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无障碍设施老旧设计不合理少数人对老年人出行权益认识不够
门口就在眼前,失能老年人难“走”出去
每天陪伴中度失能的父母下楼锻炼,已成为身高只有一米六多的黑龙江人郭女士的“头等大事”。
虽说郭女士一家住的是电梯房,但卧室到门口的走廊轮椅难以推行。郭女士想要带父母出门,就得先将轮椅放到门外,再想办法把他们从床上转移过去。郭女士母亲和她差不多高,而父亲的身高接近一米八。等帮助他们走完从床上到门外轮椅这段路,郭女士就已经筋疲力尽,“更别提出门还要一直照护他们”。
“既然那么累,就别出去,在家里照顾好失能老年人行不行?”《法治日报》记者问郭女士。
“不出门不行。”郭女士回复道,这也是所有受访的失能老年人家庭的一致反应,因为“与世隔绝”会让失能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得更快,甚至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可现实是,“出了门可能也不行”,部分地区公共设施存在缺少无障碍设计、清晰的引导标识等问题,会给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在出行中带来诸多不便。
失能老年人出门难
宁愿居家减少外出
在浙江做社会工作者的徐婷为辖区内的失独家庭和残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提供帮助,对于第一次陪失能老年人下楼的经历,她始终记忆犹新。
“我帮着两位失能老人下楼,分别是78岁的刘爷爷和73岁的周奶奶。心里十分害怕,总担心自己照顾不好两位老人。”刘婷说,楼梯不宽,因脑梗后遗症导致双腿无力的刘爷爷一手扶着墙,一手撑着楼梯扶手,慢慢地往下挪。不一会儿,他走累了,就站在原地休息,等缓够了,再继续往下走。郑婷不时搀扶着他,生怕发生闪失。好不容易到了一楼,她才松了一口气。
徐婷回忆说:“腿脚稍好的周奶奶出门前,需要先去楼梯间把上锁的轮椅搬出来。老楼的楼梯间地势低洼,要下两层台阶才能走到。周奶奶个子矮小,搬东西十分吃力,原先没人帮助的时候她在向上拉轮椅时还差点闪到腰。了解到这个情况,我就问她要了一把钥匙,出门前帮她把轮椅拿出来,回家后帮她把轮椅放好。”
“即便有人帮助,失能老年人出门也太不容易了。”徐婷感慨道。
贵州省贵阳市的钱楠(化名)刚失能后,家人还总想着让她出门“解解闷”,但住的是老楼没有电梯,如何把一个失能老年人“弄”下5楼成了让全家人头疼的事。
但使用过几次后,问题来了——一个人想要掌控这样一个约1.4米高、重量超过60千克的“大家伙”非常费劲。有次女儿在使用时一个没控制住,轮椅向前冲了下去,母女俩一起摔下楼去。好在由于轮椅的支撑,坐在上面的钱楠毫发无伤,女儿就没那么幸运,摔得头破血流。
自此之后,钱楠三个月没有下过楼。
心理上的障碍有时也会给失能老年人出门设限。
江西省宜春市的梁女士的外婆最初对轮椅心存抗拒,觉得坐轮椅会让自己显得“弱势”,甚至感到丢人。经过家人的劝说,她逐渐接受了轮椅,开始感受到出行的便利。
“但有次带外婆出门,我在路边招手拦车,有些司机停下来后看到我带着坐轮椅的老年人,又把车开走了。”梁女士说,她后来好不容易打到一辆车,费了好大劲才把外婆挪上去,司机非常不耐烦,外婆也十分不好意思。后来再让她出去,她都会说“还是别麻烦别人了”。
采访中有不少失能老年人家属表示,许多老年人宁愿待在家中,减少外出的频率。这不仅是对身体衰退的担忧,更是对社会和他人目光的敏感。
失能老年人出门有多难?几步台阶,几句话,可能就会让他们与外面的世界阻隔。
老人无法放心出行
无障碍设施待完善
即便顺利出了门,失能老年人有时也无法放心出行。
安徽省合肥市的凌女士的外婆在91岁时不幸摔倒,从此出门完全依赖轮椅。凌女士说,等自己真正带外婆出行后,才发现一些地方虽然有无障碍设施,到实际使用时才发现其设计不合理或存在故障。
她举例说,许多无障碍通道设计得太陡,轮椅推上去十分吃力;有的电梯不够宽敞,容不下轮椅和陪同人员,“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出行前,我都得仔细计划路线,确保不会被‘卡’在某个地方”。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部分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像凌女士外婆、陈女士母亲这样陷入困境的失能老年人还存在不少。
以北京为例,有机构今年8月发布的《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轮椅使用者出行偏好与适应性道路改善策略研究》显示,他们的研究团队调研了22个地铁站及周边公交站,这些地方的残障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老年人相对聚集,但受限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很多现实情况,如设施老旧、标准不健全、改造困难等,仅有六成站点的无障碍设施合规覆盖率超60%。
细化设施建设标准
满足老人多元需求
“社区最近给我老伴定制了一个专属坡道,解决了他出门不方便的问题。”住在北京市白纸坊街道的武芳(化名)很高兴。
原来,武芳需要照顾她老伴和母亲两位失能老年人,所住的楼内虽然有电梯,但得经过5级台阶才能到达电梯口。“别看就这几级小台阶,如果不用轮椅推,即便是力气大的壮汉也不能一个人把我们家的失能老年人都‘运’过去。”武芳说,她找到白纸坊街道和平原里北社区,社区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特别上心,想方设法帮他们打造了一个专属坡道。
为了保障坡道的方便、安全,街道和工人们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考量坡长时,在坡道下方为推轮椅的人特意预留了足够的转身空间;为了增加坡道的摩擦力,每块小木板之间的拼接还有几毫米高差,起到防滑的作用;工人师傅还将木板反复细致打磨,保证板子上没有“倒刺”,不会在使用装卸时扎到手……
虽然武芳家里的失能老年人出门困难解决了,但还有很多失能老年人家庭面临出行难题。
2023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建立和完善了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例如,目前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主要集中于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出入口坡道、城市盲道、医院的快速通道等,但现在居民对无障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包括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的无障碍乘车、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景区无障碍游览路线等。这就需要进一步细化设施建设标准,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以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功能正常发挥。”王叶刚说,同时,社会公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有提升空间,不当使用无障碍出行设施以及设施延迟维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为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地实施,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以更高效地推动实施。例如,多部门应努力建立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标准体系,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确保各项标准的衔接配合。再如,应当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信息公示制度,定期公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完善反馈机制,广纳民意,确保无障碍出行政策的合理性。”王叶刚说。
除此之外,受访专家和失能老年人家庭也都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提高公众对于失能老年人出行权益的认识和尊重,对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