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另两大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内蒙古电力集团(即蒙西电网)今年也无上调居民电价情况(云南今年1月1日起发布过新的销售电价表,但其中主要增加的是居民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电价新规定,而非居民侧的变化),以情况较为复杂的南网广东为例,该省除汕尾自2023年6月1日执行新电价价目表、深圳自2022年2月1日执行新电价价目表外,其他19市自2021年12月1日起执行的电价价目表至今未变(而且,价目表中居民用电的很多细则都是按照2012年试行阶梯电价时制定的标准执行的)。
钛媒体APP还注意到,其实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居民电价上涨的传闻,尤以年初、年中为最。以2023年为例,广东、上海等地也均出现过电价上涨传言。去年年初,网传上海居民电价上涨,引发舆情,“上海网络辟谣”官微为此还发布了上海市发改委的回应,澄清网传消息不实,并表示上海市居民用户继续执行2012年颁布实施的居民目录电价;国网上海公司也表示,并未收到政府部门关于居民电价调整的通知,根据国家规定,居民电价等民生费用调整,都需要提前公示。去年夏初,网上又传出多地居民电价上调的消息,涉及广东、江苏等多个省市,其中提及的6月1日节点、所谓“分段计价”等话术,与今年传言如出一辙,彼时广东电网公司官方辟谣,表示实际情况是6月1日起会针对工商业用户进行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进行调整,而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用电继续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不存在上调。
近两年网传涨电价谣言对比
钛媒体APP也查询了北京市最新的用电电价表,其中分为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和工商业用户用电三大类,其中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用电虽然有阶梯计价、合表用户、农业城区郊区等区分,但各类别均按政策执行相应的固定价格。而工商业用电不仅依据对象不同有电力市场购电、电网公司代理购电、常规代理和1.5倍代理之分,还有“单一制”“两部制”的区别;此外,北京的工商业用电也执行了分时电价,每日高峰时段、平时段、低谷时段的电价都不相同;而且,该类别电价表几乎每月都会调整。
搞改革,不能停
2023年受益于煤炭价格回落、新能源利润凸显等实现盈利大增、扭亏为盈的电力上市公司,也多在年报中提及了电改政策红利带来的机遇,如龙头华能国际(600011.SH)就在年报中提及“政策引导动力煤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国家政策将现行煤电单一制电价调整为两部制电价,燃煤发电企业固定成本可通过容量电价进行疏导”等,但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化改革也意味着更加直接的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华能年报中也同时提及“电力现货市场持续推进,电力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加”“新能源项目受电量交易比例增加、分时政策调整等影响,预计电价将有所下降”。
不过,从上网电价来看,各公司在2022年因燃煤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普遍实现超20%的上涨后,2023年电价则几乎与2022年持平,当时有观点认为这是好事,说明在改革推进后上网电价仍能保持平稳,但也有声音称电力各环节在盈利修复后也会出现改革积极性趋缓的迹象。
再回看用电电价这一领域,其中工商业用电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持续涨价也会引发争议,其中涉及到的监管、需求侧管理、价格形成机制、区域间壁垒等问题也还有待完善。
此外,根据4月末国家能源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研判,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用电负荷将快速增长,内蒙古以及华东、华中、西南、南方区域部分省份都会面临一定的保供压力。局部地区面临电力供应紧张之际,也是再次考验我国电力保供能力、市场化改革效果之时。
5月13日、14日,A股电力板块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西昌电力(600505.SH)、江苏新能(603693.SH)等先后涨停,明星电力(600101.SH)更是录得三连板,不少声音认为这与“电费上涨传言”有关。虽然,所谓“居民电价上调”已被证实为子虚乌有,但如果电改的继续深入,真能让电力企业在更开放的市场中“凭实力说话”,也让新能源上网更加高效顺畅并助力“双碳”,那倒也不枉费这一番“美丽的误会”。(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