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风口过境,终于不再执着于有人或无人,而是回归零售的本质来思考——怎么样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更适合的服务,这才是风停之后企业仍然存活的秘诀。
文|林翠萍
回顾无人零售行业这两年的变化,身在局中,F5未来商店联合创始人林小龙的感受是:“感觉坐了一轮过山车。”
据F5投资方之一、创大资本合伙人何云湘回忆,2014、2015年左右是O2O与互联网+风口最盛的时期,彼时很多线下产业在忙着转线上,出现了线下门店关门潮,少有投资机构会去看线下连锁生意。当时的F5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在资本市场并不怎么受欢迎。
到了2017年,随着移动支付和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无人零售行业似乎一夜之间被推上风口,资本、创业者瞬间涌进。
林小龙认为,早期很多机构进入赛道砸钱的时候会带有一定的不理智性,更多是“花钱赌未来”。等到过了一波热潮之后,投资者也开始回归理性。“而一般过度疯狂之后也会伴随着一定的恐惧,当整个盘子被拉得很高的时候,摔的也很惨。”
互联网的风口来了又走,存活下来的是少数,而无数风口中的明星项目被高高捧起又重重落下,不到终局,谁也不知道哪家能笑到最后。
回想当时情形,张赢觉得,当公司处在资本风口下时,可能会被资本“绑架”,要承受快速扩张的压力,这也许会让公司死得非常快。而张赢深知慢就是快,“在楼下是颗粒度最小的社区零售业态,一定要仔细打磨软件,硬件,供应链的精细化运营,才能规模化加速扩张。”
林小龙也认为,虽然资本催生/加速了行业发展,让企业能够快速地将点位铺进各个城市,但可能这种情形并不是可持续的。“无人零售归根结底还是零售,跟大部分互联网创业项目还是有区别的。”
很多创业公司普遍的发展路径是,拿到足够大的资本后,快速跑马圈地把规模做起来,抢占地盘,再去做精细化运营,带动需求的提升,进一步扩大规模。但零售行业恰恰与之相反,这是一个短供应链半径的事,很多优势是区域性体现出来的,这也决定了其正确的发展路径应该是要先把单店模型跑通,再去增加区域内的密度,最后才是做规模。
“当后端供应链没有做好支撑的时候,就迅速在全国各地铺开,运营会跟不上,单店就会更差,单店越差,运营就越跟不上,就容易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林小龙说。
无人零售早期市场上大家都在讲的故事是,能够节省人力。但其省去的人工成本是否真的能覆盖后端的技术等成本,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单位经济模型很难正向跑通。
不过虽然同属无人业态,这个行业还是分很多路径,比如有RFID派(射频识别技术,如缤果盒子、A便利)、视觉识别派(如Amazongo、简24无人便利店)、重型机械派(如F5未来商店),以及无人货架、无人智能货柜(如在楼下)等,并且不同的路径不论在运营还是营收结构上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首先无人货架早已被证明是一个伪命题,伪命题的点不是在于需求(无人货架在办公楼等场景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在于其履约方式,供给的形式和补货成本高于流水。
相比之下,无人货柜是一个更容易跑得通的模型。以在楼下举例,张赢告诉创业邦,其实早先在楼下也对无人的形态做过很多探索,包括货架和盒子的形式也都做过,最终才确定了无人货柜的形式。“以我们的认知,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性价比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张赢看来,对于货柜模式,是不是智能化以及是不是无人,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满足用户真实需求的供给,以及实现的路径是否做到成本够低、效率够高。
在楼下相当于用Vendingmachine(自动贩卖机)的模型来卖生鲜产品,并且让Vendingmachine有了人机互动的功能,用产品技术和电商能力来改造这个行业,从而摸索出了在无人零售领域特殊的打法。
(在楼下)
在相比一些外卖生鲜平台和传统夫妻老婆店,在楼下的机器履约形式,可以以更高性价比的方式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交付,满足用户即时性的需求。且另一个核心的点是,其人货分离的形式,保证了商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张赢告诉创业邦,从今年4月开始,在楼下前端已经实现全线盈利,并会开放部分城市加盟,以进一步验证模型。
再看无人便利店模式。目前来看,视觉识别的解决方案确实存在单店投入成本过高,节省的人工成本,覆盖不了技术成本的问题,并且短期内很难降下来。因此也有一些企业选择把店型开得更小,比如以智能货柜的形式呈现,通过收窄应用场景,让它的复杂度降低提升识别准确率,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
RFID模式目前也被证明是跑不通的。林小龙告诉创业邦,这种模式的单店投入成本其实并没有很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由于店型品类结构上的缺失导致营收能力有限,而RFID标签的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模式很难正向运转。
举例来说,一个RFID标签的价格要3-6毛钱,贴在一瓶水上,而那瓶水的毛利可能也就1块钱。对于便利店来说,客单价普遍偏低,RFID无人模式虽然在前端节省了部分人力成本,但因为标签成本太高,整体营收能力又有限,所以基本都是亏损的。且人货不分离的呈现形式,还涉及到食品安全及商品损耗的问题。
“很多无人零售的解决方案,虽然也能降低成本,但营收能力大打折扣,因此单店模型没法跑通。”林小龙说。而同样是无人便利店,F5未来商店之所以能够跑通模型的关键在于其高频次、高毛利的熟食品类做支撑。
(F5未来商店内部构造图)
而相比传统7-11和全家等便利店,F5的优势是投入成本低,营收能力却也不输。7-11、全家目前开店的成本基本在几十万左右。特别在人力管理方面,24小时3班倒,以一家店7-8个人算,平均每个月的人力成本在3万左右。F5的店型空间利用率更高,加上无人,从运营数据看,其无论在投入成本还是运营成本上,几乎可以做到传统便利店的1/4左右。据林小龙透露,随着前面模型的跑通,其近半年开的店均已实现盈利。
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少人化、无人化对于重复性工作的替代会越来越成为趋势,毕竟重复性的工作创造的价值有限。而对无人零售这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来说,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关键是谁能做到。
张赢认为,无人零售行业的关键是零售不是无人。无人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最后真正比拼的还是后端的成本和效率。即通过精细化的运营管理,让单店/单点模型跑得更好,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
“技术只是帮你更有效地提升运营效率,关键是用户是不是真的有足够的理由,走到这台机器面前。大家还是要多一些耐心,尊重商业本质。”
另一方面,在何云湘看来,随着我国没有接受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的锐减,无人零售业也将进一步迎来爆发,并可能逐渐取代一部分传统便利店业态。
而随着整个人口知识结构的改变,愿意干像便利店服务员等重复单调的劳动力工作就越来越少。这时候无人业态就会越来越呈现出价值。
“日本的7-11已经宣布只营业到晚上23点,并不是23点之后没有客人,而是没有越来越少员工愿意在晚上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