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有一家名为“缤果盒子”(BingoBox)融资1亿人民币成了新闻。6月份,这家号称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可规模化复制的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在上海开业,但是开业不久就因为空调原因停业。
按照这家公司给新闻媒体的数据,该公司的无人值守便利店在中山等地投放运营10个多月以来,已累计接待顾客数万人,未发生一起偷盗和破坏事件,用户复购率接近80%。
无人售货机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无人便利店确实还是新生事物,现在风险投资的东西不少,有些是有盈利,有些是资本游戏,那么这家“缤果盒子”会有缤纷的未来吗?我们来看一下。
一、“缤果盒子”的实质
这样就节省了一个劳动力成本,传统的小卖部需要一个人全程值守,即使是8小时工作也要100元左右的日成本,24小时更多,而这种无人值守的便利店,一个人补货只要1个小时就可以了,劳动力成本大大降低。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把以前没有商业价值或者商业价值低的公共区域变成了商业店铺。
目前,上海的试点是在欧尚超市总部停车场门口的区域,这个很类似于共享单车把车停到人行道上。
公共场所以前是公用空间,或者低价值低租金的空间,而“缤果盒子”把一个密闭的空间拉过去,占用这个公共空间,就成了商业网点。
而这个“缤果盒子”还是可以移动的,这意味着它可以跟着人流流动,寻找消费量大的热点。这比传统小超市租用网点要经济,搬家也更方便。
“缤果盒子”实质上是一个无人值守商业地产的生意,吃的利润一方面来自于信用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进步,另外一方面来自于商业地产与公共区域租金的差价。在黄金地段要一个店面价格会是天价,而在黄金地段附近的公共区域占用一块场地价格就便宜多了。
总起来看,这个东西还是很不错的,商业逻辑是成立的。
二、低门槛的竞争问题
便利店的核心资源有两个,一个是零售的供应链,一个是有人流量的公共区域。“缤果盒子”所提供的密闭空间反而不是门槛,任何一家大点的超市集团都可以复制一个,甚至可以优化出更好的(譬如用集装箱直接装修改造)。
如果公共区域设置这种变相商业网点没有被禁止,那么小区内、写字楼内、工厂学校内的公共区域就可以设立这种东西。
无人值守的模式也许会遍地开花,但是做这个行业的公司会有很多,“缤果盒子”未必会是成功者,有供应链和土地资源的反而会成功。
三、零售业巨头的机会
随着移动支付的成熟,经济的发展,无人值守的零售模式确实已经成熟。科技公司,商业零售巨头,物业公司都有可能成为这个风口的弄潮儿。
从目前的情况看,科技公司的问题是技术门槛太低,没有办法阻止竞争者进入。
商业零售巨头的优势是有货源,有物流,有仓储,问题是没有土地资源。
物业公司手里有土地,但是它们无力去解决货源的供应链问题。
所以,无人值守最终的形态会演变成实体零售业巨头的网点扩张。
无人值守零售的未来模式会是下面的样子。
制造硬件和软件方案的科技公司直接向零售巨头销售软硬件(零售巨头也许会自己ODM定制)
有大型超市的零售业巨头会把这种无人零售点铺设到自己周围的各个居民小区,写字楼,地铁站……
大型超市将安排人员专职或者兼职负责这些无人零售店的铺货补货,而货源与仓储物流直接来自于大型超市。
物业公司收取超市的租金,或者直接分成,享受低价值公共区域变成商业网点的地租(不能和商业网点一样高,因为没有建筑成本)。
而提出概念的科技公司本身,除非能合作到零售巨头的大型超市(没有技术门槛,零售巨头未必有意愿合作)。否则前途并不光明。
无人值守零售将会成为传统商业巨头的一次盛宴,而科技公司很可能只是给他人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