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康复工程学》教学大纲Ⅰ、课程概况Ⅱ、课程简介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临床康复工程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工程的方法和手段使伤残者康复,促使其功能恢复,重建或代偿。
对由于脑血管意外和脊髓损伤,以及意外损伤造成的肢体伤残者,借助工程手段是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康复方法。
因此,康复工程在康复医学中占的重要地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康复工程服务的主要手段是提供能帮助残疾人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回归社会、参与社会的产品,即康复工程产品或称残疾人用具。
残疾人用具从残疾人实际康复中提出问题,界定问题,提出设计,进行试制,临床试用,使用效果信息反馈,产品鉴定到批量投产,产品咨询,产品使用指导等,是个系统性工作。
为做好残疾人用具的服务工作需要康复工作者,特别是医生在康复工程技术人员的分工合作。
2.教学组织与方法:强化《临床康复工程学》理论课堂上的知识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的操作、案例分析、病例讨论等掌握矫形器制作方法,树立多动手观念,并将其运用到临床疾病康复治疗的实际工作中,为今后从事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康复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矫形器选择、取模和穿脱的方法,患者残端的评价方法,处理的方法、熟悉假肢、矫形器的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方法、穿戴方法。
3.教学保障:多媒体、模拟教学设备、各种运动康复实验设备及各级医院教学实际操作。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①选用教材:《临床康复工程学》,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康复工程学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舒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康复工程学实训指导》,舒彬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参考书目:康复工程学,刘夕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假肢与矫形器的临床应用,武继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假肢矫形器原理与应用,喻洪流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康复工程与生物机械学,金德文、张济川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创伤康复学,舒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③教学网站:,等等。
Ⅲ、课时分配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Ⅳ、理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概述一、教学要求(一)掌握临床康复工程学的定义与对象,以及辅助器具的定义与ISO9999:2011分类标准。
(二)熟悉康复工程及辅助技术的含义。
(三)了解临床康复工程学的形成与发展,康复工程产品的分类及辅助技术的组成。
二、教学内容(一)掌握临床康复工程的对象及途径,明确临床康复的定义及对象。
(二)康复工程的含义、目的、任务与产品,重点掌握康复工程的含义、辅助器具的定义与ISO9999:2011分类标准。
(三)辅助技术的含义和组成。
重点掌握辅助技术的含义,以及辅助技术装置与医疗器械的关系。
第二部分临床康复工程学基础一、教学要求(一)掌握骨的受力形式与特点,肌肉的力学特性,人体姿势、重心和力线,正常功能下的运动及作用力,步态及其步态分析,病理状态下的运动及作用力,人体坐姿时的受力和运动,下肢假肢设计的生物力学,矫形器设计的生物力学。
(二)熟悉基本力学概念,骨的应力—应变关系,肌肉结构的力学模型,肌肉收缩的类型,关节运动的类型,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人体运动分析常用的基本参数,上肢假肢设计的生物力学,环境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环境控制系统。
(三)了解关节运动的自由度,人体运动链,人——机界面的分析与设计,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人——机系统中机械系统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一般用途辅助器具的技术,特殊用途辅助器具的技术,电子机械操作辅助器具的技术。
二、教学内容(一)生物力学:基本力学概念,肌骨系统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与假肢矫形器设计有关的生物力学,与坐姿系统与坐垫有关的生物力学。
(二)人机工程学:人——机界面,环境控制技术。
第三部分康复评定和治疗设备一、教学要求(一)掌握肌力测试仪的类型,等速肌肉测试仪的测试原理,康复机器人的分类,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功能性电刺激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二)熟悉等速肌力测试仪、步态分析仪的主要检测指标,功能性电刺激的参数选择,虚拟现实技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平衡仪、肺功能仪、物理因子治疗设备的原理与结构,康复训练器械的分类及结构组成,康复机器人的结构与临床应用。
二、教学内容(一)运动功能评定设备:肌肉测试仪的种类,等长与等速肌力测试仪的工作原理、测试指标及临床应用,步态分析仪的主要测量指标,平衡仪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二)心肺功能评定设备:肺功能仪的组成、评定参数,运动平板的测试参数及临床应用。
(三)电生理评定设备:针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的组成、检测参数,表面肌电图仪的主要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
(四)物理因子治疗设备:原理、结构与功能。
(五)康复训练器械:分类、结构与组成。
(六)康复机器人:分类、结构与临床组成。
(七)虚拟现实技术:原理、特性、结构与临床应用。
(八)功能性电刺激:原理、结构与参数、临床应用。
第四部分假肢一、教学要求(一)掌握截肢后的残肢处理,上下肢假肢的主要结构与选配要点。
(二)熟悉假肢装配流程,上下肢假肢的康复训练及临床适配性检查。
(三)了解假肢的主要制作材料,截肢手术要点,上下肢假肢的代偿能力评定。
二、教学内容(一)假肢的分类、假肢制作材料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重点是掌握假肢的定义与分类。
(二)现代截肢手术要点与截肢后的残肢处理。
重点是截肢平面的选择、残肢的绷带包扎。
(三)假肢装配程序与残肢评定的内容与方法。
重点是接受腔的制作步骤。
(四)下肢假肢的结构组成及其性能特点。
重点掌握小腿假肢的接受腔类型与特点,大腿假肢的接受腔类型与特点,假肢膝关节、假脚的类型与特点。
(五)下肢假肢的选配。
重点是大腿假肢、小腿假肢的选配。
(六)下肢假肢的康复训练,主要是下肢临时假肢的康复训练内容及方法。
(七)下肢假肢的评定。
重点是初检与终检的评定内容。
(八)上肢假肢的结构。
重点是上肢假肢的分类,前臂假肢、肘离断假肢、上臂假肢和肩离断假肢的大体结构,了解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类型和功能。
(九)上肢假肢的选配,掌握前臂假肢和上臂假肢的选配要点,了解诶其他类型上肢假肢的选配要点。
(十)上肢假肢的康复训练,掌握前臂假肢和上臂假肢的穿脱训练和使用训练。
(十一)上肢假肢评定。
掌握前臂假肢和上臂假肢的适配性检查,了解上肢假肢的代偿功能评定。
第五部分矫形器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矫形器的定义、命名及分类,矫形器的主要治疗作用,矫形器不良作用的防治,脊柱矫形器、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的结构及临床应用。
(二)熟悉矫形器的处方内容、制作程序,脊柱矫形器、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的临床配适性检查及穿戴注意事项。
(三)了解高温、低温热塑版制作矫形器的方法,矫形器制作的常用设备及工具,脊柱矫形器、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的设计原理。
二、教学内容(一)矫形器的定义、命名与分类。
(二)矫形器的治疗作用,不良作用。
(三)矫形器的装配程序,常用设备与工具。
(四)脊柱矫形器的结构与临床应用,设计原理和设计基本要求,临床适配性。
(六)下肢矫形器的结构组成,临床应用以及临床适配性检查。
第六部分轮椅与助行器一、教学要求(一)掌握轮椅、助行器的定义、分类及临床选配原则。
(二)熟悉轮椅、助行器的选配方法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轮椅、助行器的结构与特点以及轮椅使用及处方内容。
二、教学内容(一)轮椅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一般按驱动方式分为普通轮椅和电动轮椅。
常用轮椅有手动轮椅、轻便轮椅、靠背轮椅、运送轮椅、电动轮椅、站立轮椅、躺式轮椅、座厕轮椅。
(二)轮椅结构:标准型轮椅一般由轮椅架、车轮、轮胎、靠背、刹车、座椅、脚托及腿托、扶手等组成,轮椅架是核心部分。
(三)轮椅的选配:乘坐者一般状况的评定,轮椅尺寸与大小测量、轮椅类型以及福建的选配,轮椅质量的检查方式、轮椅选配的注意事项、使用及轮椅处方。
(四)助行器的结构与分类:助行器是用于辅助人体行走的所有器具的统称,根据结构助行器可分为助行杖和助行架两大类,助行杖可分为手杖和拐杖,助行架又可分为无轮和有轮助行架。
(五)选配与临床应用,包括助行器的选配原则,常见助行器的选配及临床应用。
第七部分坐具系统与坐垫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坐具系统的定义、坐具系统的分类方法、压力控制型坐具系统的生理意义和原理、坐具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结构的不同要求、坐具系统选配前的评估项目,选配时的原则、骨盆和下肢的位置要求、坐具系统的选配程序、用户使用坐具系统后应达到的功能、坐垫的定义,坐垫按作用原理的分类、各种作用原理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坐垫的选配原则、坐垫的性能指标、坐垫选配后的检查要点。
(二)熟悉坐具系统的适用人群及各自临床特点、坐具系统按不同的分类方法的具体种类,坐具系统主要附件、坐具系统选配时躯干、头颈和上肢的固定原则、坐具系统的检查药店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各种体位下容易受压的部位、按材料和工艺的不同坐垫的分类及优缺点、坐垫的舒适度评价指标。
(三)了解坐具系统的选配工具、坐具处方的书写要点、坐具系统的评价、坐垫的设计制作流程。
二、教学内容(一)身体各部委在坐具系统中定位的指导原则,重点掌握骨盆和下肢,躯干,上肢这些部位的生理功能。
(三)坐垫的各种设计原理。
掌握结构决定功能,根据此思路掌握各种设计原理的核心思想。
第八部分无障碍环境一、教学要求(一)掌握环境和障碍的定义,环境的构成,人造环境的分类和作用,无障碍环境的必要性,无障碍环境的改造原则和步骤。
(二)熟悉残疾与环境,生活环境无障碍,行动环境无障碍,交流环境无障碍,居家环境无障碍。
(三)了解无障碍环境的由来和发展,教育环境无障碍,就业环境无障碍,文体环境无障碍,宗教环境无障碍,公共环境无障碍。
二、教学内容(一)环境与残疾的关系:环境的构成、人体不同时期发生残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是环境、障碍、无障碍、物质环境、自然环境等基本概念。
(二)人造环境与环境无障碍:人造环境的分类、作用,无障碍环境的由来及必要性,重点是掌握人造环境的ICF分类。
(三)无障碍环境的改造:改造原则、改造步骤,重点是掌握无障碍环境改造的五大原则,辅助器具的BAD实施顺序。
(四)无障碍环境的应用:九大环境(生活环境、行动环境、交流环境、教育环境、就业环境、文体环境、宗教环境、居家环境、公共环境)障碍的内容及实施方法,重点掌握居家建筑环境、公共建筑环境的无障碍要求。
第九部分交流与智力障碍的辅助器具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的定义,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常见光学助视器和电子助视器的临床应用和优缺点,语言增强与交流替代系统,交流板、人工喉的定义,人工喉的分型,多感官训练系统的定义及结构组成。
(二)熟悉助听器的结构组成,非光学助视器的临床应用,AAC的性能与设计要求,计算机认知训练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训练模块的主要内容。
(三)了解助听器的分类与选配,非视觉性的辅助设备或装置的临床应用,交流板与透明眼凝视系统的应用,电子喉的分型及优缺点,卫星跟踪定位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功能。
二、教学内容(一)助听器:包括助听器的定义、结构、工作原理、分类、选配。
(二)人工耳蜗的定义、结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三)低视力以及低视力助视器的定义。
(四)助视器的放大原理。
(五)两种类型望远镜的类型、临床用途和优缺点。
(六)近用光学助视器主要是指眼睛助视器,近用望远镜助视器、立式放大镜、手持放大镜。
(七)闭路电视助视器(电子助视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八)非光学助视器的定义和类型。
(九)非视觉性的辅助设备类型。
(十)语言增强与交流替代系统:性能与设计要求、类型、选配,重点掌握语言增强与交流替代系统的定义、性能,交流板的应用。
(十一)人工喉:分类、结构与特点。
(十二)智力障碍的辅助器具:主要介绍提高生活质量的辅助器具、多感官训练系统、计算机认知训练系统、卫星跟踪定位系统。
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肌力测试仪与平衡仪一、实验目的要求(一)掌握肌力测试仪和平衡仪的检测指标。
(二)熟悉肌力测试仪和平衡仪的工作原理。
(三)了解肌力测试仪和平衡仪的操作过程。
(三)撰写实训报告实验十二前臂假肢的明斯特接受腔与西北大学式接受腔比较一、实验目的要求掌握明斯特接受腔和西北大学式接受腔的结构特点、使用和应用范围。
二、实验内容(一)为截肢者穿戴两种接受腔,让截肢者穿上接受腔进行活动。
先自由活动,后施加一定的阻力活动(二)观察比较两种接受腔的穿脱情况(三)观察对比截肢者穿戴两种不同接受腔活动室的情况,分无阻力活动和有阻力活动两种情况观察比较。
(四)记录实训结果,撰写实训报告实验十三前臂假肢的选配一、实验目的要求(一)掌握为前臂截肢者选配假肢的基本方法(二)培养为前臂截肢者选配假肢的能力二、实验内容(一)为前臂截肢者检查残肢状况:测量残肢长度,检查肘关节的屈伸功能,检查残肢的旋前旋后功能,检查双侧肩关节的功能,检查残肢的皮肤状况和肌力。
(二)了解截肢者生活、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需求。
(三)为截肢者制定假肢选配的方案(四)分组或班级讨论(五)撰写实训报告实验十四索控式上肢假肢的五种基本控制动作训练一、实验目的要求(一)掌握五种控制索控式上肢假肢的基本动作(二)掌握训练截肢者完成五种控制动作的基本方法二、实验内容(一)指导和训练截肢者以此分别完成肩胛骨外移控制动作、升肩、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后伸、前臂旋前旋后五个控制动作(二)指导和训练截肢者通过肩胛骨外移和肩关节前屈动作控制开手(三)指导和训练截肢者通过升肩控制动作操控纵肘关节开锁(四)指导和训练截肢者通过肩关节屈曲控制动作操纵屈肘实验十五上肢肌电假肢的肌电信号检测定位一、实验目的要求能够使用专业的肌电测试仪,对截肢者的残肢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测试,在残肢表面上确定肌电信号较好的部位。
实验二十二截瘫步行矫形器的结构与使用一、实验目的要求(一)掌握几种常见截瘫步行矫形器的结构特点(二)掌握脊髓损伤患者使用截瘫步行矫形器前、后的训练(三)掌握截瘫步行矫形器使用时的调整(四)了解脊髓损伤患者使用截瘫步行矫形器的条件二、实验内容(一)几种常见截瘫步态矫形器的结构特点(二)截瘫步行矫形器的使用(三)脊髓损伤患者使用步行矫形器的条件实验二十三标准型轮椅一、实验目的要求(一)掌握标准型轮椅的结构组成(二)掌握轮椅尺寸与大小的测量方法(三)熟悉轮椅质量的检查方法(四)了解轮椅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二、实验内容(一)介绍标准型轮椅的基本结构(二)轮椅尺寸与大小的测量方法(三)轮椅质量检查方法(四)轮椅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二十四常见助行器的结构与选配一、实验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