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常识汇总十篇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老年患者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60~83岁,平均(70.5±3.9)岁。脑卒中82例,伴有高血压80例,骨质疏松74例,高脂血症31例,冠心病30例,糖尿病28例。纳入标准:年龄≥60者,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老年病(如冠心病)者。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①入院时行基础护理,按照常规护理路径,据患者病情,结合医嘱制定护理方案,给予治疗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②管理方法:遵照日常医院护理管理,由护理部统一安排工作,执行常规查房、消毒、基护、轮班。

1.5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结果

2.2安全事故及患者结局实验组安全事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五常法"起源于日本,原为企业改善生产环境方法,本次研究应用于老年病护理中,注重安全管理,有效的减少的了危险因素,抑制安全事故发生,进而提升患者治疗及康复水平,抑制不良结局[3]。但值得注意的是"五常法"对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五常法"大大的增加的了工作量,且高标准、高要求加大了工作压力,医院应酌情考虑实施。

参考文献: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132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心血管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48%)、PR间期(0.154±0.002)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908.16±85.62)、QRS波时限(0.072±0.005)s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在护理老年性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时,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关键词]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干预

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病、高发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大汗、呼吸急促等,如若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可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转归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该文2011年4月—2013年5月间选择66例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将其送进监护病房,并实施常规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床旁设置心脏除颤仪,备好急救所需药品,以应对突况。嘱患者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①疾病护理: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1~2L/min,低流量氧气可刺激患者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的现象,减轻疼痛程度。并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以控制心律失常发作,保证心肌血压供应,减少心肌梗死面积。24h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做好心脏除颤、气管插管准备[3]。

②心理护理: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常发生心前区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患者常有濒死感。加上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与家属隔离,患者常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加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告之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并不可怕,经过治疗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讲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可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③饮食指导:老年性冠心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提供优质蛋白,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进食不可过饱,少吃多餐,以免因过饱诱发心律失常[4]。急性期患者应暂禁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2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析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参照1979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疗效标准[6],分为显效:患者疼痛、心悸胸闷症状消失,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3个等级。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60例,好转5例,治疗有效率(98.4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室性心律发生次数等比较

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908.16±85.62),对照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1104.12±12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QRS波时限(0.072±0.005)s明显低于对照组,PR间期(0.154±0.002)s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张敏娟[8]选择142例病例展开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给予合理作息、药物是、心电监护、心理护理等干预手段,报道疗效优良率为82.92%(61/71),指出综合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中的积极临床价值。该文以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与张敏娟相比强调了饮食干预的措施,在疗效评价指标上,从痊愈、好转、死亡来评价,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98.48%(65/66)明显高于张敏娟所报道的82.92%,提示饮食护理干预有促进治疗效果的作用。这也与赵小峰[9]提出对冠心病患者加强饮食指导的观点相一致。

陈红丹[10]在分析老年冠心病瘵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时指出,年龄>70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清心肌酶谱异常等均为老年冠心病病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疾病护理,加强心律失常心电监护,以及加强基础性的护理工作。周亚涛[11]撰文指出: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死率高达30%~50%,而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的关键,治疗是基础,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障。该研究表明,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室性心律发生次数。进一步从心电图数据分析,观察组QRS波时限、PR间期等指标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发生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3):2080-2080.

[2]陈国伟,顾菊康,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20-421.

[3]范玉兰,余全珍,张玉芬.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07-108.

[4]Zeghichi-HamriS,deLorgerilM,SalenP,etal.Protectiveeffectofdietaryn-3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onmyocardialresistanceto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rats[J].NutrRes,2010,30(12):849-847.

[5]胡红达.综合护理干预对伴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84-86.

[6]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05-216.

[7]蒙建泓,黄庆文.通心络胶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69例[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02-303.

[8]张敏娟.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营养保健,2012(9):3333-3334.

[9]赵小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大家健康,2013(12下旬刊):249-250.

1原因

老年人由于全身各脏器的退行性改变,肠道功能低下,肠道的消化、吸收、分泌、顺逆蠕动等功能出现紊乱,一般成年人能消化的食物在老年人的胃肠内可能不易消化。这些未完全消化的团块成年人可顺利排出,老年人则可能排不出,而因堵塞肠腔,导致肠梗阻。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减少,加之肠蠕动无力,又有习惯性便秘,食物残渣聚集成粪块也可引起肠梗阻,此外,老年人如伴有其它疾病,使胃肠道的分泌蠕动进一步降低,也是诱发食物性肠梗阻的因素。

2危害

应激心理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的影响极大,由于心理失衡-行为消极-心身防御机能低下-疾病加重。

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这些都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不良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展极易形成负面影响。这类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感、多疑、焦虑、紧张、忧虑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控制过程失调,血管收缩中枢兴奋灶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观察心律失常患者在紧张的心理因素下易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为此,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整体医学、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措施

控制应激心理因素,在护理方面要求做到:①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铺整洁、松软、舒适,安静、无噪音。②医护人员仪表端庄,衣帽整洁,行为举止大方得体。③及时向患者及亲属详细介绍医院内环境及病房的各种护理设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④护士应主动、热情、友好地介绍自己,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拉近护患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应耐心细致,动作轻柔。⑤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⑥对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倍加细心,服务周到,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⑦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该病的健康教育,使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并能充分掌握疾病恢复期如何进行自主的科学锻炼,从而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

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1]。

提高患者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不要过度兴奋,激动或发怒。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及各种不良刺激。音乐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调节作用,要鼓励患者多听音乐,陶冶情操。

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扩展知识领域,才能适应患者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1

NursingSatisfactionanditsInfluencingFactorsoftheElderlyinChangchun

LIUYin

(ChangchunMedicalCollege,Changchun,Jilin130031)

AbstractInourcountryaswellastheincreasingimprovementofthepeoplelifeandeconomiclevels,populationagingproblemisincreasinglyserious,atpresentourcountryistheworld'smostpopulouscountryintheelderly.Andrapiddevelopmenthasenteredintoanagingpopulationstage,predicts2050seniorswillmakeupmorethan30%ofthetotalnumberof[1],payattentiontotheelderlyisconcernedabouttheirfuture.Lifesatisfactionisanimportantpsychosocialvariables,youcandirectlyreflectthematerialandspirituallifeintheelderly,nursinghomefortheelderlylifesatisfactionintheelderlyanditsinfluencefactorsarebrieflydiscussed,Changchun,inordertoimprovetheelderlycarelevelsprovideareferencebasis.

Keywordsoldpeople;Lifesatisfaction;influencingfactors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4年1月至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春市两所老人院的413名老年人发放标准化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均为已在老年护理院居住两年以上,愿意参加此项研究,口齿清晰、回答问题无障碍,年龄大于60周岁的老年人,收回有效问卷397份,有效回收率是96.1%。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老年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量表两部分组成。(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经济水平和居住形式。(2)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量表(中文版)②由范肖冬等人1981年修订,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库伦巴赫系数为0.798,共20个题目,其中正向题目12个,负向题目8个。每题的选项为同意、不回答或不清楚、不正确三项,正向题目的计分方式依次是2分、1分、0分,负向题目计分方式反之。总分40分,总分越高说明其生活满意度越高。

1.3统计学分析

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统计描述和多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2.1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现状

调查发现长春市老年护理院的老人生活满意度最高分是39分,最低分12分,平均得分(23.16?.24);其中224人总分大于20分,占总人数的43.7%。与其他城市相比,云南省个旧市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是(22.60?.63),③吉林市社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是(22.94?.65),④可见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且有一定的普遍性。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经济水平、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和居住形式等因素均可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详见表1。

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不仅是他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自我感受,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体现;尤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子女照顾老人的精力有限。调查发现年龄越大,生活满意度越低,这与毛富强⑤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的生理功能、耐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很容易因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小事而烦恼、抱怨。调查的397名老人中,有106人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自理,并能够坚持参与护理院组织的广场舞、太极拳等锻炼,这些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26.05?.21)最高,建议老年人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度的制定锻炼计划,戴群等人调查发现集体形式的锻炼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提高其生活掌控感,提升生活满意度。⑥

较好的经济条件不仅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物质保障,对心理健康水平也会产生影响效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水平都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指数的最直接原因。⑨经济收入越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越高(P

4小结

注释

①冯利芳.关爱空巢老人[J].青春期健康,2010.1(6):8-9.

②汤倩,葛明贵.芜湖市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4.3(28):183-189.

③杨芳,何小丽,孙蛟,杨润玉,吕雪,等.云南省个旧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5(26):462-464.

④杜瑞红,董莉萍.吉林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262-264.

⑤毛富强,李振涛,候洁,宋振强,等.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0.4(6):413-416.

⑥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67-72.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如图1所示),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所有的OECD国家老年人口都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欧洲国家,独居情况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麦甚至达到了45%②。根据OECD官网预测,2050年OECD国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由2010年的4%增长到10%以上,超过6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在长期福利服务支出方面,2010年OECD国家的GDP的1.56%专门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如果将私人支出考虑在内,那么这一比例将提高0.67%,而且比重随着老年人增多还在不断增加③。总的来看,失能、高龄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严重制约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缓解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造成的巨大压力,降低护理服务低成本,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护理服务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各国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总的来看,主要OECD国家的老年人护理服务制度经历了“去机构化”的历程,并正在“走向社区和家庭之间权衡,以便形成最优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会成本为老年人提供最优质的照料服务”④。

1.去机构化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主要实行的是机构养老,“院舍化”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现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反思。“去院舍化”运动主张老年人应该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区,从而接受更好的养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去机构化”的呼声和行动开始席卷英国的养老服务事业,社区照护在实践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区照护”(careincommunity)(Bayley,1973)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选择⑤。在美国,1957年制定的《社区精神保健法》正式拉开了美国去机构化政策的帷幕。无论障碍的种类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医院及大型机构中接受不适当服务的保护对象转移到社区,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各种精神、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精神保健成为普遍方式⑥。在北欧,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社区养老,社区照护服务的功能和范围都开始不断扩大,例如丹麦成为了第一个社区护理服务的比例超过机构服务的国家,瑞典的居家照护服务供给数量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峰值。

2.就地养老

就地养老(aginginplace)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涵盖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这种养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区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在日本,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因此就地养老侧重于以家庭为依托,社区主要提供服务设施和人力,帮助家庭护理、康复、保健一体化。例如,日本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帮助就地养老,日本2005年修订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规定,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实现就地养老,包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顾服务小团体客户和小规模住宅护理设施等社区养老服务被引入LTCI程序{7}。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因此老年人虽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区来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3.由社区照护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福利危机,“在社区照护”开始转向“由社区照护”(carebycommunity)。政府开始引进社会资金,人们可以从私人和志愿部门购买老年人照护服务,政府不直接承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护场所开始转战到家庭之中。社区照护已经成为一种应对危机、节省照护支出、应对照护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最终演变成家庭照护{8}。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开始在很多国家推广开来。回归家庭和社区,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减轻政府的责任,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多元化的主体开始正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二、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经验

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在加强多元主体交流和协作,整合正式护理资源和非正式护理资源,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通过立法引导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回流社区

2.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水平

(1)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水平的提高

(2)社区“医养结合”水平的提高

3.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督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质量

(1)社区护理的标准化建设

(2)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督

三、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启示

结合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就是要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综合化、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化护理服务体系的特点是“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性、群众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协同性作用。它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养老服务问题”{15}。

1.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护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护理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钱紧”、“人少”、“资源少”三个方面,随着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存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最急迫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弥补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历史欠账,实现“应护尽护”。

(1)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综合化、多层次护理服务内容体系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2.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医护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医疗护理和社会照护资源

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供给的多元性、多层次性,老年人在社区照护既需要提供做饭、换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务,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偏低,社区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专业的医疗护理则不得不去医院和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不仅增加了护理的成本,更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对来说,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由于部门分割以及各类型机构在价值观、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无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就是要整合医院、护理机构的功能,解决医疗体制和护理体制的分离问题,需要加强卫生部门的功能整合,打破传统的利益束缚。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医疗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医院建立与医疗部门整合的服务体系,例如建立医生和专业护士定期、定点进入社区的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定期交流。其次,应当整合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衔接机制,医院在急性护理完成后的长期护理服务需要社区和医院共同承担。

(2)以社区为平台的“一站式”护理服务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中老年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渝东南北两翼随机各抽取两个区县。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6份,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0~40岁82名,41~50岁109名,51~60岁62名,60岁以上108名。性别:男155名,女206名;居住地区:城镇262名,农村99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3名,初中109名,高中/中专86名,大专/本科及以上63名;工作状况:在职139名,内退8名,退休79名,其他135名;职业: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81名,企业单位职工102名,自谋职业51名,无业(待业)26名,务农70名,其他31名;居住类型:一人户21名,二人户53名,三人户124名,四人户及以上163名。

(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方面,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审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主要为频率描述。

二、研究结果

(一)购买意愿

1.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整体状况

在361份总体样本中,100人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28%;143人选择依情况而定,占总人数的39%;其余的118人不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33%。

2.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的具体分布情况

(1)各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2)各文化程度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越大。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群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分别占38.10%、33.72%,均超过1/3。这体现良好的教育使高文化人群更容易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必要性,从而提升了他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接受程度。

(3)各工作状况及职业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不同工作状况中在职人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最大,占37.41%。其中,自谋职业者、企业单位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有需求的人数比例各为37.25%、28.43%、35.80%。这从侧面反映出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关系。在职人员有稳定的收入也就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购买的意愿,而对于收入不稳定的人群则无能为力。因此,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投入,才能尽可能满足各个阶层、工作状况及职业的人群的需要。

(二)购买能力

通过调查得知,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000~4000元和4000元及以上的人群中,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比例较大,分别达到45.16%与43.33%。同意自己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更大,达到该类人群的66%。由此可得高收入人群与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更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重庆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32.4元,消费性支出13335元,医疗保健982.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276.7元,消费性支出3624.6元,医疗保健242.6元。可见重庆居民的卫生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可见购买能力较低导致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选择适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关键。

三、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知,重庆市面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仅1/3的调查对象有意愿购买,1/3不愿意购买,其余处于徘徊阶段。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工作状况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乏

(二)长期护理保险宣传的不足

对保险产品的选择,影响人们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是对保险及其价值的认识。通过需求现状分析,发现大部分本应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人群都处于不愿意或不确定状态。这种有效需求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长期护理保险价值的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有长期护理保险,致使人们并未想过通过保险这种形式降低疾病风险,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社会认知度,是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的必经之路。

(三)支付能力不足

在重庆市中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能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家庭,越有能力负担保费,其购买需求也就越大。这反映出只有在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而重庆市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一方面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费用负担与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关键。

四、长期护理保险构建政策建议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类型的选择

由于老年医疗保障产品的提供具有准公共品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一部分。具体方式可参考国际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普遍采用的形式,并结合重庆市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探讨。目前国际上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用的制度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二是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三是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四是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

(二)承保范围及保障水平

(三)拓宽筹资渠道

(四)加强社会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

增加公众对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了解与认知,使人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对改善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更多人接受长期护理保险。为使人们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重要性,必须将宣传落实到个人与家庭。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不同职业方向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年人,可以采取较专业的宣传方式,着重介绍保险产品本身;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可以采取较易理解的宣传方式,着重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功能等。

五、讨论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历史原因,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较城市老年人而言,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更为突出。随着重庆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设计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是难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带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在保障范围及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城乡差异和社会公平,力求使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资金允许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仅仅是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一小步,需要更深入、多角度的展开。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铭.老年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内一科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窒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均符合WHO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男19例,女11例,年龄65~85岁,其中80岁以上者7例,平均(70.5±10.6)岁。按美国纽约心血管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Ⅲ级10例,Ⅳ级2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按心力衰竭治疗指南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强心甙、硝酸酯类药等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中详细观察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变化。持续心电、血压监护,详细询问心律失常控制情况和可能不良反应的症状。有无乏力、呼吸困难或咳嗽、心悸、晕厥、感觉异常或无力。并在治疗前后监测血压、心率、心律表现以及12导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心律失常变化。

2护理

2.1合理安置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或坐位。患者的衣物、盖被应宽松。以减少憋闷感。吸氧可减轻呼吸困难,氧气应保持一定湿度,对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浓度和流量。合理饮食,老年人胃肠功能差,应少量多餐,尤其注意晚餐不宜过饱,避免夜间发生左心功能不全。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高脂肪、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用力加重心力衰竭和诱发心律失常。另外,避免情绪激动、过劳,均能防止加重心肌耗氧量,诱发心律失常。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在Ⅲ级和Ⅳ级者,须严格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并加强皮肤护理,同时协助翻身、排便及做好下肢护理等。以预防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待心力衰竭纠正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2心电监护

2.2.1心电监护内容选用带除颤器的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监护,电极片应避开心脏听诊区、心电图胸前导联的位置以及电除颤部位。要求护士应熟悉监护仪的各种性能,在心电监护中能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并及时做好记录,必要时心电图检查。注意应在监护仪上设定心率报警范围,以便在严重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时及时报警,当发生频发、多源、多型、成对、连发或呈Ron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常为高危心律失常的先兆。护士要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变化,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2.2.2心电监护中常见的问题(1)心电监护与心电图描记相结合。由于电极接触不良及干扰,患者改变,选择无过滤监护模式,心电监护显示心率不准确或误以为心律失常;或由于患者活动、电极接触不良、仪器的抗干扰功能下降,出现难以识别的紊乱图像时,可以作十二导联心电图对照。(2)如示波出现的干扰波与室颤非常相似,应去看患者神志与实际情况。(3)仪器感知功能不良:当心电图T波较高时,仪器会把T波感知成R波,显示的心率比实际心率高出一倍;当R波电压高低不一时,仪器有时只感知电压高的R波,显示出来的心率低于实际心率;当低电压时,仪器有时不能感知,误为停搏报警,应调整波幅。(4)血压数值的高低与测量的部位、袖带的松紧度及有关,对持续血压监测的患者,护理人员往往会忽视这些问题。

2.3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除心电监护外,还应严密监测意识、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注意患者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等,记录24h出入量。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多不典型,有时甚至无任何症状而突然发病,夜间应加强巡视,因左心衰竭多在夜间发生呼吸困难。对意识障碍、疲乏无力和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者要高度警惕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以防病情恶化,并详细记录。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尿少、烦躁不安、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变小等表现,预防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

2.4药物治疗的护理注意用药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多为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通道常规用药,另一条给予抗心律失常等特殊药物,静脉滴注药物时尽量用输液泵调节速度。

2.4.2其它心力衰竭药物的护理关于洋地黄类制剂,老年人对该类药物耐受性差,且要掌握个体特点及耐药差异情况。注意脉率及节律的改变。同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黄视、乏力等毒性反应,如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暂时停止用药。应用利尿剂应准确记录患者出入液量。并注意患者有无力、精神萎靡、嗜睡、表情淡漠、抽搐、腹胀等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应用血管扩张剂时,须注意有无头痛、心悸、低血压等,给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滴速及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

2.5心理护理向患者简要介绍本病的救治措施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医护人员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技术熟练、忙而不乱,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感。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以减少误解。必要时可以留亲属陪伴患者。老年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易因病情严重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会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进一步限制心室充盈,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机体缺氧状况加重。需要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随时沟通和交流病情,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另外,老年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具有自尊心强的特点,在向患者介绍有关心脏病的知识时,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并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老人,采取不同的说服引导,从老人的兴趣点入手,解除其心理负担。设法消除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死亡率较高,在临床系统治疗后预后效果不佳,大部分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处于结肠癌的进展期,在施行手术根治术之前已经存在转移或复发的情况[1]。随着近些年结肠癌发病率不断提高,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已经处于中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近些年对于结肠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2]。并且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十分重要,做好正确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对结肠癌手术老年患者施行询证护理的具体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开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普外科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90例,患者经腹部超声、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癌,无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无肠梗阻表现。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536岁,手术切除部位左半结肠19例、右半结肠21例、横结肠5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41岁,手术切除部位左半结肠20例、右半结肠22例,横结肠3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手术切除部位等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手术前帮助患者禁食、灌肠、导尿,在手术后对患者施行胃肠减压、营养护理、抗生素预防、引流管护理等措施。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9%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THE END
1.老人洗澡要注意什么老人洗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洗澡水温应控制在37℃~38℃之间,不宜太热或太冷,以免引起血管痉挛及其他伤害。 二、老人洗澡时,最好有人在旁边协助,以便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 三、老人洗澡时,不宜把头全部浸入水中,以免洗头时太挤压比较硬的头发,引起头痛等症状。 https://www.rxys.com/jkys/29995.html
2.老年营养降知识20220725不少老年人牙齿缺损,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减弱,容易出现食欲下降和早饱现象,造成食物摄入量不足和营养素缺乏,因此老年人膳食更应注意合理设计、精准营养。对于高龄老人和身体虚弱以及体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老人,应特别要注意增加餐次,除三餐外可增加两到三次加餐,保证充足的食物摄入。食量小的老年人,应注意在餐前和餐时...http://www.hnyxh.cn/detail/1551394255338422272
1.老人洗澡不方便?小小帮手有妙招降服务许多失能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非常简单的洗脸、洗手、梳头、洗澡、整理床单位等,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无论子女还是护理员,这都是照顾老人每天要做的工作之一。 传统老人洗澡的注意事项 1、要保持40度左右的水温,否则太热容易使皮脂脱落过多,皮肤更加松弛干燥。 https://www.hnzhy.com/m/NewsDetail-4946.html
2.超实用的老年人护理技巧,护理员及病者家属必看注意: 给卧床老人翻身时动作要轻柔,一定要把老人抬起再移动位置,每次翻身应仔细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尾椎骨周围可垫气圈或棉垫,必要时还可用支架,以支托盖被,避免局部受压。用浓度50%的酒精按摩尾椎部位皮肤,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洗澡护理 ...http://news.fengone.com/j/20200115/609142.html
3.关于老年人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4)并发症、意外事件的预防及护理: 加强晨晚间护理、加强安全防范。如外出活动要有人陪伴,防止地滑跌伤;进食不宜过快,以防哽噎;老年人皮肤干燥角化,洗澡不必过勤,洗澡水温宜在40℃以下,洗澡时间不宜超过30min;大小便宜用坐位,防止久蹲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对用降压药的老人,变换体位时动作要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https://dlglyhy.com/h-nd-182.html
4.老年居家养生保健老人出汗较多,皮肤不洁易生疖,要注意清洁皮肤,勤洗澡。注意预防“秋燥”伤人。老年人如不适应秋燥气候,易致肺燥津伤,引起口鼻和皮肤等处干燥、胸满、咳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秋燥”注意通便,饮食应少吃煎炒之物,可多食用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多吃粗粮,药物宜用些润肺生津之品。秋季...https://ltxc.hncu.edu.cn/info/1016/1068.htm
5.老年人低血压的护理护理注意事项饮食禁忌疾病查询老年人低血压一般护理 有低血压老年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无症状低血压由于脑血流无明显减少,多不需要治疗,但应鼓励患者起床散步,避免长期卧床休息或久坐,应当纠正内科疾病,采取增加血容量,改善血循环及增强心脏功能的措施,已有脱水不宜使用利尿剂,应该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避免排便时用力过度。 https://jbk.39.net/lnrdxy/hl/
6.护理老人要注意的问题二、卧床老人的皮肤护理 对长期卧床的.病人进行皮肤护理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洗澡可以使病人的皮肤清洁,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排泄功能,预防皮肤感染和压疮的发生。保持空气湿润度,以及涂沫润唇膏、身体霜可以有效缓解皮肤干燥。长期卧床的病人洗澡时护理人员要注意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神志、肢体活动的变化,防止意外发生。 https://www.yjbys.com/edu/huli/394843.html
7.@优秀的护理员老人日间照料护理各种注意事项请查收维护老人自身形象,预防疾病。晨间护理:治疗前晚间护理:晚饭后目标:老人清洁舒适,预防皮肤感染;促进局部血循环;预防压疮;为老人创造一个安静睡眠的环境;观察了解老人一般情况、心理需求,疾病进展情况,为诊断提供依据。室温:夏季:25— 28 度;冬季:18— 22 度相对湿度:50—60%通风时间:雨后或清晨;冬季:中午每日一次,...https://www.aplid.com/h-nd-142.html
8.老人洗澡的注意事项是什么老人洗澡的注意事项包括调节水温、调控时间、注意防滑、擦干水分、补充水分等,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情况,以免出现异常现象。 1、调节水温:老人洗澡时需要注意水温,保持适宜的温度,水温应控制在37℃左右,避免出现水温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2、调控时间:需要掌握洗澡时间,如果洗澡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身体脱水。 3、注意...https://www.comdeep.com/qa/ndE2q0BZ.html
9.养老护理员基础知识第4章老年人护理方法洗澡 打电话 上下楼梯 户外活动 购物 服药 第2节 老年人护理记录方法 一、填写护理记录的注意事项 要进行认真观察,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入院评估和护理计划要在老年人入院当天及时填写完毕 老年人入院后,每月要进行阶段评估。必要时根据评估情况重新修订护理计划。 http://www.jzdzzx.cn/news/102.html
10.宝宝退烧避免3大误区及护理注意事项此外,从医学专业人士角度来说,感觉孩子发热,前24小时不一定要去医院。但需要注意的是,24小时内孩子有过激的一些行为,比如剧烈的咳嗽,嗜睡、呕吐、腹泻等这些严重的症状时要立即去医院。 宝宝发烧怎么办 家长必知的护理注意事项 儿童生病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宝宝发烧还是会让许多的家长不知所措!这样更不利于...https://www.jy135.com/yuer/xinshenger/415954.html
11.家里有失能老人该怎么洗澡?3.注意事项: 水温40℃左右,须在进食1小时后沐浴,以免影响消化。给老人在家洗澡时,要确保安全、舒适和尊重,同时也要注意老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确保洗澡过程顺利。 通过本文能顺利解决失能老人洗浴难题,适当的洗澡有助于老人血液循环,可舒缓老人烦躁的情绪,解决老年性皮肤瘙痒、皮疹、老人味带来的痛苦和尴尬,并提高失能...http://www.jrjl.net/newsDetail.html?id=50578
12.护理员为老人洗澡,如何不侵犯老人隐私实现规范管理?团体标准来了!“比如,小李今天为顾奶奶进行了足部护理,服务前肯定有准备工作,服务中对足部进行按摩时会有相应的动作和流水声,服务后肯定要对老人关照足部的注意事项,这些声音、动作都能分别通过声纹识别、动态捕捉被采集成数据。”姜依辰介绍,数据被纳入相应的SOP模型后,长宁区医保局后台会自动进行服务内容的匹配,匹配度超过90%,说...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401827
13.护理应急预案护理应急预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减小事故造成的危害,往往需要预先编制好应急预案。那么应急预案应该怎么编制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护理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护理应急预案1 一、防范措施 ...https://www.oh100.com/a/202311/743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