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给予他的投资者最好的礼物,不是巨额财富,也不是卓越洞见,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慰藉——知道自己属于这个圈子,知道自己和其他人在一起,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贾森·茨威格
△由贾森·茨威格编辑的《聪明的投资者》
同一个圈子,意味着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话语体系,同样的行为和处世方式……我们交谈无须做任何背景铺垫,因为你知道我在说什么,交流起来的摩擦成本很低。除了我的工作场景以外,我现在的交际圈基本上也仅限于唐书院和天南读友会。跟三观一致的人相处,常常会感到一种“同频共振”的愉悦感。
2
人气
“出席股东大会的人数,正如伯克希尔的股价一样持续增长:1989年1000人,1990年1400人,1995年4100人,1997年7700人,2000年13000人,2001年17000人,2004年19500人,2009年35000人,2015年达到顶峰的约40000人。”——史蒂夫·乔丹
巴菲特最早召开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大约是在1973年前后,当时由于参会人数较少,会场安排在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员工餐厅。随着参会人数越来越多,会场也经历了多轮变更:乔斯林艺术博物馆、奥芬剧院、假日酒店会议中心、阿克萨尔本体育馆、市政礼堂、奎斯特中心,一直到现在的CHI健康中心。
△雨中的CHI健康中心
这次我到奥马哈,住在希尔顿欢朋酒店,旁边就是假日酒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住的酒店其实是在艾奥瓦州,因为奥马哈实际上是地处内布拉斯加州和艾奥瓦州的交界处。另外,阿克萨尔本(Aksarben)实际上是内布拉斯加(Nebraska)的英文倒写。就像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喜欢把“国立武汉大学”倒念成“学大汉武立国”。
3
现场
“我不想错过巴菲特和芒格登台的精彩一瞬。对于这种感觉,我能给出的最贴切的解释就是:试问,在电视上观看一场早已结束的音乐会,和感受镁光灯打在世界著名摇滚明星身上时的现场,难道一样吗?世上总有一些事情,必须要亲临现场才能有所体悟。”——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对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天南老师所译的《巴菲特之道》《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振巍同学所译的《大侦探投资者》,都是出自哈格斯特朗的手笔。哈格斯特朗是一位资深的巴菲特研究者,他参加过至少20次伯克希尔年会。此外,哈格斯特朗还是比尔·米勒在美盛基金管理公司的同事,所以世界真的挺小的。
究竟要不要去股东大会现场,其实是见仁见智。不去有不去的理由,毕竟现在CNBC和第一财经都有直播,你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的,其实比现场大多数座位的视角更好;但去也有去的理由,大家可能都看过我录制的“巴芒入场”现场视频,当二老隆重登场、全场起立鼓掌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内心有一股激流在涌动。
△巴菲特、芒格入场瞬间
4
不变
“巴菲特表示,变革和进化不一定对投资者有利。'我们把变化更多地视为威胁,而不是机遇。我们的赚钱方式,是寻求那些业务稳定、变化不大且具有“护城河”的优质公司。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从现在起的十年后,情况看起来会基本相同。’”——兰迪·切普克
2023年股东大会上,就有股东问巴菲特和芒格,如何评价马斯克。巴菲特说,马斯克的智商可能超过170,但他和马斯克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比如说马斯克身上的企业家特质就非常明显,他喜欢冒险,喜欢做一些“改变世界”的事情;巴菲特则不然,他喜欢追求确定性,努力保持“不被世界改变”。
巴菲特喜欢“不变”,可以从很多方面交叉验证。比如说,他住的房子,仍然是1958年买的那套两层公寓。一个人从30岁的毛头小子,到90岁的耄耋之年,其间财富膨胀了上万倍,居然没有换过房子,可能也只有巴菲特如此了。
△夜幕下的巴菲特家
有时候我想想,我为什么崇尚巴菲特,为什么崇尚价值投资,似乎也跟性格有一定关系。比如说,有一次我在一家店里吃烤鱼,觉得味道不错,后来经常到这家店里,而且只点烤鱼。再比如说,如果我去北京习惯坐高铁,我就会一直坐高铁,几乎不会考虑航班。不变,给我带来了很多安全感。
5
标杆
“事实证明,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一个无价的场合,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支持马克尔的投资者,也可以勾勒出我们打造世界上最伟大公司之一的美好愿景。”——托马斯·盖纳
马克尔公司是美国的一家财产和意外伤害保险公司,因为它和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比较接近,所以它一直就把伯克希尔当成自己的标杆。马克尔用自己的浮存金,买了很多伯克希尔的股票;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期间,马克尔还会同步召开卫星会议,吸引三观一致的股东前来参会。从长期股价表现看,马克尔模仿伯克希尔是相当成功的,也给投资者创造了不菲的回报。
△马克尔股价长虹
在股东大会期间,确实是非常容易碰到各种大咖。比如说,我碰到了伯克希尔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侯跃老师碰到了《憨夺型投资者》作者莫尼什·帕伯莱,一朵喵碰到了喜马拉雅基金创始人李录先生。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像我们平时很难碰到明星,但是在戛纳走红毯的现场,可以遇到遍地的明星一样。
马克尔公司,基本上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伯克希尔”。我们是幸运的,巴菲特珠玉在前,有着超长记录的成功的投资实践,我们如果要走“捷径”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原原本本地按照巴菲特的路再走一遍。坦率地说,我现在根本不打算再有自己独创的投资方法,能把巴菲特那一套学会,就完全够用啦!
6
信任
“我们注意到,在东海岸,一个女人是不会和两个陌生男人一起上车的。这位丈夫说,当他的妻子听说我们要来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时,她从未想过要担心自己的安全。”——马克·休斯
因为你们是伯克希尔的股东,所以我愿意跟你们同行,而且我不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这实际上是对伯克希尔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在这里,“伯克希尔股东”的身份,已经俨然成为大家的“最大公约数”,成了这个圈子的“通行证”。我想,这与巴菲特多年对声誉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大家可能都看过格雷格·阿贝尔和我的合影,我俩都是非常开心的“露齿大笑”(grin)。我见到阿贝尔的那一刻,我真的没有一点点生分,在内心里就觉得好似亲人一般。阿贝尔自然也理解,一位来自中国的股东,不远万里,内心一定是非常虔诚的。大家再注意看的话,我身后的一位股东,满怀善意和喜悦的心情也已经写在了他的脸上。大家素昧平生,却如同老友重逢一般。
△满心欢喜,开怀大笑
这次股东大会,和我同行的有健屏姐和小邱。临近回程的时候,小邱很好奇地问健屏姐,你们俩真的是第一次见面么?因为一路上我和健屏姐一直在聊,毫无生分,所以小邱很难相信,我们俩居然是第一次见面。包括我和菜菜、姚队、树魁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也从来没出现过“尬聊”的情况,因为我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书院。
7
自主
“肖氏工业的创始人罗伯特·肖说,当时公司已经上市,如果他取消之前承诺的开店计划,投资者可能会反对。在伯克希尔,肖可以更加理性地行事,因为巴菲特更喜欢灵活地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反对将经理人束缚在奢侈的风险投资上。”——托马斯·拉索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管理层通常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说公众股东、监管机构、新闻媒体、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等等。有时候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喜好,管理层不得不去做一些刺激短期股价的事情。但作为伯克希尔的子公司,就丝毫不会有这方面的困扰,这也是很多经理人愿意投身伯克希尔的重要原因之一。
△肖氏工业展台
要想独立自主,就要有不受干扰的底气。最好是自己有钱,就像唐朝老师那样,不接受任何的外部资金;退而求其次,如果将来开公司的话,最好是股东有钱,股东的自有资本就足以支持公司的运营,就没有必要为了募资而委曲求全。在基本盘稳定的情况下,再逐步挑选三观匹配的投资人。其实我很认真地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去适应别人,那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需求,我变来变去就一定会失去自我,最终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如果我有稳定的投资观和人生观,那么我就不用去适应别人,我只要讲给别人听,别人觉得合适的,自然会来找我,这样的人生就会顺畅很多。
8
阅读
“股东大会上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来自那些年轻的观众。这个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的回答既简单又直接:“尽你所能,阅读一切。”这是巴菲特多年来一直给出的建议。”——杰夫·马修斯
巴菲特从小酷爱阅读,10岁时已经看完了奥马哈公立图书馆里每一本关于金融的书。《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作者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讲过一个故事,当时他和巴菲特一起参加签售,巴菲特跟他说,家里还有50本书等着拆封。直到现在,巴菲特每天还保持着6个小时的阅读。
热爱阅读,大概是我和巴菲特的另一个共同爱好。每次出门,我最喜欢逛的就是大学和书店;每次参加伯克希尔股东购物节,我最喜欢逛的就是“书虫”的展台,看看又出了哪些新书。我还会把这些新书拍一份给出版社,看看将来有没有在国内出版的机会。《巴菲特的嘉年华》这本书,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伯克希尔2023年度书单
9
书虫
“我们是股东大会上唯一的非伯克希尔子公司的展台。这是一种荣誉,也是巴菲特渴望他的股东们在金融领域不断学习的明证。”——菲尔·布莱克
这次股东购物节,“书虫”总共展出了26种图书,其中包括约翰·博格的《共同基金常识》、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的《大崩溃1929》、彼得·贝弗林的《探索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弗雷德·小施韦德的《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劳伦斯·坎宁安的《信任边际》,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现场还看到了《影响力》《先发影响力》两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正在签售。芒格是非常推崇《影响力》的,他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慷慨地给西奥迪尼送了一股伯克希尔A股股票,按照现在的市值计算,大约相当于350万元人民币。
△西奥迪尼现场签售
《影响力》整本书都在讲人性,其实对我的影响也挺大的。《影响力》列举了7种有关人性的“秘密武器”,读之让人受益匪浅。我发现,掌握了人性的底层逻辑之后,可以感知到别人的“爽点”和“痛点”,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比如说“互惠”原理,大意是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不愿意“欠着”别人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说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别人给你的朋友圈点赞了,下次别人发个动态,你去点赞的概率就非常高。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根本就不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因为从人性的角度讲,但凡你帮过别人,那么在合适的时候,别人反过来帮你的概率就非常高。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谨慎地对待来自别人的恩惠。经常会有读者说要给我寄礼物,一般情况下我是会婉言谢绝的。因为收了别人的礼物,万一别人下次有求于我,我是答应还是答应呢?当然,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是出于好意,也不会为难我。当且仅当我可以回馈且愿意回馈对方的时候,我才会欣然接受来自对方的馈赠。
我其实很不喜欢一种人,这种人呢,表面上对你很好,什么都会想到你,但是会不断地给你提各种要求。这种人的潜台词是,我付出了那么多,自然要从你这里得到什么。或者说,我给了你那么多,我对你提要求也是应该的,你就应该满足我。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大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提高警惕。现在我对别人也会特别注意,如果我对你付出,我一定是不会有预期的回报的。如果我有预期,你又没做到,最后我对你产生怨怼情绪,这样反而会把好好的关系搞僵。付出就是付出了,如果没有回报也坦然接受,如果收到对方热烈的反馈,那对我而言就是一种“意外之喜”,这也是芒格说的,降低预期是幸福的源泉。
10
书店
“我在奥马哈国际机场担任哈德逊书店的经理已经一年多了。我们会祈祷航班延误,不管是出于天气原因,还是机械故障,任何事都可以。因为,航班延误至少会让乘客有机会走到这条人迹罕至的走廊,在航站楼逡巡,并发现我们。”——吉姆·罗斯
哈德逊书店还是很好找的,我两次往返奥马哈机场,都注意到了这家书店的存在。书店在门口的显眼位置,摆放了伯克希尔系列书籍。其中,就包括天南老师所译的《查理·芒格传》,斯文同学所译的《巴菲特最推崇的8大企业家特质》,以及我所译的《巴菲特的嘉年华》。还有一本书《WarrenBuffett:InvestorandEntrepreneur》,是我手头上正在翻译的第四本书,暂定名《企投家巴菲特》。
△哈德逊书店一角
两次股东大会,我从现场带回来的英文原版书包括《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64-2014)》《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原书第8版)》《伯克希尔财务全史》《如何选择成长股》《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穷查理宝典》……其实每次恨不得多带两本书,无奈书又重又占位置,只能忍痛割爱,厚此薄彼。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很想要关于巴菲特的英文原版书。确实,书是不太好带的,远远不如喜诗糖果方便。所幸大家都比较克制,没有对我提过分的要求,谢谢大家的理解!另外,还有很多朋友跟我说,有机会想和我一起去奥马哈,但如果超过4个人同行,出行的协调难度就会大大增加。万一我没能满足大家的心愿,也请大家多多体谅!
11
巾帼
“在2011年的年会上,我在展厅见到了3位杰出的经理人,其中包括来自宠厨的多丽丝·克里斯托弗。宠厨的展台热闹非凡,队伍排得很长,商店的大部分存货都售罄了,早上装满厨具的箱子被一扫而空。”——卡伦·林德
△宠厨展台
在克里斯托弗的苦心经营下,宠厨的营业收入从1980年的5万美元,一路增长至2002年的7亿美元,增幅高达14000倍。截至2002年,宠厨拥有67000名餐厨顾问。巴菲特也曾参加过宠厨举办的宴会,他一眼就看出了宠厨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产品造型优美且非常耐用,餐饮顾问经验丰富且极具耐心,这使得与会的宾客们大多兴尽而归,好评如潮。
当克里斯托弗打算出售宠厨时,她和公司总裁一道前往奥马哈跟巴菲特会面。巴菲特仅仅花了10秒钟,就确认克里斯托弗是他理想的合作伙伴。试想,对于一位没有任何商业经验的中年女士来说,能创立这么杰出的事业,其中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不太看重具体行业,但特别看重创始人或经理人的品质,这也是巴菲特参与并购的特点之一。
12
体力
“在回答问题的6个小时里,巴菲特和芒格不会使用任何参考资料,这显示出了他们卓越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数据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简而言之,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企业年度股东大会的黄金标准。”——罗伯特·迈尔斯
我坐在观众席第5排,从大屏幕上能够清晰地看到巴菲特和芒格的状态。二老的精神风貌,确实比一般的老年人要好很多。将近100岁的芒格,脸上几乎看不到明显的皱纹。巴菲特和芒格其实很少锻炼,他们之所以鹤发童颜,大概是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大的奖赏吧!
△鹤发童颜的芒格
跟大家说说巴菲特这一天的安排:上午9:10,巴菲特到达会场,回答股东的提问一直到12:00,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1:00-3:30继续回答股东的提问,再休息一小时,下午4:30-5:30召开股东会,对6项股东提案进行表决。我们听到下午2点左右的时候,都有些疲倦了,想想巴菲特一直不停地在说话,在思考,不仅仅佩服他超凡的智慧了,更佩服他绝佳的体力。
13
经典
“在巴菲特的建议下,我很快就出版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些信影响世人的投资思想。”——劳伦斯·坎宁安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我最高频的阅读书籍,没有之一。理由很简单,这是巴菲特唯一亲笔撰写的著述,是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我手上有很多版本,包括:原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65-2014)》、原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第8版)》、天南老师译本、陈鑫译本、梁孝永康译本、台湾许瑞宋译本、Value投资大家系列……
在最新的第8版,巴菲特在扉页深切缅怀桑迪·戈特斯曼的一段话,感人至深,我用英文给大家念一遍:It'sappropriatetodedicatethiseditiontoSandyGottesman.Sandy,CharlieMungerandI,throughBuffettPartnershipLtd.,FirstManhattan,andWheelerMunger,becamefinancialpartnersin1966.SandyandCharliedidn'tknoweachother,butIwasgoodfriendswithboth.Duringthenext56years,weremainedfinancialpartnersinvariousways.Weneverhadanargumentofanysortbetweenthethreeofus.Evenmoreremarkable,SandyneverprivatelysaidanythingtomeaboutCharliethatwasnegativeandthesameistruewithCharliewhenhetalkedwithmeaboutSandy.It'sdifficulttothinkofamarriageaboutwhichasimilarstatementcouldbemadeaswellasmostbusinesspartnerships.——WarrenBuffett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第8版)扉页
大意是说,以此版本献给桑迪·戈特斯曼是合适的。1966年,桑迪、查理·芒格和我通过巴菲特合伙公司、第一曼哈顿和惠勒·芒格合伙企业成为商业合作伙伴。桑迪和查理互不认识,但我和他们都是好朋友。在接下来的56年里,我们以各种方式保持着合作伙伴的关系。我们三人之间从未发生过任何形式的争吵。更值得一提的是,桑迪从未私下对我说过任何关于查理的坏话,查理和我谈论桑迪时也是如此。很难想象一段婚姻或者大多数商业伙伴关系,会像刚才我描述的那样。——沃伦·巴菲特
这样的神仙友谊,着实令人羡慕不已。其实我现在身边也聚集起了一些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朋友,很感谢大家走进我的生命。希望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的友情依然还在。你们要努力,争取能一直留在我的朋友圈(这句是开玩笑的);当然,我更要努力,争取避免成为被大家打出去的那张牌。
14
华人
田测产先生是一位美籍华人,他从北大本科读到博士,是光纤领域的资深专家。田测产博士毕业以后,去美国工作,刚好碰上了1999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结果他买的光纤概念股跌了90%,损失惨重。
△GuruFocus关于巴菲特持仓的界面
15
家园
“在将东方贸易公司出售给巴菲特后,萨姆含着喜悦的泪水告诉他的员工,来到伯克希尔的大家庭,意味着他们可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了。”——菲尔·特里
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权收购是这样的:私募股权机构借助资本的力量,收购公司的股权,然后赶走原来的管理层,再“空降”自己的亲信来任职。大家在网上可以搜一搜,创始人引入资本后被资本扫地出门的案例并不鲜见,原本以为是“筑巢引凤”,最后却落得个“引狼入室”的悲惨局面。像巴菲特这样的善意收购,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萨姆把公司卖给巴菲特之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东方贸易展台
企业主选择出售企业,可能因为是自己到龄即将退休,可能是为了避免下一代出现财产之争,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他们都非常希望自己的企业有个好归宿。而巴菲特多次做出公开承诺,企业卖给他之后,原来的企业主可以继续经营,企业也不会被分拆、转卖。这样一来,伯克希尔尽管出价不高,但却是企业主心中的理想买家。
也许你会问,如果企业主最看重的不是永续经营,不是自主管理,而是想尽可能地卖个高价,那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因为这样“眼里只有金钱”的企业主,本身也不是巴菲特想要的收购对象。在双向选择的时候,彼此都已经排除对方了。随着巴菲特收购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并且兑现了他的全部承诺,收购越来越顺,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
16
“如果伯克希尔没有取得如此巨大的财务成功,其他讨人喜欢的品质很快就会消失殆尽。当一位奥运金牌得主被问及她最喜欢的奥运经历是什么时,她的回答是:获胜。”——西蒙·洛恩
巴菲特依靠投资赚取了巨额财富,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价值投资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必须承认,世界到最后,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这本身并没有错,学习成功经验,汲取失败教训,这就是天道所在。
△凌晨四点的奥马哈
给我的启示是,作为一名基金经理,投资是一切的核心。我会去讲课,去出书,去写作,包括今天给大家做直播,但是必须始终围绕着“投资”这条主线。当且仅当我展现出了投资能力的时候,讲课、出书、写作对我才是有意义的,对大家才是有意义的。
整体而言,我还是非常幸运的。就我管理的基金而言,2022年跑赢沪深300指数大约25个百分点,2023年以来跑赢沪深300指数超过10个百分点,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正向收益。当然,未来要更加努力,争取能够持续做到:跑赢大盘、绝对盈利、解决问题。
17
人格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这让他能够支持许多有价值的慈善事业。但他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很可能是他能够以投资者容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简单的投资原则。”——约翰·博格
△《共同基金常识》
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但如果聪明的人喜欢秀“优越感”,那简直就是一种灾难。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多次看破并说破曹操的心思,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巴菲特的人格魅力在于,他是“贤而诲众人之愚”,他自己通过投资赚钱了,还通过各种方式去教会世人如何投资和生活,真正达到了“立言、立德、立功”的完美境界。
可能很多朋友跟我一样,一开始接触巴菲特,是冲着他的财富去的,是想跟着巴菲特学习如何赚钱。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就越来越会被巴菲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打动。毕竟不是人人都要做投资,但人人都要会生活。巴菲特用他一生的经历,给我们树立了“活得久、赚得多、众人爱”的典范,让我们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才是理想的人生。
18
大学
“应对更大规模的参会人数,对于组织者来说,一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长期参加年会的人,往往会怀念过去更安静、更亲密的会议。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年会仍然像大学教育一样有价值。”——丹尼尔·皮考特
皮考特写了一本书叫UniversityofBerkshireHathaway,台版叫《波克夏大学》,大陆出的译本叫《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内部讲话》。有条件的话,其实更建议大家直接读原著,毕竟一本书到读者那里,既体现作者的水平,也体现译者的水平。读原著的好处在于,它的信息损耗是最少的。
△内布拉斯加大学
我赞同皮考特的譬喻,如果说伯克希尔是一所教投资和人生课的大学,那么巴菲特就是这所大学的校长、首席教授;如果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一台精彩的商业秀演出,那么巴菲特就是这幕好戏的总导演。很幸运的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伯克希尔大学——唐书院,我们也有自己的嘉年华——金石年会。跟大家厮混在一起,真是人生的一大幸运。
冠亚说
《巴菲特的嘉年华》最后一页,赫然写着这样一行字:“写下你自己的股东大会故事吧!”每个人的人生画布,都在我们自己面前;每个人的人生画笔,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既然已经有了人生的模板,余生该怎么走,其实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
芒格有一段非常睿智的话:Ibelieveinthedisciplineofmasteringthebestthatotherpeoplehaveeverfiguredout.Idon’tbelieveinjustsittingdownandtryingtodreamitallupyourself.Nobody’sthatsmart.
不要不屑于“抄作业”,也不要瞧不起“跟着走”,自己成不了巴菲特,但一样可以追随巴菲特。Followyourstar,followyourheart,其实是人生的大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