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汗穴

摘要: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然而出汗“过了头”就要重视了。

在《黄帝内经》有一个词叫“寝汗”,“寝”是指睡觉,“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症状。

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

如何判断盗汗的程度

轻型

入睡已深,或者在清晨,又或在睡醒前一到二小时,汗液易出但是出汗量较少,仅在睡醒后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无汗液再度泄出为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一般没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

入睡后不久汗液便即泄出,甚至可湿透睡衣。但是醒后汗即停止,擦干汗液后,再度入睡不再出汗。

这种类型是属于热作汗出,常有烘热感,睡醒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

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即将入睡时,即有大量汗液涌出。出汗后,人可能会被惊醒,醒后汗液即霎时收敛,再入睡再次出汗。

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混有汗臭,甚至使床单被子浸湿,晚上需要替换衣服多次,否则无法安睡,更严重的是,床板上也印出汗迹。就是重型盗汗。

如果是重型盗汗的人,建议去医院做详细检查,查出病因,及早治疗。

判断盗汗,还要考虑睡眠的环境温度,如果是因为房间温度太高或被子盖得太多,则不算盗汗。

如何调理盗汗现象

中医认为,盗汗多由于气阴两虚,不能收敛固摄汗液而引起。

若盗汗日久不愈,则更加耗伤气阴进而危害身体健康。如果是轻型、中型盗汗的人,日常该如何调理身体,解决盗汗问题呢?

饮食

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宜滋阴降火,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新鲜蔬菜,如百合、萝卜、莲藕等。

环境

适当调节居住环境的温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爽。铺板、被子、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以保持干燥。勤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生活习惯

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艾灸调理

中医认为大人盗汗肾阴虚为主,孩子盗汗多为脾胃阳虚的原因,脾胃不调严重的会影响小孩成长发育。但不论是大人盗汗还是小孩盗汗都是脏腑的虚症,所以艾灸疗法以补虚为主。

取穴: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涌泉

每次选2-3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一个疗程。坚持艾灸就会有所改善。

1、额头出汗——肝阳上亢。如果额头常常出很多汗,中医认为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建议: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2、鼻子出汗——肺气不足。如果平时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西医认为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建议: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3、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与你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建议:最好去医院接受全面激素检查。

4、胸口出汗——脾胃失和。如果胸口常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5、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6、手心、脚心出汗——血虚。若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建议: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通过以上文字来介绍我们,对于这六个部位,流汗预示着疾病,脚心出汗是血,有了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平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这几个方式来做才是最好的,否则的话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其他方面的危害的,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清醒时没怎么活动或干脆没有活动时,无缘无故地出汗称为自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阳虚自汗,必恶寒(怕冷);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身体似灌了铅,懒得动),阴天更厉害,说话声如瓮中出来,弱弱的;

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

肾虚自汗,潮热咳嗽(潮热:一阵阵地发热,时而热时而不热);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亦有自汗。

详见阳虚自汗、气虚自汗、血虚自汗、虚劳自汗、心虚自汗、肺虚自汗、脾虚自汗、肝热自汗、痰症自汗、伤湿自汗等条。

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对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热炽阳明而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暑伤气阴,口渴舌红,脉大无力,治宜清暑益气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

气虚自汗,气短懒言,汗多面白,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阳虚自汗,汗多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现代人的自汗,多是心阴虚,中成药可以吃柏子养心丸。另外,有一些见了自己喜欢的人会自汗,或要考试、见上司时紧张的自汗,都是暂时现象,不必担心,也无需调治。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如感冒发烧战栗汗出后,烧即退了,就是战汗正气胜利之表现。

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有很多小孩因阳气足,睡着后有轻微的盗汗,属正常现象。

盗汗若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轻臭味,打湿睡衣,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喝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偶尔颧红,头晕,大便干燥。

则是肾阴虚,白天可以用淡盐水送服知柏地黄丸。用经络刷在整个后背轻柔刮痧20分钟,刮痧后注意及时穿衣保暖。更年期盗汗,同样可以参照这些调理方法。

就是人体出汗异常多,有的患者还低热或怕风。尽管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肥胖、糖尿病、结核病等,可以引起多汗,但大部分多汗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引起。如果患者作了各种检查,没有问题,就可以确定是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

【食疗】

沙参兔肉汤:养阴益气敛汗。沙参20克、玉竹20克、广陈皮4克、兔肉200克(微炙),煲汤。

桑葚茶:本茶养阴止汗。桑葚子20克、五味子15克、糯稻根45克,煎水代茶。

盗汗是结核病、甲亢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清楚及治疗原发病,避免误诊。

甲亢: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代谢率增高,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出现怕热、多汗,也有夜间盗汗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结核:盗汗是结核病中毒症状之一,是由于结核菌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

肿瘤:盗汗也是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之一。

此外,高血压病、低血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内膜炎等疾病以及术后体虚、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盗汗。

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可导致亡阴或亡阳,故又称脱汗。

真气将败绝时出的汗,为病危时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素问·诊要经终论》:

“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灵枢·经脉》: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常见以下几种类型:气绝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虚极则冷汗不止。

怎么活动也不出汗,但体内却燥热难当。或因洗澡或出汗后突然吹风、吹空调、扇扇子等,导致毛孔闭塞,汗出不来,统称为闭汗。闭汗者可以一边用生姜、桂枝、麻黄各15克煮水倒入高桶泡脚,身穿厚衣服,喝姜汤水,头戴棉帽子,让汗从里面把毛孔给冲开。

毛孔通畅,闭汗症即治愈。平时注意洗澡要擦干身体,不要吹干身体。不要在大量出汗时突然吹空调。多练习脊柱调息法,增强自身的正气。

以后再给我来信时,在说明自身的症状的同时,请注明自己的汗是哪种汗,以让我能更准确地判断身体的情形,给出对症的调理方案。

1、增强记忆力

出汗也会让人体细胞处于旺盛的状态,保持精神集中,增强记忆力,让大脑更有活力。

另外也有研究证实,运动流汗对大脑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效果,能让人的记忆力、专注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润肤护肤

汗液能去除堵塞毛孔的毒素,消除皮肤上的粉刺和痘痘。很多人经常冒痘痘,脸上、后背等,这就是由于皮肤毛孔不干净,堵塞毛孔造成的。夏天不如多运动运动,出一些汗,你立马回感觉皮肤变得紧实细腻,有光泽,痘痘也会减少了。

3、减肥防慢病

夏天本身细胞就会比较活跃,此时加强运动,科学排汗,效果是平时的好几倍,更有利于减肥,改善身体状况,预防“三高”等慢性疾病。

在中医看来,动辄出汗一般是气虚,从而导致汗孔“开合失职、统摄无权”。

“肺气不足,卫阳不固”,出汗多最容易耗损卫气,尤其是对身体虚弱或平时不怎么锻炼的人来说,过多的出汗会降低身体抵抗力,让人容易感冒,或出现肠胃、关节不适等症状。

这些地方出汗,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是不是出了问题。

1、额头出汗

中医认为额头出汗多,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从西医角度看,也有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造成的。

2、颈部出汗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如果出汗较多,可能与全身内分泌失调有关。

3、腋下出汗

因腋下分布有大量汗腺,因此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过于旺盛,且气味很大,可能说明日常饮食中,食葱、蒜、洋葱等刺激性食物较多。

4、胸口出汗

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脾胃失和的表现;从西医角度看,这是因为体内血液循环较慢,氧气运输不顺畅。

5、鼻尖出汗

中医认为,鼻子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从西医角度看,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现,需要提升免疫力。

多汗很有可能是因为以下问题,你又知道几种?如无缘无故就出汗、多汗,那就是体虚了,多汗很有可能是因为以下问题,你又属于哪一种?

一、气虚

出汗以自汗为主,活动或者劳累之后出汗明显或者伴有怕风怕冷、易感冒、抵抗力衰弱、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气虚型调养要以补气固表为主,平常少吃生冷食品,不要太劳累过度,可以多吃补气食品。

二、湿热

出汗以头部、手足部位为主,经常会伴有皮肤油腻、口干、苦、臭,口舌生疮,大便粘滞、面生暗疮等症状。湿热型调养以清热去湿为主。日常少吃肥腻上火辛辣食品,多吃清淡、容易消化食品,多吃有清热去湿利尿食品。

而祛湿效果明显的就要说到薏米了,薏米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薏米是普遍又很常吃的食物,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薏米红豆粥

材料:薏米、红豆各50克、芡实20克、枸杞10克

做法:将红豆、薏米提前半天浸泡好,煮时,将准备好所有的材料,一起倒入锅里煮,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就行,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冰糖。

薏米山药芡实粥

材料:山药、薏米、芡实适量即可、红糖调味适量。

做法:三种食材打磨机打成粉,加足量水大火熬开,转小火熬1小时。熬时要不停的搅动,以防糊底和溢锅。熬好后盛入碗中可调适量红糖。

总结:你经常大汗淋漓吗?

现代医学认为,出汗是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方式。中医则认为,“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一般来说,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但如果和上述因素无关而出汗,则应当心是病理性的,中医称为“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中医的“汗证”有多种类型。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天不时大量出汗的人称为“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常伴有容易感冒、神疲、不耐劳力、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睡觉时出汗特别多,称为“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

此外,病情危重的人大汗不止,称为“绝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挣扎而后汗出,称为“战汗”。有些病人仅半侧身体汗出,称为“半身汗”。还有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称为“手足心汗”等。除了上述情况,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失调等疾病,以及产后、病后、手术后体质虚弱也会导致出汗异常,这其中以更年期女性出汗异常最为常见。

“清热”止汗未必都管用发汗也是中医临床上一种非常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外感疾病。对“汗证”进行中医食疗调理,一定要“辨证”,即便是同一汗证,也有具体分型。比如对于气虚型自汗患者,一般以调补为主,平时可多吃黄芪、大枣、山药等补气食材。气阴两虚患者,宜益气养阴、滋阴清火,可食用百合、银耳、枸杞、洋参等。气虚及阳虚引起的自汗,则不能采用清热止汗的方法。汗证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持平稳的心态,控制情绪,少发火。饮食也要注意少食火热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饮酒。同时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对于彩汗,更要警惕背后隐藏的疾病。

黄汗:或预警肝胆疾病据《金匮要略》记载,“以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症见口渴发热、胸部满闷、四肢头面肿、小便不利、脉沉迟等。病因是由于风、水、湿、热交蒸所致。湿热伤及血分时,又可并发疮疡。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白汗:多与心肺疾病有关中医认为,白色属肺,肺色外露则现白汗,多为心肺阳虚所致,常与心肺功能虚弱有关。有时,疼痛剧烈(如肚子痛)也可引起白汗淋漓。

红汗:或因服药所致汗液呈现红色,多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是身体某部位在出血。可能是位于面部和腋窝处产生色素的细菌所致,也可能是药物所致,如服用碘化钾等化学制剂,也可有红汗出现。

绿汗:或有胆汁外泄中医认为,汗液变为青绿色,提示有胆汁外泄,如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其实,吃饭的时候,由于血液循环加快,轻微出汗实属正常。但是,如果满头大汗,汗流浃背,就要从气虚的角度分析。这里的气,指的是人的“卫气”。卫气有固摄的作用。当卫气不足的时候,体表就固摄不了津液,于是就有大量出汗的现象。卫气还有免疫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卫气不足的时候,就容易受疾病侵扰,形成现代医学的免疫力降低。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吃饭的时候满头大汗的人,往往有体质虚弱,身材虚胖,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的问题。

如何才能改善吃饭的时候满头大汗这一症状呢?我们可以服用浮小麦粥。

准备粳米100克,浮小麦50克,冰糖5克。将浮小麦和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来,沥干水分。接着在锅中加入大约1000毫升冷水,将浮小麦和粳米放入,用大火煮成粥,最后加入冰糖即可。此方能除虚热、止汗、益气固表,对于多汗自汗,免疫力不足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肺主皮毛。因此,皮肤的开合,和肺脏关系密切。当我们肺气不足的时候,也容易出现多汗和自汗。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参苓粥来培补肺气。

准备人参、白茯苓各10克,粳米100克,姜、盐、葱、味精、鸡汤、料酒适量。将人参、白茯苓、姜水煎,去渣取汁,葱切丝。将粳米下汁内煮成粥,放入葱丝、鸡汤、料酒,将熟的时候加入少许盐和味精调味。此方空腹的时候不要服用。

中医云:“阴虚则热,阳虚则寒。”自汗和盗汗多以阴虚内热居多,昼不知不觉地出汗叫做“自汗”,夜熟睡汗出叫“盗汗”。六味地黄丸用于肾阴亏虚,骨蒸盗汗,可消渴,是治本之良药。但是,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治虚汗不止这一标病。

根据患者的脉象和舌苔,对于出虚汗症状,可按疗程服用六味地黄丸治本,但是必须先止汗。有一验方专治自汗、盗汗:浮小麦、麻黄根、糯米根,大红枣,煎汤一剂分两次服,若是口干、气虚乏力,则加太子参。服用自汗、盗汗以后,患者的虚汗就止住了,肾阴亏虚病愈。愈病原理就是方中4味中草药的止汗效果极佳。

浮小麦是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性味甘,凉,有止汗,退虚热之功,主治虚汗、盗汗,虚热不退,骨蒸潮热。麻黄根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根,均为野生。地道的麻黄产地有内蒙古呼盟的突泉、赤峰市的敖汉、通辽市的扎旗,甘肃的天水等地。其性味甘,平,主治自汗、盗汗。糯米根也称稻须根,其性味甘,平,可益胃生津,止汗退热,主治虚汗、自汗,虚热不退。太子参也称孩儿参,系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根块,主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性味甘,微苦,平,能益气生津,主治气虚乏力,口干,自汗,病后体弱,精亏口渴。、

头晕耳鸣、小便短少

或关节沉重疼痛浮肿

或湿从中生证

动则汗多喘甚

畏寒肢冷

中气不足之自汗证

醒则汗止

五心烦热

今天推荐一道补血安神茶,我至少介绍给数十位朋友喝过,反响非常好,最快的10天就能解决问题。

组方:黄芪12克,龙眼12克,酸枣仁12克,当归9克,黄茶3克,生姜5克,大枣10枚

做法:

将黄芪、酸枣仁、当归捣碎,再研为细末(可让药店操作)

将药末、黄茶、生姜、大枣、龙眼放入养生壶中

加入1000ml左右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饮用

每日一剂,不拘时当茶喝

功效医理:茶中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利水消肿的功效;龙眼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酸枣仁能养肝、宁心、安神。整个方子补气活血、益气生津、健脾和胃、养心安神。

医师提醒:适合患有心悸怔仲、健忘失眠、虚热盗汗、厌食等症者使用

这个穴位姑且叫它”止汗穴“,穴位位于手少阳三焦经,液门穴上1.6寸。

她大部分出汗时在头面部,属上焦清窍,她的症状并没有体现出中焦有热熏蒸,想来应该是属于上焦热盛所致,而这个穴位恰巧位于三焦经循行路线上,对于三焦有通调的作用。

而这个“止汗穴”由于我用下来效果也不错,那就暂且继续用着。

“止汗穴”与“液门穴”

毛主席说:“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老鼠就是好猫!”

手脚出汗的中医解析:

1、气虚导致手脚出汗。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手脚出汗、食欲下降、轻微活动后就流汗不止等特征,中医认为这是气虚的表现。这种情况常常是在白天出汗过多。

2、阴虚导致手脚出汗。阴虚人群会在入睡后出汗,且出汗量较多。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盗汗”,这类人除了手脚出汗,还会有失眠心悸、手脚心热、面部发红发热等现象,多为肾阴虚所致。

3、胃功能失调导致手脚出汗。冬天常手脚出汗和脾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脾胃虚弱,就会造成手脚出汗。并且,还会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津液不足的虚热症。

手脚出汗的调理方法:

1、肾阴虚者,饮食中应多吃清凉食品,如金银花、绿豆、银耳、莲子、决明子、鱼汤蛤蜊雀肉鹿肉等等进行滋补;芝麻、粟米、豇豆、牛骨髓、狗肉、羊骨、猪肾、淡菜、干贝、鲈鱼、桑椹、芡实、栗子、胡桃、山药、枸杞子、冬虫夏草、杜仲、何首乌、海参、海马、虾子,此外,肾虚者还宜服食龟肉、鸽肉、猪肉、甲鱼、蛤蚧、莲子、松子、荠菜、韭菜、蜂王浆、灵芝、燕窝、阿胶、紫河车、地黄、锁阳、肉苁蓉等。

2、阳虚最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怕冷,阳虚可能是气虚之慎,因为中讲气是属阳的,气虚日久了就会导致阳虚,除了怕冷,可能也会感觉到疲乏,没有精力。气虚:人参、黄芪,这都可以补气。

手脚保暖的方法:

1、保暖。美丽“冻”人要不得。千万不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如果不注意,易患关节炎,易得风湿。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因为衣服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

2、运动。早上起床后就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让一整天都充满活力,那么就不容易发冷。每天坚持上下班快走,简单的爬楼梯、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3、饮食。饮食上要多补充维生素E;多吃坚果、胡萝卜等温热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饮;适当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进血液循环。

4、按时吃饭。不要挑食、不要过度减肥,要让身体储存些适量的脂肪,可帮助维持体温。如果,预先知道今天因工作忙碌,无法按时吃饭,可先准备些饼干、面包,或是人参茶等适时地补充热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盗汗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多见于阴虚证。因阴虚阳亢而生内热,入睡时卫阳入里,不能固密肌表,虚热蒸津外泄,故睡眠时汗出较多;醒时卫气复出于表,肌表固密,故醒则汗止。

战汗指病人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的症状。战汗者多属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邪正剧争,则发战汗。见于温病或伤寒病邪正相争刚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则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故战汗为疾病好转或恶化的转折点。

冷汗指所出之汗有冷感的症状。多因阳气虚或惊吓所致。

手足心汗指病人手足心汗出较多的症状。可因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所致。

阴汗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的症状。多因下焦湿热郁蒸所致。

汗,出与不出,这是一个问题,你了解它背后的含义吗?

盗汗,在之前的“老中医”系列里讲过,大多是因为阴虚失调,心肾不交所导致,那么就要在心经和肾经上来选基础主穴。

心经选取阴郄穴,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郄穴,针灸理论中,阴经的郄穴主管血的毛病,而“血汗同源”,因此,治疗汗的毛病可以选取郄穴。

盗汗,是指人在熟睡以后不知不觉地出汗。医书记载“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食疗以滋阴补益为方法。

食疗方:

1.黑大豆50克,龙眼肉15克,大枣50克,同放锅内,加清水3碗,煎至2碗,分早、晚两次服。

2.活泥鳅200克,去肠杂及头,油煎至金黄色,再加适量水煮熟,加盐,吃肉喝汤。

3.黑芝麻、桑椹各10克,加水煮食,每日1次。

4.百合、蜂蜜各100克,蒸1小时后取出放凉,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或用百合煮大米粥,吃时加蜂蜜,常吃效果颇佳。

5.黑枣50克,去核,同糯米100克煮成稀饭,可加糖,经常吃有效。

6.黑大豆15克,浮小麦50克。将浮小麦用干净布包好,同大豆一起加水煮至大豆熟,吃豆喝汤。

7.猪腰1个,洗净切片,加杜仲15克,水煮后吃腰子并喝汤。

8.五味子2~3克洗净,蜂蜜适量,共捣成糊状服食。每日2次。

9.白萝卜或雪梨500克,泡参100克,酌加少量水煮食,每日1次,分2日吃完,连吃15日左右。

10.甘草10克,大枣5枚,小麦30克,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饮汤。每日2次。

炖排骨汤:生黄芪15g、白果2g、炒白术10g和半斤排骨放一起炖;平时还可以用乌梅与大枣泡水喝,好吃又能补益肺气、防止盗汗;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果,如胡萝卜、鲜藕、百合、西红柿、山药、黄瓜、梨、桃、西瓜、红果等。

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脉浮紧者,为外寒束表;若在发热过程中无汗,兼皮肤干皱无弹性,舌红绛者,为邪热人营伤阴;若长期无汗,兼口、眼干燥或关节疼痛者,为燥证。

自汗:一般指日间汗出,动则益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气虚、阳虚。

盗汗:是指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常兼潮热、颧红等,多为阴虚内热,阴津被扰所致。

战汗:多见于热病过程中,寒热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常见于正邪交争之时,为疾病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身发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

汗出不畅:发热汗出不畅,身热不扬,汗出粘手,伴脘痞纳呆,舌苔黄腻,为湿热病。

大汗不已:兼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者,为里热亢盛,蒸津外泄所致;冷汗淋漓,汗出粘手,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乃阳气暴脱,津随阳泄之亡阳证。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者,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致;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半身汗出: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有汗,而另一侧则经常无汗,无汗侧为患侧,多由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等病人。

THE END
1.怎么样能解决泰迪狗身上的腥臭味?狗狗身上出现腥臭味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去除:首先,定期给狗狗洗澡,洗澡的时候注意水温不能太高,而且要用宠物专用的沐浴露去洗,以免破坏皮肤的天然油脂平衡。其次,注意定期清理狗狗的耳道分泌物,定期给狗狗刷牙,定期修剪脚垫的毛发,以免这些细节的地方产生异味。最https://www.isdpp.com/issue-31548.html
2.两天不洗澡,下面就有浓浓的腥臭味有问必答病情分析:阴道出现这样的分泌物一般是阴道炎的原因,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指导...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74590761.htm
1.狗狗体臭是什么原因狗狗体臭怎么消除→MAIGOO知识狗狗身上有腥臭味,一方面是由于狗狗自身本来就带有一定的体味,其他很大原因和日常的清洁有关系。下面为各位主人整理了狗狗体臭怎么消除的办法,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狗狗体臭是什么原因 1、毛发脏乱 如果狗狗毛发不干净,可能会散发出腥臭味。在日常生活中,定期为狗狗洗澡、梳毛,保持狗狗毛发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减少腥臭...https://www.maigoo.com/goomai/727845.html
2.教你如何解决狗狗拉的粑粑腥臭味问题(去除狗狗粑粑腥臭味的实用...建议选择易于清洗和耐用的材料制成的狗垫、选择合适的狗垫可以避免粑粑弥漫到地毯或地板上。 十一、给狗狗洗澡 减少拉粑粑的腥臭味,定期给狗狗洗澡可以去除它身上的污垢和异味。建议使用专门的宠物沐浴露。 十二、尽早清理粑粑 否则会弥漫更多的腥臭味和细菌、如果狗狗在室内拉了粑粑、尽早清理是非常重要的。 https://www.pettb.cn/article-13930-1.html
3.恋爱的腥臭味,猫和单身狗都不想了解电影《花好月圆》里,主角想尽办法都没能去除身上的臭味,最后无奈选择跑去当卖鱼女,用鱼腥臭来遮挡自己身上的奇异臭味。 如此看来,鱼腥臭味才是所有味道的搅屎棍之神,只要沾染一点鱼腥味,别的味道就再无出头之日了。 所以哔哔鸡的潜在追求者们,你们愿意和哔哔鸡谈一场鱼腥味儿的恋爱吗? https://m.thepaper.cn/wap/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14042871
4.下边总是掉毛怎么办女–美丽百科网这可以去除狗狗身上的浮毛,我们还可以给狗狗修剪毛发,或者是抹上精油等护理产品 当然,这是让狗狗掉毛掉在可控制的地方,并不是减少狗狗的掉毛量 如果狗主人是因为有鼻炎或者是其他问题而无法忍受狗狗掉毛的话,其实更加建议饲养一只是无毛的狗狗 没有毛就不需要担心它们掉毛了 ...https://www.234mei.com/meirong/363962.html
5.狗绝育后体味会变轻吗公狗绝育后身上骚味会消失吗 如果做了绝育手术,这个持续一段时间会消失的。正常生殖发育成熟的狗狗,由于性腺分泌的原因会有一股腥臭味,经常洗澡可以去除。但是绝育之后,性腺萎缩,慢慢的不再分泌,这种味道会消失,但是还是要经常洗澡,注意饮食,不然狗狗身上、口腔还是有异味 ...http://m.boqii.com/article/305500.html
6.家里养狗,有味怎么办?一、家里养狗,有味怎么办? 一、定期打扫房间 有时候狗狗会在家里尿尿,就很容易使家里出现异味,因为狗狗的尿液具有强烈的气味。主人要想去除这种尿骚味的话,一定要及时处理这些尿渍,还要经常的打扫房间。 主人还可以使用一些除臭用品来辅助清除尿味。对准需要清除尿味的部分喷洒汪想除臭喷剂即可。如果清洗完地毯或衣...http://www.985900.com/ygzn/241458.html
7.地板砖狗腥臭怎么办买一种叫犬用消毒剂的消毒水。这个的除臭功能是很不错的,非常的明显,对于除臭杀菌应该是有立竿见影...https://www.jia.com/wenda/a-4826.html