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杭州亚运会上,几只“狗”出足了风头。但这不是真的狗,而是机器狗,也就是四足机器人。
田径铁饼赛场上,机器狗在场内飞奔,身姿矫健,来来回回运送着铁饼。以往每场比赛捡饼员需要跑7000多米,现在,他们只需把铁饼放进机器狗背上的卡槽中,就可以省下大量人力。这也是全球首次在体育赛事中使用机器狗运输比赛器材。
出尽风头的机器狗
人为什么需要机器狗?要解答这个问题,王兴兴有很多话想说。
“一方面,人类本身对猫狗这样的宠物有好感,而机器狗免去了照料吃喝拉撒的麻烦,又能够给予主人陪伴。另一方面,机械本身与生物带来的是两种感受,是一种潮玩,会吸引极客(狂热于技术的人)。”王兴兴说。
2021年,王兴兴的公司推出了第一款伴随仿生机器人,主要适用于外出陪跑、散步、兴趣教育等场景。随着逐年降本增效,伴随仿生机器人价格变得相对亲民,目前售价约1万元。王兴兴透露,这款产品出货量非常不错,而且逐年稳步增长。
试想一下,在马路上,主人牵着一条机器狗,跑步、遛弯,机器狗和真狗偶遇上还大眼瞪小眼地互相打量对方,是不是听起来就很酷?
但王兴兴也坦言,如今四足机器人的消费端口还没有完全打开,主要堵点在于AI能力还达不到要求。“你可以理解成它现在不太像只真狗,太机械了,灵动不够,没有情绪和情感在里面,而且功能也有待丰富。未来我想让机器狗下楼帮我买个东西,他能买回来了,这就比较实用了。”他说。在他看来,四足机器人的硬件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更好看、更好玩、成本更低,但是决定其天花板的一定是AI技术,也就是它能够有多智能,有多像一只真的狗。
“2018年的时候,高性能四足机器人还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落地,我们的客户是英伟达、谷歌和一些海内外高校,大家一起写代码,把软件和技术做得越来越好。”王兴兴说,如今,除了消费端,四足机器人还广泛应用在教育端和行业端中。
简而言之,教育端是指科研院校的教学、科研方面需求。行业端是指将四足机器人应用在农业、工业领域,以及特定的安防巡检、勘测探索、公共救援、医疗防疫陪护等重磅行业中,能够代替人类进行繁重工作,或者进入一些危险场景作业。王兴兴表示,行业端对机器人价格不敏感,但是对功能要求非常高,这非常考验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最新发布的工业四足机器人在综合续航能力、关节性能和运动能力、高负载承载能力以及感知能力上都有不少提升,这让机器狗在电力巡检领域展现优势。
如今当了CEO,王兴兴在面试的时候最喜欢考验应聘者的敏感度,这也是他认为当时促使他做出电驱动四足机器人的原因。“无论你学任何东西,你一定要有很好的敏感度,能很快地把握事件的本质,比如你要做个机器人,就应该很敏锐地发现哪些技术是比较关键的,然后去攻坚这些点。”
2018年,王兴兴和另外几个年轻人研发的第一代电驱动四足机器人正式发售,但他与机器人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更早。
不被看好的科技迷
本科毕业以后,王兴兴打算考研,但由于英语没过关,没能考进浙大,被调剂到了上海大学。
事实上,他很早就意识到,涉及语文、英语这些需要记忆的课,他总是频繁挂科,相比之下,他喜欢动手制作,喜爱绘画,小时候放学总守着电视上的播放的科技纪录片,了解生物知识和医学机器人。
王兴兴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但他直言,在当时的评价体系中,自己年少时很少受到肯定,变得敏感、压抑、甚至有些强迫症。直到进入大学,事情有了变化。大一暑假,王兴兴没回家,而是借老师的实验室琢磨机器人,这一次,他收到的评价是:比我的一些研究生做得还要好。自那以后,王兴兴一头扎进机器人研究里,申报项目、参加比赛,还拿到了不少专利。
2013年,四足机器人的主流技术是液压驱动,但成本非常高。王兴兴认为,可以有更低成本的方案,那就是做电驱动的小型高灵活性的四足机器人,这个想法在当时是很超前的。
一开始没有钱,他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做了电驱动四足机器人的一条腿,效果还不错。后来导师又为他争取到了一笔经费。2015年,本应硕士毕业的王兴兴机器人只做好了一半,一旦毕业,意味着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于是他申请延毕,想把这个机器人完整地做出来。那个夏天,同班同学们纷纷找到了工作,王兴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刚好上海有一个创业大赛,最高奖金20万元。于是他带着他的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XDog,参加了五六次比赛答辩,最终拿了二等奖,8万元奖金。这是王兴兴的第一桶金。
赢得比赛让他非常兴奋,他认为电机驱动四足机器人有商业化前景,是未来的必然方向。比赛中,王兴兴接触了几位投资人,但当时无人看好他的产品,屡屡碰壁。创业的想法只能被短暂地藏起来。后来,他去深圳的大疆工作。也不知道是不是饱含着最后一点期待,王兴兴把XDog的测试视频上传到优酷等视频网站,在做了几个月上班族以后,视频突然火了。
很快,王兴兴和另外两个年轻人一起,在杭州滨江区租了间办公室,房租昂贵,一年也要快10万块。按他的话来说,当时也是“每天996”,开始研发能够用于销售的第一代电驱动四足机器人产品。虽然读书时的XDog上的不少技术可以沿用,但也都需要做迭代升级,工作量不小。几乎快一年,产品才推入市场。王兴兴自己都笑言,当时投资人估计都快绝望了,以为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幸运的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反响不错,接下来,技术不断迭代,销售情况也节节攀升,曾经那个不被看好的年轻人终于和他的机器狗,一起被大家看见了。
属于AI+机器人的未来
如果说,科技圈最先认可了电驱动四足机器人,那么它的正式“破圈”,还要追溯到2021年的春晚。
如果说,舞台上的表演已经足够吸睛,舞台下的“犇犇”竟也意外冲上热搜。“我们的工作人员要领盒饭,量很大,位置也有点远,正好有几台机器人闲置,就让它们去把盒饭拉回来。”没想到就是这样的一则短视频,让网友戏称这是“最强打工牛”,还有人调侃“同牛不同命,其他兄弟穿着喜庆的新衣服在台上表演,它却只能黑不溜秋在这儿送饭”。无论如何,“犇犇”都如此令人喜爱。春晚结束后的2022年,宇树团队又开发了新的跳舞动作,并将这个功能作为标配固定在了产品中。
上了春晚后,四足机器人还参与了虎年元宵晚会以及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的年度冠军赛的赛前表演等。在王兴兴看来,参与大型赛事、活动其实也是展示前沿科技的一种手段,名誉性质更多,代表着机器狗被主流所认可。
AI技术的突飞猛进又为这个行业带来新的可能。
王兴兴对AI和机器人的态度,一直乐观而大胆,比如认为未来AI可以复制意识,人类会拥有机械身外化身。他甚至期待可以自己复制一个自己出来,机器人可以代他处理生活中的各类事务。“坦白说,早几年我对AI的发展进程没有那么乐观。但最近,AI的进步太快了,我预计3—5年内就会发生一个质变。”基于这个判断,王兴兴和同事们今年年初开始投入研发人形机器人,相比四足机器人,这对AI的需求和要求都高出几个层级。但王兴兴相信,科幻片中有关机器人的场景,终有一天会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因为AI发展的技术点没有什么稀缺性,也不需要在极端物理条件下才能产生,比如人类无法制造出黄金,是因为突破不了这种物理极限。”在他看来,人们总是会用既往的经验来验证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而很难对未来做出一些想象。“可一旦技术突破以后,再回头看,人工智能也会是最普遍的一种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