。所以上文中提到的“1918年拆掉的大北门”的提法值得商榷。
小北
位于越秀区小北路两侧一带,东至南坑西、朱紫寮、登赢路和法政右巷一线,南至东风中路,西至田心前至洪桥街一线,北至环市中路。
原为东涌(东濠)流入城内之处,因明代建有广州城的小北门,故名。
1918年,该门在辟建马路时拆毁,今在越秀公园东门仿建城门一座,并在小北门旧址建有喷水池、石山,种植花卉,俗称“小北花圈”。
所在区片内的越秀公园镇海楼一线仍遗存明城墙遗址,附近有北园酒家和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等单位。
克里兹摄于1858年,当时广州城被英法联军占领不久,图片中的满地瓦砾,是英法联军攻城的炮火造成的。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小北门照片。
北较场
位于越秀区东风东路西段北侧的黄华路一带。
清康熙三十年(1691)在黄华塘(今黄华路)北建设北较场,长420米,宽212米,面积8.93万平方米,供驻军、操练、阅兵之用。
清朝广州将军拜音达礼奉旨照西安例设计制造鸟枪1500支,奏准清廷以北较场作旗兵操演之所。
1921年,第八届省运动会在此举行。
1923年,广州市国民政府市政厅将这一带划入市区,成立警察区署,创办陆军讲习学校,建广东省第一监狱。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叶剑英)驻于北较场四标营盘,后参加“广州起义”。
现己开发为广东省劳改局、广东省公安厅等单位和企业驻地,仅有北较场路、北较场横路等派生地名成为历史印记。
清《驻粤八旗志》上的北较场,位于小北门外。
双门底
位于越秀区北京街道辖内,粤秀书院街附近。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广州城向南扩建后,原为广州城南门的唐代清海军楼成为城内一座孤兀的高楼。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广东经略安抚使方大琮对清海军楼进行大规模改建,改建后“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二丈三尺”,楼下有两个并排的大门,俗称“双门”。
因该楼雄伟壮观,双门高耸,附近店肆、民房均居其下,故这一带俗称“双门底”。
明代,双门楼上安置有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故又称c楼或鼓楼。明、清时,双门底一带成为闹市,尤以书坊、古董市和花市闻名。
清代,双门楼改称拱北楼,其北面称双门底上街,南面称双门底下街。辛亥革命后,双门底上、下街扩建为一条马路,先后称汉民路、永汉路、北京路。
途中的篮圈处就是清海军楼,有一对门,故称双门底。
南关
位于越秀区天字码头周边地段,原为广州城墙外沿珠江一带。
因地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兴建的广州城南门——永清门之南而得名。
南关原为繁盛商业区,尤其是盐商集中之地,亦是富人聚居之地,有较多茶楼,直至今时,夜晚仍有较多大排档和风味小食。
广州未拆城辟路前,市内分为东、南、西、北及大小数门,按区域上分为东关、南关、西关和北门(因北门外是山区,故无北关之名)。
虽同为广州一域,但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富庶贫瘠却有较大区别。
明代名士黄佐曾道:“东村、西俏、南富、北贫”,
意即东关人多数朴实而带有乡村气质;西关人爱好时尚、装门面;南关人多富裕;北门人比较贫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带渐次成为广州中心城区中人文底蕴较为丰厚地段,有天字码头、南关戏院、广府学宫、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旧址、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海山楼遗址、中央银行旧址、无着庵等文物保护单位和景点。
南关的位置。
西门口
位于越秀区与荔湾区交界处,范围包括中山六路、中山七路与人民北路、人民中路相交处一带。
因位于明、清两代广州城的正西门而得名。正西门及城墙在20世纪20年代辟建马路时拆毁,现仅遗留有明代西城门瓮城遗址。
该区片内现有回民饭店、广州市妇婴医院、中华电影院、广州市第九十九中学等单位,附近有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五仙观等名胜古迹。
上图为未拆城墙时候,地图上呈现的西门。下图是西门的愿望图。
赤岗
位于海珠区赤岗街道,东邻艺苑东路,南接艺景路,西达广州大道南,北接滨江东路。
因境内有一红色砂岩山岗,故名。
明代之前己有赤岗之名,目前这一带以住宅区为主,有广州塔、广州塔羊城广场、赤岗塔、赤岗塔公园、赤岗领事馆区等景点和单位。
赤岗塔。
客村
位于海珠区中部,东邻广州大道南,南接敦仁里,西达鹭江西街,北接新港西路。
该区片以居民区为主,最早为村庄之名。
明万历年间(1573-1620),黎氏族人迁此建村并名为客村,亦称“客村大围”,意为客居他乡之意,沿用至今。
今区片内有客村立交桥、丽影商业广场等大型建筑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珠江影业有限公司(原珠江电影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海珠校区)等单位。
1983年的客村。
龙导尾
位于海珠区西北部,东起漱珠涌,南至马涌桥,西至黄家祠郊坛顶,北起同福中路伍家祠,近似三角形。
曾名龙尾道、龙导乡。
南汉年间在此建立一座仿唐代长安京城宫殿,殿前梯级通道形似龙尾下垂,故称龙尾道,清代改称龙导尾,当代居民习称“龙肚尾”。
古代此处为商肆旺地,今仍见明清时多条古巷交织。
小港
位于海珠区江南中街道一带,东邻东晓南路,南接晓港,西达江南大道中,北接基立村。
明朝嘉靖年间(1535),御史何维栢怜惜当地百姓跋涉之苦,在云桂涌上建造一座石桥,所经运输船只在此装卸货物,形成码头,当地百姓给这座桥起名为“小港桥”,又称“云桂桥”,这一带遂称“小港”,沿用至今。
现南部建有晓港公园。
1985年广州大桥通车。
西关
位于荔湾区东北部,东至人民路,南濒珠江,西至荔枝湾,北接龙津路。因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而得名。
此地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
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
明清时期这一带是广州的商贸中心,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
区片内有繁华的上下九步行街,有闻名遐迩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著名的农副产品市场、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
有享誉古今的通商口岸“十三行”,曾是英、法等国租界的沙面岛是当今中国具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
西关还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迩,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传统的西关大屋、骑楼、竹筒屋等,始建于清代,吸取了南欧建筑特色和中国北方满洲式装饰,保留了西关传统建筑风格。
陈氏书院(陈家祠)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人郭沫若曾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大沙头号陆上飞机。
泮塘
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荔湾湖公园以及泮塘五约一带。
唐时由珠江冲积而成陆地,地势低平,河涌纵横,低洼处往往积水为湖沼,多为池塘、洼地,人们在塘边筑基,基上栽种荔枝、龙眼,塘内种植莲藕、菱角等,因所占之处一半为池塘,故称为半塘。
古代称学宫为半宫或半水,为沾文气,清乾隆年间将“半塘”称为“泮塘”。
为唐代郑公堤、南汉昌华苑之故地。因当地池塘多种植慈姑、菱角、莲藕、茭笋、荸荠且质优,被誉为“泮塘五秀”。
1958年起,该地大部分地段被开挖成湖,建成荔湾湖公园。随着市场经济迅猛的发展,昔日农田上已变成住宅小区,泮塘美食也闻名遐迩。
石围塘
位于荔湾区中西部,东由花地河与花地街相隔,南沿葵蓬涌与茶活街隔涌相望,西、南沿活口村、中沃村与南海黄歧、盐步相连,北与黄沙隔江相望,为是广州市西出口交通枢纽之一。
因1922年辟路时,用石头围筑周围池塘,故名石围塘。
后建有石围塘火车站、石围塘轮渡码头,其中石围塘火车站始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广三铁路(广州一一三水)起点。
1988年芳村大道西建成后,此地逐渐城市化,石围塘火车站也退出了客运行列,成为货场,相继建成逸彩庭园、珠江鹅潭丽湾等住宅小区和芳村农产品批发市场、活口汽车客运站等建筑物(群)。
1940年南海县地图上,石围塘地区属于南海(红圈处),芳村的其他地区属于番禺。
如意坊
位于荔湾区西南部,东至黄沙大道,南与黄沙相连,西抵珠江边,北至半塘涌口下街。
清末,此地是珠江边的沙滩,涨潮时成沙岛。
民国初年修筑了堤围,不易遭受洪水危害,故店铺和居民住宅多沿堤两侧建设,渐成坊镇,取名“如意坊”,为事事如意之意。
现有多条以此命名的道路―一如意坊路、如意坊直街、如意坊新街等。
区片内曾有广州火车南站、广州港务局新风作业区和如意坊轮渡码头等交通设施,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改建为住宅区和商业用途建筑。
西堤大新公司屋顶俯视白鹅潭。画面右边是西堤的塔影楼和沙面,左边是河南的洲头咀,远处是芳村。
沙面
位于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原为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现为一椭圆形小岛,因地势平坦,故名,又有中流沙、拾翠洲之称。
自宋至清,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明代,在拾翠洲建华节亭,作为对外通商的码头,成为广州外国商人集结地。
鸦片战争时为城防要地,后沦为英法租界。该地之前原与邻近地段沙基相连,1859-1862年,英、法两国在周边挖掘河涌,使之与珠江北岸隔开。
原英法租界内的领事馆、银行、教堂、洋行、学校、住宅等建筑分别具有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仿哥特式风格、中西合璧风格。岛上规划井然有序,三横五直,加上环岛道路,构成完整的交通系统,以道路划分为大小不等的12个区,建筑物均沿主次道路布置,且在东、北、西3面分别建有东桥、西桥、新西桥与沙基(今六二三路)相通。
1996年,沙面定为文物保护区,富有特色的建筑169栋被列为保护建筑,其中渣打银行旧址、三井洋行旧址、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法国海军办事处旧址、圣公会基督教堂旧址等53栋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白天鹅宾馆、广州国际海员俱乐部、波兰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沙面网球场、沙面游泳场、沙面公园等单位。
五山
位于天河区中部。“五山”得名由来有两说:
一说是因该处有多个小山岗,五山泛指多山:
二是此地周围有五个山岗环绕,中间为盆地,曾有“五马饮泉”之说。
建国前,五山地区是中山大学校区,建国后成为广州高校和科研单位密集地区。
该区片内有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中学等多所院校,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等科研单位。
1952年,全国调整大学院系,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在石牌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区成立。图为1965年的广州石牌大学区。
沙河顶
位于天河区沙河街道一带,东接龙岗路,南临水荫横路,西邻水荫路,北至先烈东路。
该处原是沙河墟旁边的一个山丘,且为沙河墟最高的地方,故名沙河顶,据传清代己有此名。
解放初期,该地为竹林、乱葬岗。
五、六十年代后期,因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到沙河顶安家落户,逐渐形成沙河顶区片。现有广州杂技团、广州歌舞院岭南剧场、广州话剧团艺术中心等单位。
天平架
位于天河区沙东街道一带,东接沙太南路,南邻沙河涌,西临广州大道北,北连广州环城高速。
该处曾有一座山坟,坟前有一个石砌的笔架,寓意墓主为书香门第之家,当地人误认笔架为是天平架,流传至今。
清代已形成村落并有此名,后泛指瘦狗岭西侧一带,现己发展成为沙河禺东西路及城市居民区。
该区片地势平缓,沙河涌由北向南流经此处,因位于广州城区东部出入口,交通便利,逐渐发展成为批发市场集中地。
1930年前后广州东较场鸟瞰图。
东莞庄
位于天河区五山街道一带,东接华南理工大学,南邻粤垦路,西临银河园、银锭塘,北连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
清代已有此名,原为果树庄园,因工人多来自东莞县而得名。
区片内有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等单位。
东莞庄,有一种解释,这个“庄”不是“村庄”的意思,实际它的全称应该是“东莞庄房”。庄房是什么呢?它是暂存死人尸体的地方,也叫“死人旅社”。
岗顶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北丘陵上。
20世纪30年代后有茶寮及小店渐成市集,因市集位于丘顶,当地人称孤丘为“岗”,故名。
该地位于广州市东西向主干道之一中山大道中段,为天河区的东部繁华商业区,有太平洋电脑城、颐高数码广场、展望数码广场、摩登百货、天娱广场以及大华酒店、天河酒店、总统大酒店、地中海大酒店等商业建筑。
1980年代的广州大道,右侧高楼是南方报社,左侧的农田就是未来的珠江新城。
同德围
位于白云区南部。“同德”之名源自《国语·吴语》“今伯父曰:勤力同德”,取同心同德之意,又因此地被视为“围城”,遂名同德围。
清朝到民国时期属南海,20世纪50年代后属广州,西湾路和西槎路贯穿南北。
1990年被广州市政府规划为住房解困区,大量老城区拆迁户被安置于此。
1998年又兴建教师新村,该区片渐成人口稠密居住区。
金沙洲
位于白云区西南部,是广州城西部与佛山南海相接壤处、四面环水的浔峰洲的一部分。
旧时浔峰洲有13乡,1959年,十三乡中的横沙、沙凤划入广州市郊区,属石井管辖,其余大部分区域仍属佛山市南海区。
2002年,横沙、沙凤从石井划出,成立金沙洲街道,因沙凤与横沙两村都带有一个“沙”字,遂合起来命名为“金沙”,所在区域亦命名为“金沙洲”,寄予了人们对新街道繁荣发达的期望。
金沙洲江景优美,古迹璀璨,横跨佛山市南海区与广州市白云区,是广佛同城的最前哨,成为两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82年,广州市图书馆以“星火燎原馆”为馆舍建馆,结束了建国后广州市没有市级图书馆的历史。
三元里
位于白云区西南部,东至机场路,南至广花公路,西至广园西路,北至广园中路北侧。
因明代有三元市而得名,三元是指天、地、人。
有著名古村落三元里村,村北有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以该古庙为主体的三元里平英团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村旁有1950年10月1日建成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
当地居民多以种植蔬菜为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成繁华市区,有白云皮具城、化妆品市场、音像唱片市场等大型商业场所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
1978年的石牌。
鹅掌坦
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南部,石井河与增埗河相交处北侧。
清末时即有此名,因此地由河水冲积而成一片形如鹅掌的沙洲,故名。
在鹅掌坦牌坊内是密集的居民楼,其排列格局、卫生环境、基础设施是典型的城中村。
区片内有鹅掌坦大街、鹅掌坦东街、鹅掌坦西街等道路和群众活动中心鹅掌坦广场。周边商肆林立,当地民俗有土地诞、舞醒狮等。
钟落潭
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镇内。
始建于宋代,因位于流溪河牛角潭边,沿岸生长樟木树,故取名“樟木潭”,历经元、明两代发展,当地形成繁荣的农贸集市,民众生活安乐,“樟木潭”之名字逐渐演变为谐音“钟乐潭”。
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扩圩庆典购大钟一个,以船载沿流溪河逆水运归,船抵牛角潭时,狂风暴雨骤降,将船掀翻,大钟掉落潭中,随即风停浪静,日朗天晴,落水船民亦平安无事。
事后渔民潜入潭中打捞,多次不获,事情传开后,当地民众视为天意,故将圩名改为“钟落潭”,并正式记载于清乾隆、同治两代的番禺县志。
镇内景点有寮案村、帽峰九龙涧、顾福园、周氏宗祠等。
民国版《番禺县续志》中的禺北、禺东、禺南图。
大沙地
位于黄埔区中东部,跨黄埔街道和大沙街,东临乌涌,西靠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荔香路,南接珠江,北至广深铁路。
原为珠江冲积而成的一大片沙地滩涂,故名。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形成村落,后发展成集镇,现为黄埔区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市桥
市桥、石桥二名在明清两代同时并存,从民国起沿用市桥一名。
清代,市桥属沙湾都平康社,为沙湾巡检司驻地。民国时为市桥乡,为第一区署驻地。
解放后,市桥一直是番禺县、市、区政府驻地。此地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向以食品、工艺、服装闻名,群众性传统文化活动比较活跃,是番禺民间艺术飘色的发源地。
1987年,为承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广州在废弃的天河机场上筹建运动场。图为建设之中的天河体育中心。
化龙
位于番禺区东北部。
南宋末,黄粤南从新会来此定居,其子黄龙于村南建龙山寺,自任主持:黄龙故后,乡人传说他“化龙归天”,故名化龙。
清代,分属茭塘都的化龙堡和明经堡,民国时分属深水社乡和岗尾社乡。
1950年初属禺南东区。1956年以来,先后属化龙乡、化龙人民公社、化龙区、化龙镇。
该区片文化底菌深厚,龙门桥、沙路炮台、各类宗祠古建筑等文物古迹云集:飘色、乞巧、龙舟、龙狮、曲艺等民间文化艺术历久不衰。
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飘色)山花奖金奖”“中国飘色文化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
下番禺沥滘卫氏大宗祠。
石楼
位于番禺区境东部。陈氏先祖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来此定居并取此名。
石楼,旧名“石子头”,当地人亦称之为“社头”、“石狮头”,为“石子头”快读讹音而成。
又说因莲花山(旧又称狮子山)有一巨石,酷似狮形,故名“石狮头”,清末雅化称为“石楼”。
清代属茭塘都的大岭堡和圣堂堡。民国时属岗尾社乡。解放时为禺南东区联乡办事处驻地。
1984年成立石楼区。1987年改为石楼镇。
2002年3月,莲花山镇井入石楼镇。
沙湾
位于番禺区境中西部。沙湾曾名本善,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的沙滩之畔的“猪腰岗”,故名“沙湾”。
始建于南宋,之后陆续围海造田,面积不断扩大。明代至清朝,番禺县设沙湾巡检司,简称沙湾司。
清代为沙湾都的本善堡。民国时为沙湾乡。
1950年5月改称第一区,1955年秋称沙湾区。
1957年分为沙湾、榄核两大乡。
1959年为沙湾人民公社。
1984年为沙湾区。
1987年为沙湾镇,1993年改为沙湾街道。
现保存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建筑,其中留耕堂(何氏大宗祠)为番禺地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布局最严谨、规模最宏大的宗祠。
花山
位于花都区东部。
古时此地群山起伏,向为番(禺)、清(远)、从(化)“三不治”之地,朝庭亦无驻军,以致强盗啸聚,绿林自称此地为“花山墩”,后自号“花山寨”,从此“花山”之名远播,后来的“花县”“花都”中的“花”字皆源于此。
此地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较多,具有较深厚的华侨文化。花山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亦有一定的知名度。
狮岭
位于花都区北部,东南部为台地平原,西北部为丘陵地。
清乾隆年间,因此处曾有狮岭圩,故名。
当地农产品有水稻、花生、橙等。改革开放以来,皮革皮具产业逐渐发展成为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有“世界皮具看中国,中国皮具看花都狮岭”的美誉,是世界知名的皮革皮具产业基地。
区片内有芙蓉旅游度假村、盘古王公园、中国皮具文化园等景点。
1969年5月30日,广州市三十二中学在花县花山公社创办农村分校,这是广州地区第一所中学农村分校。
吕田
位于从化区东北部。据当地李氏族谱图记载,宋朝年代该地有吕田庙。
清朝末年,此处称流溪洞,因设过造纸厂,又称纸洞。
民国初年,镇围有一富人与白泥塘村人买了这片土地建圩,因在吕田庙旁边,遂名吕田圩,“吕田”之名由此而来。
先后属北区、六区、吕田乡、吕田人民公社、吕田区、吕田镇。
2004年1月,原东明镇的东联、东坑、五和、坪地4个村和1个居委会划入吕田镇。
区片内有世界上最大的抽水蓄能电厂——广州抽水蓄能水电厂,有广州己知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狮象岩遗址。也是中共从北区(吕田)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三村村)。
街口
位于从化区中南部,旧名“马场团”。
明弘治七年(1494)成为从化县城。
清康熙末年,因城门经常关闭,人们只能集市于东门通济街口,渐成圩集,俗称街口圩,“街口”之名由此而来。
先后属街口公社、街口镇、街口街道。
区片内陆势开阔平坦,风景宜人,著名的云台山、双凤山、风云岭、平顶山环绕四周,清澈的流溪河、小海河、泥塘河三江汇聚文峰塔下,形成三江抱一城的美景。
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古建筑文庙孔圣殿(从化学宫)以及松柏堂、黄氏西溪祖祠等文物。
从化县地图。
荔城
位于增城区东部,东与惠州市博罗县接壤,周边是三江镇、石滩镇、小楼镇、朱村街。
唐末时在此建增城县。
当地因盛产荔枝而得名,是闻名海内外的“挂绿荔枝”母树所在地。
1949年属增城县第一区,先后属增江公社、增江区、荔城镇、荔城街道。
工业以化工、建材、服装等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粮果并种,种养并举。
特产有丝苗米、挂绿荔枝、油榄等。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修建了大型人工湖挂绿湖,增江“一江两岸”风光秀丽,绿道通达四乡,区片内有增城文化广场、雁塔、学宫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