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网络、空调、手机还没普及的时代,老无锡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
老无锡冬日里的温暖
屯煤
天刚开始冷的时候,住平房的人家就开始琢磨着屯煤。一般人家都是烧煤球或者蜂窝煤,煤球有的是买的,有的是自己捏的。因为两只手会弄得特别黑,爸妈自然不让孩子碰,但是小孩就是觉得好玩儿,背着爸妈也要弄,为此没少挨骂。
老无锡一定记得巷子里来来往往送煤的板车。印象中的送煤师傅都长一个样,因为每次见都是黑头土脸,完全看不清长的什么模样儿。
蜂窝煤一般不会直接用,而是码在院子里晾几天,等彻底干透了再用。这时候几乎家家户户的墙根儿下都会放着蜂窝煤,屋子里也就放个十来块,方便随时取用。
生炉子
秋风起的时候,老无锡就开始烤炉子。其实想想,那时候真好,冷了咱们就把炉子生起来,整个屋子都暖洋洋的。
邻里之间,茶余饭后没事互相串个门,围坐在炉子旁,扯扯家常,侃侃大山。
炉子不仅仅只能取暖,还承担了烧水热饭的功能,至今也觉得自家炉子烤出来的馒头最好吃,只是那个味道再也没办法找寻......
奶奶做的大棉袄大棉裤
每个孩子小时候一定都穿过出自奶奶姥姥之手的大棉袄大棉裤!里面的棉花可能是买的,也可能是家里淘汰的被子的。而且面儿都特!别!花!哨!老人们都生怕自己家孩子被冻到,所以做的都厚到不行,但是,暖和也是真的。
小时候穿上棉裤,依旧能跑能跳,不像现在,多穿一条秋裤,就觉得自己已经迈不开腿。
军大衣
那些年的冬天,大街上走不出几步就能看到身穿军大衣的人。穿军大衣不仅仅为了保暖,更是能令人陡生一种英武洒脱之气,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臭美”。那时候的军大衣,几乎是所有家庭必备的行头。
条绒棉鞋
那时候的条绒棉鞋绝对可以算是年度最畅销单品,有了它,似乎就已经走在了潮流的最前线。印象中,条绒棉鞋特别不防滑,下雪结冰的日子,是它陪我摔了一跤又一跤。
热水瓶热水袋
儿时睡前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翻开被窝,看到一个汤婆子。那时候的汤婆子,才是最好的暖床伴侣!
再后来有了热水袋。小时候的热水袋很厚但是橡胶的味道特别特别特别重,抱着睡一宿,起床时头总会被熏得很疼。
下澡堂子
家里太冷没法洗澡,妈妈就会带你到澡堂子去,进门就是澡堂子特有的味道,换上拖鞋让水汽蒸蒸,再搓搓泥。听说男子部会有很大的池子可以泡澡,一直很想见识下。
老无锡冬日里的美味
腌咸菜
北方冬天积酸菜,而无锡的冬天要腌咸菜。那时候几乎每家的院子里都会有一个大缸,就为了腌些咸菜让这个冬天不单调。最有意思的是上面的腌菜石,有些人一用就是一辈子。
腌咸菜的基本款就是芥菜疙瘩和雪里蕻,芥菜疙瘩直接切丝凉拌或者和黄豆同炒都好吃。而雪里蕻炒肉末更是顿顿剩不下~
糖醋蒜当然也是少不了,家家都是几罐子几罐子的腌,酸酸甜甜也不辛辣,小时候没少背着我妈当零食偷吃。
冰糖葫芦
“糖葫芦嘞——”,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叫卖声。
走街串巷的小贩,扛着扎满糖葫芦的靶子,后面跟着一群模仿叫卖声的孩子,这是每天喜闻乐见的场景。
手里能攥着一根糖葫芦的孩子直接碾压其他所有人,满满都是自豪感!
糖炒栗子
小时候的糖炒栗子都是靠人力炒出来的,那时候没有机器,一把铁铲一口大铁锅,撑起老无锡糖炒栗子的天!那种浓浓的香甜味儿,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总能见到小孩子缠着父母要买,然后得偿所愿的边走边吃。
崩爆米花
从小看到这种卖爆米花的小摊,我都会绕着走,实在害怕突然作响的那一声“嘭——”。但是“爆炸”过后,玉米的香味就出来了。
长大以后吃过彩色的爆米花,也吃过甜得发腻的爆米花,但是却很少吃到再如那时般的原滋原味。
烘山芋
入冬以后,菜市场、街口、校门口......随处都能“偶遇”到卖烤红薯的人。买上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捧在手心里,一口全是香甜,恨不得把红薯皮一块吃掉。
老无锡冬日里的乐趣
堆雪人打雪仗
冬日里没有比下雪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了,一下雪,不管孩子还是大人,都觉得冬天更加真实了。
打雪仗没被从脖领子往里面灌雪的,都是打了“假雪仗”!那叫一个酸爽!
冰花
无锡冬日里,每家每户的窗户上都会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玻璃窗上的冰花。小孩子都喜欢趴在窗户边,哈着气用手在玻璃上“作画”,手指冻得通红还是乐此不疲。
其实我也知道这些旧时光,终究再也回不去,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