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汽车致力于成为全球汽车零售及服务领域的人才、信息和资源中心。产品服务包括:每年发布《中国汽车后市场连锁百强》榜单,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办“中国汽车连锁经营EMBA高级总裁班”,举办“汽车零售与服务业投资峰会”&千人以上规模“汽车后市场连锁发展论坛
没有利润支撑的服务,可能离卷款跑路也不远了。
作者丨老白
具体怎么做呢?
“汽服行业就是社区服务化行业,服务范围只有周边3-5公里,外行人看不懂乱说一气,他们以为洗车是冲澡堂子,流水线式作业吗?”
也有老板分析道:
首先,预付费的钱用来开店已经屡被验证是败笔!当投入再生产不能转化为营业利润时,就会“寅吃卯粮”,而且前期折扣收来预付款不能覆盖到每个月的经营成本,很容易倒闭;
其次,300多张会员卡洗一年,收回成本近11万。但按照案例中有4个门店,哪怕一个门店仅设置1个工位,每个工位配置2名洗车工;洗车工月薪3000元,每月支出24000元,每年人工成本就达到了28.8万,入不敷出。
最后,洗车引流的转化为其他项目并培养忠诚客户,非常考验门店的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自车险综合改革后,高佣金已经成为过去式,门店很难以此盈利。
但抛开这个漏洞百出的商业逻辑,AC汽车发现,后市场采用“365元全年无限次洗车”的门店并不在少数。“每天1元洗车”的诱惑固然能提高进店台次,然而低价引流能翻出新浪花吗?
“总有人想来后市场赚快钱”
“我们这里880元全年洗车都做不下去了!”湖南某地的汽服店老板看完后直呼不可思议。
抖音账号“车小二车服”按照“365元全年无限次洗车”算了笔简单的帐:
显而易见,以三四线城市最低的房租和人工成本计算,营业额不足以覆盖成本——这个洗车营销的结果,就是“累死员工饿死自己”。
还有老板算起了更细致的帐,商业用水22.12元每立方,洗车液等产品也有一定成本,再加上洗车工具的磨损和更换,洗车排污许可办理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老板们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利润支撑的服务,离卷款跑路不远了。
对车主来说,门店收完钱再服务通常都很敷衍,特别是低价洗车的营销活动,服务质量一言难尽。而且,漫长的“排队”让车主更为心焦。
既然门店亏本,车主对洗车服务也不满意,为什么“双输”的低价洗车营销依然层出不穷呢?
“因为总有人想来后市场赚快钱,一来门店圈够了钱就跑路,换个地方故技重施;二来营造生意火爆的假象,再发布转让信息,赚接盘侠一笔转让费。”有老板道。
能做,但必须设置限购条件
但也有门店老板认为,“365元全年无限次洗车”并非不能做,而是要设好门槛。
因为洗车仍然是目前门店提高车主进店量的最有效办法,而转化难的原因在于,引流来的车主难以信任门店,需要后者不断为其提供满意的洗车服务,才有机会引导车主做其他项目。其中,无限次洗车的设定则增加了客户进店频次,成为门店服务车主的前提。
有老板表示,门槛的设定不仅能保证洗车效果,还可以筛选掉价格敏感型车主。
一方面,要控制洗车卡的量和每天预约洗车的量。
再算一笔划算的帐:按照洗车25元/台、每天20台计算,年营收为18万;再用18万除以365元的客单价,只需要办理500张会员卡即可,这期间还利用上了雨天、淡季等。
另一方面,限制洗车卡的购买资质。
一是排除出租车、网约车等车型,这类车不仅需要天天洗,而且转化的概率小,不是门店的目标客户群体。
二是作为回馈优质客户的福利,有汽修店进一步规定,购买2次及以上的保养套餐后,才能购买“365元全年无限次洗车”,洗车可以不赚钱,主要目的还是绑定维保。
另外,新客到店消费达到对应金额、老客户消费排名前十等,都是门店可以设定的限制条件。
李勇表示,在各种限制下,门店引流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但以低价格提供高品质服务,本身就是伪命题。门店牺牲利润换流量的做法,是要靠长期投入以及完整的运营机制进行客户留存,“短频快”不适合后市场。
换花样玩低价引流走不远
“365元全年无限次洗车”被车主戏称为“全款买,分期用”,实际上与预付费会员制有异曲同工之效。
以猫爪洗车平台做参考,车主购买299元/年猫爪会员卡,即可免费预约使用平台上任意一家洗车店,不限次数、不限车型、不限区域。
猫爪洗车在对外信息中提到,要积累用户达到一定量级后,将用系统探测会员各维度的售后需求,构建更完善的汽后信息服务平台。
换句话说,猫爪洗车跟门店目的并无不同,都是通过低价引流圈粉,再转化其他项目。
结果,豪言在18个月内达到10万付费会员的猫爪洗车,没有逃掉倒闭的命运;而走相同路子的门店,“跑路”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如继7月初AC汽车报道的呼和浩特“绿卡”汽车美容连锁跑路后,短短几天内再爆出3起洗车店跑路事件,湖南“欣洗若狂”3家店玩失踪;广西南宁喜车洗车店突然关门;黑龙江金诺洗车行跑路。
老生常谈,对门店来说,先收费锁定车主的方式固然能快速回笼资金,积累一定客源,但依然需要通过合理的盈利模式支撑;
对车主来说,门店低价营销活动能从中获得实惠,但主动权掌握在门店手中,一旦经营不善倒闭或跑路,车主维权难,追讨损失更难。
历经3年疫情,线下门店都在承受“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的双重压力,但套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