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炭化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馏炭化炉。
背景技术:
我国当前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农业秸秆以及医疗垃圾,目前都是通过燃烧处理,燃烧产生的污染对于环境影响较大,另外一种处理方法是,将秸秆等物质当原材料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制备成生物固体成型燃料;利用生物反应发酵成气体燃料,例如甲烷;化学转化则通过干馏炭化处理提取有用的成分进行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当前物料从进料管进入内炉后容易堆放在内炉底部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干馏炭化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干馏炭化炉,包括:外炉、设置于外炉内的内炉以及位于内炉的下料装置;
其中,所述内炉和外炉之间形成有供燃烧的炉间,物料经由内炉上部连接的进料管落至下料装置上,且物料经干馏后气体从内炉上方连接的出气管排出,所述出气管连接有三通阀并通过进气管与炉间连通,物料经干馏后的固体由内炉下部连接的第二出料管排出至料仓内,所述外炉连接有用于排出炉内固体燃烧物的第一出料管。
进一步地,所述下料装置包括铰接于内炉壁上的载料台、第一弹簧、底部开设有孔洞的料斗以及第二弹簧;
所述载料台有若干个且从上至下分布于内炉壁上,载料台靠近内炉壁一侧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载料台在第一弹簧作用下能防止物料下落,所述料斗位于内炉底并能上下移动,所述料斗通过若干第二弹簧与料斗连接,所述料斗通过连接绳与载料台连接,以使得物料落至料斗上能压下料斗并通过连接绳拉动载料台转动,将载料台上的物料落下。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还包括连接于其上的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载料台包括成对固定于内炉壁的铰接片以及呈楔形的台体,所述台体铰接至成对固定的铰接片之间,使得在第一弹簧作用下台体上表面能处于水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料斗底部第二弹簧数量有三个且料斗与内炉底部形状匹配。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炭化炉能够提出了一种科学、环保的干馏方案,内炉中的物料通过高温干馏方式裂解后分成固态和气态排出,避免了传统的处理对环境的危害;本实用新型内炉中安装设计下料装置,使得物料经由进料管落至内炉中,会分布于下料装置的载料台上,而后部分落在料斗内,这样增加了物料与内炉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加了物料的受热的面积,提高了物料分解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41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外炉1、第一出料管11、内炉2、进料管21、阀门22、出气管23、三通阀24、进气管25、第二出料管26、物料27、炉间3、载料台41、台体411、铰接片412、第一弹簧42、料斗43、第二弹簧44、连接绳45、料仓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现有技术中,在炭化炉炉间3点火前期,使用等离子技术进行点火,等离子技术点火避免了手动点火的缺陷,之后炉间3内部的可燃物体即可燃烧对内炉2进行加热,而后使用下述的出气管23的可燃性气体燃烧对内炉2持续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干馏炭化炉,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外炉1、设置于外炉1内的内炉2以及位于内炉2的下料装置,内炉2中用于盛装待分解的物料27,内炉2形状与外炉1内部形状相近,内炉2和外炉1之间形成有燃烧的炉间3,炉间3燃烧后即可加热内炉2的物料27。外炉1为多层结构,其外部为一层隔热层,内部为保温层,使得外炉1外部温度不会过高,并且具有保温的作用;其中,所述内炉2和外炉1之间形成有供燃烧的炉间3,物料27经由内炉2上部连接的进料管21落至下料装置上,物料27落在下料装置上而不直接落在内炉2底,使得物料27下落后较为分散,增加了物料27受热的面积使得物料27分解更快。
物料27经干馏后气体成分可以从内炉2上方连接的出气管23排出并收集起来,出气管23连接有三通阀24并通过进气管25与炉间3连通,这样打开三通阀24时可以将内炉2排出的可燃性气体通过出气管23通入炉间3中,进行燃烧加热,而不用从外部向炉间3中通入可燃性气体,物料27经干馏后的固体由内炉2下部连接的第二出料管26排出至料仓5内,成分为炭等可利用的物质,所述外炉1连接有用于排出炉内固体燃烧物的第一出料管11,第一出料管11用于排出炉间3内燃烧后的物质。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管21还包括连接于其上的阀门22,阀门22用于控制物料27从进料管21进入内炉2中,同时第一出料管11和第二出料管26均安装有阀门22。
进一步地,所述载料台41包括成对固定于内炉2壁的铰接片412以及呈楔形的台体411,所述台体411铰接至成对固定的铰接片412之间,使得在第一弹簧42作用下台体411上表面能处于水平状态;此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载料台41实现的方法,为了载料台41能够更好的承载物料27,将台体411设计为从侧门看上去呈楔形形状,而连接绳45可连接在楔形台体411的靠近料斗43的一角,同时此角连接有第一弹簧42,使得台体411上侧面能够和内炉2壁呈锐角。
进一步地,所述料斗43底部第二弹簧数量有三个且料斗43与内炉2底部形状匹配,料斗43底部的弹簧数量为三个,相邻两夹角为120°,能保证料斗43平衡,同时减少炭化炉整体的重量,节省成本。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