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包括英媒在内的外媒,是如何评价北京冬奥会准备工作的吧。
BBC:中国抗疫工作很出色
▲冬奥会的三个赛区(图片来自BBC)
每个“气泡区”都以一个体育场馆为中心,周边包括酒店、会议中心、员工宿舍和其他设施,“气泡区”之间通过指定线路连接。
▲人们乘坐高铁从一个“气泡区”去往另一个“气泡区”(图片来自BBC)
Ghildial表示:“(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措施非常出色。”她还举了一个例子:“一天,我要求对我的房间进行小的修整,结果一个穿着生物防护服的男士来了。”BBC的记者表示,他们看见清洁工人经常出现在公共空间,扫地机器人在四处走动,并且喷洒消毒剂。BBC的记者还注意到,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名志愿者在提问间隙冲上前清洁麦克风。一旦有人使用过场地周围的睡眠舱,立刻就会有专门的团队进入房间打扫。“他们在睡眠舱里提供一次性床单。”另一位BBC制片人ChristineHah说。
▲人们可以在这些经常清洁的睡眠舱里小憩(图片来自BBC)
此外,北京冬奥会上应用的一些新科技,也有效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媒体村里,厨房和吧台的机器人让BBC的记者们感到很新奇,“它们将会按照指示为客人们准备饮料和饭菜”。“这些机器人似乎比它们的人类同行更有效率。”Ghildial说。
▲自动机器人将把准备好的食物送到客人面前(图片来自BBC)
BBC体育资深记者、2019年SJA体育新闻记者和编辑协会年度体育记者得主劳拉·斯科特(LauraScott),在推特上发了一段视频,她惊呼:“完全被北京冬奥会媒体村餐厅的机器人迷住了,这个机器人会把你的食物从天花板上降下来。”
中国农历新年就在奥运会的前一周,奥运村里也有不少春节元素,增添了过节的气氛。BBC记者看见,一个机器人正在一张书法桌上画国画。BBC还特别留意了冬奥会的志愿者们,“他们大多是年轻人,在进入‘气泡’前已经隔离了三周,因此错过了与家人在春节团聚的机会。”“我们赞赏当地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运动员与观众有限,媒体与当地人接触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制片人Hah说。
各国运动员赞叹奥运村美食
▲一位加拿大运动员在北京奥运村点餐(图片来自美联社)
为了满足大家对奥运村食物的好奇心,曾参加过四届冬奥会并且三夺奥运U型场地滑雪金牌的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肖恩·怀特(ShaunWhite),就在抖音里展示了奥运村里的美食,《每日邮报》对此进行了报道。从怀特拍的视频可以看到,奥运村的餐厅分为24小时餐台、中餐餐台、亚洲餐台、披萨和通心粉餐台、特色餐台和世界餐台等,还有各种水果。
“食物看起来很好吃,我要去吃一些。”怀特在视频里说。怀特还告诉网友,在取食的过程中必须戴口罩和手套。
一位英国运动员MattWeston也上传了他在餐厅里的视频,当他看到竟然有自己熟悉的Costaespresso的咖啡胶囊时,禁不住发出了赞叹。
床超大,还是智能的
对比完美食,运动员们又对比起了冬奥会的床。在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睡在硬纸板床上。而在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们却睡在了充满高科技元素的床上,这种床还配有遥控器,来看《每日邮报》的报道。
“北京奥组委好像在说,‘我们比东京奥运会强的,可不仅仅是没有硬纸板床。’”布里彻打趣道。
之前有媒体还报道称,在北京冬奥会的奥运村,对于有加长床需求的运动员,还特别配备了床尾凳,使得整个床的长度能达到2.2米至2.4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每日邮报》引述了残奥会排球金牌得主艾玛·斯基克(EmmaSchieck)的话写道:“作为一名参加过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我看着这张照片,想起了东京奥运会的纸板床有多么不舒服。”美国女子橄榄球运动员伊洛娜·马赫(IlonaMaher)很快发了一段视频。回应布里彻的视频:“你的床上有一个遥控器?都有什么模式?床有多大”她还比划了一下说:“我们在东京的床大概就那么大……我睡了一周后,我的背就开始疼了。”马赫承认自己睡得“不太好”,因为床垫“不是最舒服的”。
外媒:“防疫气泡”令运动员更安心
不仅是BBC的记者,CNN、ABC(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其他外媒记者,也对他们在北京冬奥会“防疫气泡”下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报道。CNN记者华裔记者SelinaWang通过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她从飞机落地到进入酒店这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防疫气泡”里层层把关的严谨防疫程序,让这名体验过多个国家和地区防疫政策的记者印象深刻。她表示,来北京冬奥的这趟旅程,是需要最严谨周密的准备和计划的。Wang最后写道,在中国各地对新冠疫情实行“清零”战略的背景下,哪怕一例确诊都可能导致整个社区被封锁。但她也坦承,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严格防疫政策,使得北京在近三周的冬奥会期间,“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ABC记者特雷西·赫尔姆斯(TraceyHolmes)及体育报道组在《聚焦北京冬奥会:奥运“防疫气泡”里的生活体验》中,报道了澳大利亚运动员对于在“防疫气泡”里生活的看法。
“如果澳大利亚雪上技巧队的看法能代表参加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员的态度,那么,冬奥会的‘气泡’是很受欢迎的。”报道写道。这种“气泡”系统符合顶尖运动员的心理,他们的理念是控制任何可控因素。他们能控制得越多,他们需要担心的就越少。
▲参与冬奥会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正在采取卫生预防措施(特雷西·赫尔姆斯摄)
报道采访了四次参加奥运会的澳大利亚运动员里特·考克斯(BritCox),她表示:“实际上,我认为‘气泡’真的很好。我觉得非常安全,我觉得奥运会非常干净和卫生,而且我认为,‘气泡’内的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做核酸检测,这让我感到非常安心。”
“我觉得‘闭环’就像我们的避风港,它使我们能够专注于我们来这里的目的,那就是比赛。我认为中国和奥委会在确保我们所有人的安全和健康方面,做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贾卡拉·安东尼(JakaraAnthony)说,这是她去年11月离开澳大利亚参加国际比赛以来,感觉最安全的一次。
▲在北京机场,穿戴全套个人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扫描旅客的行李(特雷西·赫尔姆斯摄)
现任雪上技巧世界杯冠军马特·格雷厄姆(MattGraham)也指出,“气泡”管理使得运动员“没有受太多的干扰”。“一旦你进入‘气泡’,你就会觉得很棒。你感到非常安全,你可以继续做你的事情,专注于这项运动。”他说,“我想在新冠疫情的情况下,这就是现在的现实。你必须采取所有你能采取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