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太多豪言壮语,却把孝亲敬老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中,有人致富不忘家乡老人;有人照顾身边残疾、病患家人达几十年;有人为曾经家中的保姆尽孝……凡人善举,托举起全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爱和温暖。
他们,就是我市孝亲敬老“十佳”模范。
何春艳:
一心为公公婆婆的好媳妇
何春艳,42岁,崇州市崇阳镇人。从24岁起照顾患病的公公至今,同时照顾患病的婆婆。
她的公公,1995年中风偏瘫,何春艳既要在医院照顾老人,又要上班,还要操持家务。后来婆婆又患老年痴呆症,何春艳辞去了自己喜爱的工作,专门在家里照顾两位老人。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公公穿衣,帮婆婆梳头,为家里做饭。
吴应金:
群众称赞的孝子
吴应金,63岁,彭州通济镇人。他母亲付明清患高血压、心脏病已10多年,长期服药。2008年,母亲又患上老年痴呆,连自己的儿子都认不出来。吴应金不嫌脏,不顾累,为老人擦洗身子,端饭送水,洗衣洗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耐心地照料着老妈妈。
吴应金说:“人要有良心,有爱心,要用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用行动关爱妻子。”吴应金的言行,成为当地群众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姜玉碧:
像女儿一样照顾姑妈
姜玉碧,61岁,锦江区柳江街办祝国寺社区人,她的姑妈冯益清,身高不足1米,没有婚嫁,无儿无女,自幼身患侏儒症。后来又患高血压、脑血栓、胃病,生活不能自理。
姜玉碧嫁到冯家后,挑起了照顾姑妈的担子。她像亲生女儿一样侍候姑妈。生活起居,清洁卫生,医疗守护样样细心体贴。她把自己用的新电视机搬到姑妈屋内,她苦口婆心劝姑妈到医院治病,姑妈年老后,她长期同床陪伴老人。姜玉碧用自己的热心和耐心,成就了先天残疾的冯益清幸福的人生。
刘健鸣:
为家里的保姆养老尽孝
刘健鸣,56岁,温江区原邮电局职工。现年94岁的高玉清,50多年前在刘健鸣家做保姆,至今未离开。2006年,高玉清患病右半身瘫痪,生活需要帮助。刘健鸣热情照顾,帮助老人穿衣、梳头、洗澡。并为老人买回助听器和轮椅。推着老人到医院治疗,直到老人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走动。
高玉清20多岁失去丈夫,子女先后夭折,刘健鸣的家就是她生活、养老的港湾。
廖林:
为老人圆梦的有心人
廖林,36岁,邛崃固驿镇人。1999年,他主动担负起供养两位老人的担子。爷爷患病,他连续13年往返成都买药治病。奶奶去世后,他亲自为爷爷介绍一位老伴。
他的企业收入不多,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他先后为灾区组织募捐40多万元的物品,本人捐款10多万元亲自送到灾区受灾老人的手中。他捐款12万元修建镇里的“仁孝讲堂”,还为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的“仁孝广场”捐款40多万元。廖林用自己的行动,圆了当地老人的梦想。
张星琼:
长期尽孝的好女儿
张星琼,50岁,龙泉驿区大面街道洪柳社区人。依照农村风俗,女儿出嫁后,照顾父母一般就由兄弟承担或子女分担。张星琼认为,大姐应为弟弟分忧。她与丈夫商量后,把母亲接回家供养。
1999年母亲不幸患脑溢血后,她白天黑夜地为照顾病母忙碌着。喂饭喂药、洗脸洗身、换尿布、洗衣被、推轮椅……只要天气适宜,她还会把母亲从三楼抱到底楼,到室外观景散心。地铁开通后,她推着轮椅让妈妈坐地铁、逛天府广场。
金乾秀:
把敬老院当家的孝女
金乾秀,73岁,双流县永安镇人。她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于是她把自己的敬老之情献给了需要温暖的孤寡老人。她退休后,主动请缨担任敬老院院长。20多年中,她把敬老院当成自己的家,把敬老院的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真诚相待,尽心服侍。多年来,她不嫌弃,不放弃,先后照顾了12位瘫痪病人。
李兆玉:
敬爱老人的好媳妇
李兆玉,34岁,龙泉驿区十陵镇华川社区人。2008年,公公因脑血栓半身不遂住进医院,又确诊患肺癌晚期,生活不能自理,同时婆婆也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病,行走不便。李兆玉不得不放弃工作,负担起照顾老人和全家五口的家务两副担子。公公住院,她不分昼夜,守候床前,喂饭喂药,翻身擦澡。
她的精心照料,使公公婆婆深受感动,见人就称她是好儿媳。
游里凤:
用10年青春换来老人幸福
游里凤,48岁,高新区合作街道人。2002年,游里凤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她她毅然担负起照顾公婆的责任。
后来,公公、婆婆相继住院,她不得不放弃工作,全身心投入照顾老人。婆婆住院时,她几乎每天都在医院伴护,清晨6点又赶回家照料公公。婆婆病情不稳定时需要经常住院,她耐心细致地服侍,有时实在分不开身,只好请邻居照顾有病的公公。十年过去了,公公和婆婆的身体逐渐好起来。
何炳寅:
照顾岳父岳母的好女婿
何炳寅,63岁,重庆万州区人(现住成都金牛区蜀汉路)。他的岳父85岁,岳母83岁,两位老人年轻时因支援三线建设从重庆到攀枝花工作,身体留下疾病,经常是大病住院小病家养。2002年,老人的儿子和大女儿相继去世,照顾两位老人的重担落在了何炳寅夫妻的身上。为照顾老人,何炳寅的妻子负责家务,他就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