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成就每一个——2023年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全市推进会”召开。
会上,虹口区大连新村幼儿园园长黄樱、嘉定区嘉一幼儿园园长王珏、徐汇区东安一村幼儿园园长姜岚、金山区松隐幼儿园园长陆军、上海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副园长许翠单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一起,以论坛的形式述说幼儿园如何赢得家长口碑的保育教育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5家幼儿园都是家门口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公办二级幼儿园。
我所在的嘉定区嘉一幼儿园今年刚满一周岁,她是一个“三新”幼儿园——教师新、管理团队新、校舍新。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园长,面对这样一个“三新”幼儿园,内心却是忐忑的。
在建造这个工建配套小区里的幼儿园时,家长见证了整个过程。他们对学校的建筑材料是否安全、空气质量是否达标、园长来自哪里、师资水平如何这些话题,忧心忡忡甚至质疑。
如何建立家长的信任感,并让家长认可我们?我们从新生第一次家访做起,做到“三个一”——
一份礼物。我们精心设计了“嘉一宝宝新生小礼包”,里面有立体的入园通知书、宝宝姓名贴、《我爱幼儿园》图画书、宝贝洗手引水器等等,激发幼儿对园所的好奇,拉近与园所的距离。我们还特别制作了记录幼儿园从打基地到建设落成的动画片“我的幼儿园我的家”,帮助幼儿直观了解幼儿园的建造过程。
一套细则。即:《新生上门家访细则》。我们进行家访的情景模拟,让老师知道一次规范的上门家访应该怎样做。
一套答案。家长对新建园有很多困惑,我们就整理了《新办园答家长N问》。再从家访中征集志愿者,成为家委会成员,参与到幼儿园整个建设、监督过程中,包括空气的检测,包括材料的检测等等,这样家长就慢慢放心了。
首次家访的“三个一”让家长感受到新园的心意和诚意,更让刚出象牙塔的新教师们在家长面前树立起专业形象。一位家长说:“嘉一幼儿园的仪式感是从家访开始的。”我想,家长的话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肯定,我们对家访的重视,把一件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二是期望,期望幼儿园为每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标定它背后的内涵。
嘉一幼儿园是一所只有1年园龄的新园,我们东一幼儿园是一所年近六旬的公建配套老园。
幼儿园里有块“三代人在东一”的墙面:小三班的潘潘小朋友和他的妈妈、外婆的合影吸引了我们。原来外婆、妈妈和宝宝分别是1969年、2003年和2023年就读于东一的校友。
潘潘外婆当年入园时,周边生源都是工人新村的普通劳动者和先进工作者的孩子。为了服务生产劳动照护工人阶级的家长需求,老师们自学理发技能、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经常留下来照顾晚回家的孩子,义务为孩子洗澡、理发,东一当年质朴的办园口号就是“为劳动人民办一所模范幼儿园”。
潘潘妈妈2003年就读东一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小朋友们一起代表幼儿园参加市里的乒乓球比赛,当时幼儿园盛行分科教学,重视知识技能和兴趣培养,开设了诸如舞蹈、轮滑等课程,让家长深感公办幼儿园的高性价比。
外孙潘潘2023年进东一,外婆和妈妈惊喜的发现原来“老破小”的东一校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小园拓展为一园两址三栋楼的规模,低廉的收费却享受着高配置的园所硬件设施,原先老式小区里的这所普普通通的幼儿园已然成为了家长眼中的“宝藏园”、孩子眼中的“冒险园”,幼儿园真正成为了一个“守望每个孩子幸福童年的院子”。
三代人、两代人在东一的家庭在我们东一还有很多,在家长心目中之所有能建立起这样的印象,其实源自建园以来,东一始终追随着学前教育发展改革浪潮的每一次关键点,不断与时俱进满足着每一代家长群体的需求。
有一阵子我在幼儿来园状况监控中发现出勤率偏低,请假的理由大都是“家中有人”。千篇一律的“家中有人”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呢?一则,可能是农村家长觉得来不来幼儿园无所谓;另一种可能就是孩子身体不好感冒咳嗽了。
出勤数据引发了我们的反思:幼儿园有没有能让孩子心心念念的事和人?能不能做到每天给孩子一个期待,吸引他们从“你让我来”变成“我要来”。
我们的保教工作是不是存在漏洞?当孩子午睡露出后背时,我们看到了吗?塞好了吗?在季节转换、传染病高发时期,有没有及时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包括特殊天气下的户外活动有没有像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细心的给予孩子保暖措施?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向往的一个打卡地。与许多老城区幼儿园一样,大连新村幼儿园建筑面积与户外面积较为局促,自2021年起,幼儿园开始进行布局和功能调整,立足幼儿发展,打通教育场景,改造老旧格局。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自然的游戏环境,先做减法——“减”去阻隔幼儿活动动线的灌木林,留下10棵天然去雕饰的参天大树;“减”去区域之间的隔断边界,变单组合空间为多组合空间。再做加法,在原有操场、运动场的功能之外,加上自主游戏场的价值功能;在安全包裹的空间之内,再加多一点野趣。大自然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可以让风吹过,让阳光停留,让幼儿尽兴游戏。我们希望孩子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还给他们一个“童年的院子”。
△图1改造前阻隔幼儿活动动线的灌木林
△图2改造后幼儿可自由进入的户外空间
△图3、图4单组合空间变成多组合空间,增加50%活动室面积
△图5、图6室内外联通的空间
其实我们每个学校正如黄园长所说,要把幼儿园打造成孩子心心念念的童年院子,目前还有一部分幼儿园需要担当起区域重托和使命,在2020年我们东一就尝试在园内创办枫林地区首家学前特教融合班,不仅有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还要招收中重度残疾儿童。如何擦亮徐汇特教的品牌,是我重点考虑的内容。
当时围绕这一命题,我们开展了全园教工大讨论:怎样理解“爱”?怎样对待特殊儿童?教工们从“担心”到“接纳”,从“全纳”到“悦纳”——要把内心的爱和美好传递给每个孩子。
于是,一系列“大树博物馆”活动产生了:给大树编号、制作大树名片、测量大树数据、绘制大树地图……围绕十棵树,我们开发出匹配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活动,有科学探究、肢体运动、环境观察、表达表述等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涉及多个发展领域和各个学科的知识经验。
一天,小鸟的死亡事件引发孩子一场关于“生死问题”的生命讨论,孩子们初步了解生命的过程,尊重和珍惜生命。为了让更多的小鸟有家住,孩子们开始了制作鸟窝。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身边可寻找到的材料,进行鸟窝设计,结合审美加以创造与装饰,并给自己设计的鸟窝取名……这些活动都不是教师预设的,但“大树博物馆”中的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每天都在发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让家长认识到:原来十棵树也能让孩子学习到那么多知识,教育无处不在。
幼儿园有12块“萌娃自留地”,再外面便是大批那大片的农田。本来是有围墙拦隔着的,后来我们把墙拆了。孩子们有了更广阔活动空间,他们在田里跨垄沟、挖蚯蚓,无意间却把农民伯伯种的菜苗都踩坏了。于是就有了农民伯伯怒气冲冲找我“索赔800元”的故事。
于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抓住契机,鼓励幼儿将这件事情绘画记录,通过谈话记录下了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成为幼儿园的课程故事。在真实事件中,孩子们懂得了“珍惜”。
其次,孩子们给伯伯送去稻草人、用真诚的道歉走近了伯伯。一来一去,伯伯与孩子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了。现在,伯伯还会主动邀请孩子们一起“拨红薯”,照顾孩子们的自留地。在这样“冤家”变成“亲家”的过程中,幼儿园赢得了周边的人对我们学前教育的理解,并参与其中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份子。
其实我们也面临家长质疑幼儿园只“玩”不“学”的困扰。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在幼儿园就应该学拼音、学数字、学汉字。我们很想让家长知道,游戏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当中,儿童可以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如何让家长看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如何开展家长工作,让他们信服、支持幼儿园工作并成为教师的同盟?我们的做法是邀请家长到园内实地体验游戏。通过亲身体验,重识游戏的价值,并从情感上接受、认可游戏。
家长们在户外游戏区尝试如孩童般搭积木、造房子、玩滚筒、做装置,尝试在游戏后画出游戏故事、说出游戏体验,他们发现即便是成人,也会遭遇很多的“不太敢”“又错了”“不简单”,嗨到爆汗后的他们感慨道:原来冒险的背后,是孩子们挑战自我的勇气与胆识;原来反复试错的过程,成就着孩子们宝贵的“计划实施—操作验证—反思错误—自我修正”的成长过程;原来游戏中的学习不只有数学、物理等经验的习得,还有工程思维、同伴合作等能力的锻炼;原来这样的学习是隐性的、潜在的,经验是逐步累积的,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自然的、没有压力的。
就这样,我们把家长一点一点地卷入,让他们发现,原来游戏不仅仅是玩玩而已,原来玩中是有学习的,也让家长了解到老师的专业到底是什么,然后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科学育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